[var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寥寥数语,却蕴含极为深刻的处世之道。这句话详细的阐述了复习知识的重要性,待客应谦逊有礼,学习知识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孔子的这句话也引申为后世的许多道理,如现在社会中还存留着的酒桌文化,主客在觥筹交错间互相谦让;学校中老师教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并用“写作业”的方式来辅助温习功课。
因此,《论语》这一伟大著作所体现的思想,在中国的土地上渗透千年,《论语》不仅对孔子的学生影响很深,且在后世的读书人乃至现代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可磨灭的痕迹。然而,追根溯源可以发现,《论语》仅仅只是孔子一生中一个小小角落,而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var1]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一个士族之家。虽然他是贵族出身,但由于家道中落,且他的父亲早死,他童年时期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在他13岁时,他的母亲也撒手人寰。身份与环境的悬殊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试想一个贵族之后,却在破败的阁楼上居住,他同时有着身为贵族的礼节以及穷苦人民的谦卑,这也为他今后能广交善缘、推己及人埋下伏笔。
在孔子五十五岁前,他都致力于在朝堂上一展宏图。因为青年时期的孔子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渴望用自己知识和力量使鲁国发展壮大。然而四十年间,他得到的只有权势争斗所带来的疲惫和厌恶,鲁国的统治者季桓子并不重用他,只顾贪图享乐。已至知命之年的孔子在对鲁国彻底失望后,不得已只好离开自己的家乡,踏上了流浪的路。
[var1]
年龄越大的人,越会生出依赖感。很难想象,这位花白头发的老人,心中究竟蕴藏多大的力量,才能拖着已过半百的身躯,启程去往连目的地都不知是哪儿的终点;更何况,孔子当时还是鲁国鼎鼎有名的大司寇,他路过一个国家,需要担心的不是吃食和住宿,首先担忧的是别人会不会把他当作鲁国的间谍,因此别说去其它国家创立功业了,有时候还会被官兵追赶。
索性他的旅途不是孤单一人,他有众多学生热爱着他以及他的事业。孔子与弟子边游览天下,边整理经书,边纪录所观察到的事情。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十四年的实践,使得孔子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也从人情世故中悟出许多道理。
[var1]
返回鲁国后,他着重开始整理文献,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五经(原本为六经,《乐》经已失传)。五经能够成为后世选贤任能的标准,与孔子的发扬是离不开的。在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纷纷为他守孝,其中子贡甚至守孝六年。
文圣孔子,在当时颇负盛名,他的文学素养及思想都是举世无双的。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对社会最重要的影响便是“礼”这一字,当时的礼法之争使得学术辩论提升到一个高潮,最后由“礼”一派取胜。由此,泱泱华夏便开始了几千年的礼教文化,重礼轻刑的思想也成为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旋律。
[var1]
由此,也引申出一个新的设想,饱负经纶的孔子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是否能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这就要提到孔子所擅长的领域以及其思想。孔子熟读经书,并能够引经据典,他的话语都被引申为今日的《论语》,因此可以想象,孔子应当是一位写作能力很强的“学生”。他的语文、历史、地理等文科成绩突出,但对于理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毕竟在当时的社会,炼丹术、冶金等行业还未兴起,计数也十分落后。
因此,极度偏科的孔子可能甚至无法参加高考。然而事实真的这样简单吗?——问题的答案通常应结合环境、事实来考量。就孔子所生的年代春秋,文化水平本就不高,孔子不仅熟知当代文学和历史,还能够创造属于他的文明世界,这比起现如今的“知识填塞”来说,不知高多少台阶。试想,如果一位考生在高考中创立了属于自己新的哲学观点并为众人所接受,那么这位考生必定金榜题名。
[var1]
且孔子的脑中所包含的知识,与当时社会中现有的知识相比,比重已经很高;而现代学生掌握的知识,与世界现存的所有知识相比,简直是沧海一粟。因此可想而知,若孔子生于现在,应该是出身良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等生,并且在中年时游览国外,能够通晓多种外语的全能人才。他或许是高校的教授,或许是全世界飞的外交者,也或许是获得多种荣誉与掌声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