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猛为什么弃东晋而就前秦?不能用民族主义来理解古人

王猛为什么弃东晋而就前秦?不能用民族主义来理解古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908 更新时间:2024/1/5 3:14:26

我们总用民族主义来揣摩古人。但,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之后的产物。中国古人,包括西方古人,都没有这个意识形态。

先有人民主权,再有民族,然后才有民族主义,即忠于本民族的利益。而在这之前,老百姓忠于谁的呢?人民主权和民族主义之前全是君主制,所以,忠诚的对象就是君主以及君主背后的一套秩序。

而华夷之辨已经算是一个进步或扩展了,就是把君主先甩在一边,重点看背后的这套秩序。至于谁当君主、谁不当君主,不重要,重要的是华夏的秩序。

所以,我们不能用民族主义来强求王猛

然而,毕竟放在王猛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东晋、一个是前秦。为什么王猛会选择辅助前秦呢?看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就知道了。

公元354年,桓温北伐,率荆襄4万步骑攻入关中。关中父老箪食壶饮、夹道欢迎。老人更是泪流满面,言:不图今朝复睹官军。

当此之时,王猛与桓温,一个是才士、一个是枭雄,相遇于霸上。桓温问策王猛:

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看到了没有,除了王猛来了,三秦豪杰就没有一个来的。这个问题连桓温都搞不明白。但,王猛却给挑明了:

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

你桓温不远千里搞北伐,现在兵入关中,离长安只隔着一条灞水,却按兵不动了。你到底想干啥?现在能复关中而不复,那么关中是姓晋还是姓秦就不好说了。这时候,谁会贸然到你军中效力。

简单说,就是胜负未分,到底谁主关中还不一定。所以,三秦豪杰还在观望。后来呢?桓温被前秦赶出了关中了。所以,豪杰观望也是有道理的。

北伐失败,是因为桓温无力收复关中吗?桓温北伐,但北伐不是目的,目的是篡位,而北伐只是捞取权力的工具。

桓温拿出高官厚禄邀请王猛跟他一起效力东晋。但,王猛拒绝了。史书记载是因为王猛的老师不同意。

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

关中自可富贵,何必舍近求远。

但关键是东晋的朝堂气候,王庾桓谢四大家族轮流当轴,什么时候能轮到王猛这种人出人头地。看一下王猛的出身就更清楚了。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家于魏郡。少贫贱,以鬻畚为业。

刘备卖草鞋,还能顶着一个中山靖王之后。而王猛一个卖畚箕的,则是纯粹的寒门子弟。他跟随桓温去了东晋,能有什么作为?

桓温篡位称帝了,可能位列朝堂,但肯定也被士族排挤;桓温篡位失败了,可能身死族灭,这个风险太高。

为什么辅佐氐人苻坚

前秦是一个氐人政权。但,在民族主义出现以前,臣民效忠的对象是君主这个职位及其背后的一套秩序。所以,在普通百姓看来,只有氐人的皇帝而无氐人政权。

于是,王猛追随苻坚也就无可厚非了。

王猛在前秦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理政朝堂、开疆拓土,并非全是王猛的功绩。理政朝堂,王猛一个人干不过来;开疆拓土,更应该说氐人将士很能打。所以,内外两大功绩上,王猛的作用,大概率是被夸大了。

但,理政朝堂和开疆拓土的底层基础,是前秦政权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而这件事应该是王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一个是整顿吏治,王猛做始平县令后开始做这件事;一个是打击氐人权贵,王猛做尚书左丞后开始做这件事。这两件事的结果就是加强了皇帝权威和中央集权。于是,苻坚感叹说: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天下有法”的前秦,面对前燕、前凉、仇池等胡人政权就是一种高维打击低维。而这个功绩,应该是王猛帮助苻坚实现的。而有了这个基础,前秦才能够一统北方。

但是,十六国时期的胡人政权,毕竟不够成熟。中央集权的制度建设以及皇帝权威的思想建设,都没能固化,太依赖强臣和雄主。所以,王猛一死,前秦也就错误百出,难以维续其在北方的统治。

从中得到的示:

分析古人,不能僵化套用现代人的观念教条。特别是民族主义这个帽子,古人没有这个意识。帝国和王朝,都是一套秩序。在这个秩序中,效忠的对象是君主,而不是民族。华夷之辨确实存在,但更应该从文化和秩序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去理解。

更多文章

  • 鸦片战争后,清朝把香港割让,英国支付多少租金?说出来你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签订中英香港条约租期多少年,清政府一共割让出去多少领土,新界是哪个条约割让给英国的

    英国一直是世界上的老牌殖民地国家,在18世纪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殖民地也非常多,所以曾有着日不落帝国之称。英国也就凭着它的强大到处掠抢地盘据为已有。1840年前后英国人看上了香港,当时的香港还只是广州管辖的一个小荒岛,英国人觉得它的地理位置好,可以开发成为对华及远东贸易的口岸。第一次鸦

  • 赌徒拜访曾国藩被拒,门外说一番话,曾国藩:此人必出人头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人们虽然大力提倡不能以相貌的美丑评判人品,但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依旧会强调他人给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古代这样的事例也是比比皆是。比如曹操觉得张松长得丑,于是错失一座城池。再比如,孙权觉得庞统长得丑陋无比,而没有看到他的才能。因此,外貌在大多数时候也是比较重要的。曾经历史上也有一位有才能的人因为长相而被

  •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为何没有弑父登基?李渊一句话保住自己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而在皇子夺嫡的过程中还能被终止的,或者说能被皇上阻止的,应该没有几个,可李渊就是这样聪明的一个人,他用一句话,化解了李世民的杀意,并且让李世民没有沾上弑父杀兄的骂名。我们都知道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是直接关乎李世民皇位的一件事,虽然说记载中写到,李世民是因为李建成的逼迫不得不对他下手的,但是如果李世民没

  • 令妃vs富察皇后,谁在乾隆心中更重要?富察皇后这两点比不上令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富察皇后原来曾生了两个阿哥,都曾经被乾隆秘密的定为皇储,但是可惜的是两个皇子都早早的逝世了,而令妃所出的颙琰并不是所有皇子中资质最好的,但是乾隆最后还是选择了他继位,由此也可见令妃在乾隆心中的地位。这样对比下来,乾隆都曾经封她们的儿子做帝,待遇也是差不多的,但是根据记载显示,富察皇后有两点是比不过令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不愿放过高句丽,临死还在谋划,究竟有什么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太宗与高句丽关系,唐太宗为何要打高句丽,李世民为什么要攻打高句丽

    首先当时的高句丽发生了很严重的政变,一个权臣夺取了皇位,高句丽开始变得稳定。这可能对高句丽本身而言,是一件特别的好的事情,但对大唐王朝来说,却根本不是这样。因为高句丽的领土很大,资源很多,人他也不少,这样的人如果团结起来了,现在可能还好毕竟还处于一个刚刚稳定的一个状态,时间长了呢?总有那么一天,高句

  • 魏璎珞死后,乾隆最宠幸的一个人,清朝因此由盛转衰,迅速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电视剧《延禧攻略》的最后,女主魏璎珞(为方便阅读,本文统称魏璎珞)如愿当上令贵妃,主掌后宫,成为后宫名副其实的无冕之王。事实上电视剧最后(不算删减部分)距离魏璎珞的死期还有十年时间,魏璎珞在历史上只活了49岁,乾隆比魏璎珞大16岁,活到了89岁才驾鹤西去。魏璎珞去世这一年,正好是乾隆四十年,此时乾

  • 除了是个诗人,李白的另一个身份鲜少有人了解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李白的生平,人们记得更多的是他一生漫游遍地,有种闲情逸得的味道,但其实李白也参与过不少政事,虽没有成为流传千古的政治家,但他一直有颗希望在政治上能有所成就的心,想要君主能够重视自己,可君主和一众朝廷大臣却都很封建贪权,与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完全合不来。所以后来李白二十五岁便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的漫

  • 乾隆明知和珅贪污为何不杀他?只因他能满足皇帝这三个独特癖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和珅子孙今何在,纪晓岚和珅斗嘴最经典片段,和珅墓

    这第一点就是和珅长得太漂亮,一表人才。现代社会中,男人长得帅,人们称呼为“小鲜肉”,靠着这点颜值也能在自己的行业加不少分。古代也是如此,男人长得帅同样是资本,特别是在朝廷当官,长得帅皇帝也能多看两眼。关于和珅的相貌记载,史书上记载的不多,民间野史上倒是有一则他与乾隆皇帝的风流韵事。据说乾隆还是宝亲王

  • 唐朝太监可以废立皇帝,但同样专权的明朝太监,为何皇帝想杀就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太监有废立皇帝吗,明朝皇帝为什么能轻易杀太监,明朝皇帝和唐朝太监

    没别的原因,就是权力太小。废立皇帝这种事,等同造反,权力不够就想也别想。明朝的太监,皇帝想杀就杀。杀内阁大学士,皇帝稍微费点儿劲,因为要顾及文官集团的面子。但杀个太监,那就不是事儿,因为整个文官集团都会支持。唐朝,连节度使都敢嚣张,而能让节度使叫爸爸的太监,就只能更嚣张。唐朝的太监,就不是我们通常理

  • 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中一劫:跪倒在地抱马腿叩头求饶保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大清太祖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的故事,努尔哈赤遗诏

    努尔哈赤是清朝能成立的主要奠基人,如果没有他多年真正统一女真族的成果,就没有后期清朝问鼎中原的霸图,努尔哈赤曾经是明朝的官员,算得上是子承父业,但是努尔哈赤后期回归到旧部之后就开始了统一女真的霸业。努尔哈赤在最初回到旧部的时候,能找回的部下不过数十人,经过几年的休整,终于有了基本作战的能力,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