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登基后,虽然做了不少荒唐事,但从整个历史来看,她的功劳远远超过了过错。
首先,武则天打击了日益强大的门阀贵族。李氏集团成为大唐的统治者后,其背后的力量陇西贵族的势力变得更加强大,从仕之路一直被垄断,武则天登基后,有力打击了这些保守而又强大的门阀贵族,长孙无忌、褚遂良、甚至李氏成员皆被武则天处置,有的发配边疆,有的贬为平民,有的人头落地...
武则天所推行的科举制度,让平民有了更多的机会从仕,让更多的人才被国家利用,更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其次,武则天登基后,从军事上稳定了边疆不稳定的局面。武周前期,少数民族政权屡次来犯,先是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再有吐蕃屡次侵犯青海边境,东突厥和契丹甚至入侵到了河北。
武则天执政后,派兵收复失地,打退突厥、契丹,更把屯田养兵的制度推广到边境,使得大唐边境得以安稳。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能力超凡的女帝,同样面临着每个皇帝都烦恼的问题,那就是帝位的接班人到底要给谁?
女人当皇帝,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立储君之事却很麻烦,因为没有前人可以参考。而在立储君的问题上,武则天面临的难题则更多,到底要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还是要传位给同族的侄子,要是武则天是个选择疑难症患者,那恐怕脑袋都会想到炸。
起初,武则天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那就是将四儿子李旦强行改姓为武旦,徙居东宫,立为皇储,这样自己的接班人既是自己的血脉,又是武家人。但这种“完美”的方案并没有得到武家人的同意,无论是李旦还是武旦,都是李唐的血脉,武则天这样做不是把天下还给了李家吗?
于是,头疼的武则天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大唐名人宰相狄仁杰。《资治通鉴》中记载:“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狄仁杰的回答虽然是反问句,却给了武则天足够肯定的答案,儿子和侄子哪个亲?儿子当皇帝,你能够享受太庙,侄子当皇帝,姑姑能享受太庙吗?这个时候,武则天心里实际上已经有了答案。
最终,李显成为储君,并在老臣们的拥护下,登基为帝,大唐江山重新回到李氏手中,而那些在武周时期,祸乱朝纲的武家人则难逃清算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