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样的志向高远,同样的惨淡结局”-解读郑和与哥伦布

“同样的志向高远,同样的惨淡结局”-解读郑和与哥伦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153 更新时间:2024/2/7 13:06:57

但他们所不知的是,早在哥伦布开冒险旅程的80多年之前,我国的郑和已经率领船队完成了七次下西洋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远比哥伦布要早,而且航海条件与规模也是哥伦布的船队所无法匹敌。

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旅程都是发生在各自明世界里发生的偶然事件,二人却同样在各自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而有着极为相似的必然性命运。

郑和与哥伦布的出身与航海契机

四海之内弘扬国威,以报知遇之恩

郑和原本姓马,年轻时便服侍燕朱棣,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即位,是为明成祖。郑和也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而被成祖赐姓为郑,升任为内官监太监,世称“三保太监”。郑和有勇有谋,颇具军事才能,颇得成祖赏识,因此成祖在决定派遣使船出访各国以扬国威的时候便对郑和委以重任。

明成祖永乐三年至宣宗宣德八年(1405年到1433年),在这28年间,郑和共率领船队八次出海航行,其中七次下西洋,其航行次数之多以及航程距离之广是西方任何航海家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为了传说中的黄金梦,去找寻书中的神秘大陆

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一生从事航海活动。他在年轻时起便十分崇拜马可·波罗,心中时时向往着《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提到的那仿佛遍地黄金的印度与中国。哥伦布对于当时已经十分盛行的地圆说深信不疑,并坚信从欧洲出发一直向西航行便可以到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为此他曾先后多次游说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国王,甚至为此远赴英国、法国等国家,希望能够得到资助以实现自己伟大的探险计划,当时的欧洲人并不否认地圆说,但普遍认为哥伦布所计划的航程太过遥远,根本无法实现,更不说能带来什么利益,因此最终纷纷表示拒绝。

哥伦布始终坚信自己的航行计划是可行的,直到1492年,他在游说西班牙国王的时候,女王伊莎贝拉却被他的计划所打动,认为他的航海能为西班牙掌握高利润的东方香料贸易带来可能性。于是他便率领包括旗舰圣玛丽号在内的三艘帆船驶出西班牙的巴罗斯港朝着正西方开始了他伟大的扬帆远航。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哥伦布于1492年至1502年间先后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并到达了美洲大陆,也因此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比较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有什么区别?

郑和与哥伦布的船队规模天差地别

1405年,郑和(又称“三保太监”)奉明成祖之命率领着由208艘海船组成的远洋船队浩浩荡荡向着大西洋航行。据史书记载,郑和率领船队,历“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余万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但船队“云帆高扬,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飾”。郑和在当时欧洲人尚不敢冒险涉足远航之时便“承其家世探险精神”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印度洋上扬帆远航了。

郑和所率船队的航行规模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仅郑和的旗舰宝船为例,宝船共四层,为9桅12帆船,据相关记载,“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阙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最大载重量达1500吨,每船可容四五百人)。整个船队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五种船只,分别是宝船、水船、马船、粮船以及战船。船队随行人数最多的一次多达27800人,其中使臣、各级官吏、旗军、勇士、水手、买办、医生等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甚至随行的还有阴阳官、教谕、和传教士等人。

而哥伦布的船队是由三艘轻便灵活的小型船只组成,即便是旗舰“圣玛利亚号”也不过是艘三桅四帆船,航行主要依靠主桅与上帆在海上凭借风力向前行进,载重量不过100吨左右。仅旗舰“圣玛利亚号”铺有甲板,其它两艘随行船只甚至连甲板都没有,载重量则分别为50 吨和40吨。船员连哥伦布计算在内也只有88人,这三艘船载着88人探险远征队伍与郑和相比实在堪称可怜。但尽管航行规模较小,船只的稳定性也很差,甚至在航行过程中更是遭遇旗舰触礁沉没的事故,但哥伦布最终也完成了自己的探险航行,令人心生敬佩。

郑和与哥伦布的航行目的迥然不同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完成明成祖所赋予的重要使命。尽管成祖在靖难之役后顺利登上皇位,周围却依然存在反对之声。因此为了更好的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为了更够树立个人威信,宣四海以扬国威,成祖特命郑和下西洋结交友好邻邦、赍送皇帝诏旨、招抚海岛流民、开展海外贸易,不仅如此,郑和随行还带有为数众多的明军将士,在航行的途中还肩负着袭剿海中寇盗与肃清海盗的任务。

哥伦布具有远大的抱负以及献身海洋探险事业的决心与勇气,但他心底的目标却是去寻找《马可·波罗游记》中那有着丰富物产与各种奇珍异宝的神圣之地:中国,并且还要找到心中的那块神奇大陆:印度。他在航行时随身携带着西班牙君主致印度君主以及中国皇帝的国书,这也正是他能打动西班牙女王并获得资助的重要原因。

十五世纪的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国家的公私开支不断地与日俱增因此对于各种贵金属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但欧洲的金银矿产量却早已供不应求。因此《马可·波罗游记》中那遍地黄金的神秘东方令西班牙人心生遐想,西班牙迫切需要大量的黄金、迫切需要掌握东方香料的贸易、迫切需要见到各种奇珍异宝。

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事业对其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哥伦布的航行虽然始终未能抵达他心心念之的中国与印度,但他却发现了美洲大陆,尽管他自己始终不愿承认这一点,但新大陆的发现同样为他自己,也为西班牙人带来了巨大财富。哥伦布每到一处便会以西班牙国王的名义宣布占有主权,于是很快便占有了中、南美洲各地。

在征服了新大陆之后,西班牙人源源不断地将黄金与白银运回伊比利亚半岛。

随后,西班牙便迅速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直到16世纪中期,每年由这些殖民地区运回西班牙的黄金总量高达5500公斤,白银多达24.6万公斤。西班牙一跃而起,竟占有全世界83%的贵金属开采量。

尽管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活动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推动进行的,但也确实推动了西班牙乃至西欧 各国社会生产的发展,促使西欧国家更快迈入资本主义道路。尽管他的航行为欧洲各国强行撕开了美洲大陆的神秘面纱,但从客观角度上来讲,在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在对美洲大陆实现殖民统治的同时也将欧洲文明传入这些落后地区,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与哥伦布的劫掠行径恰恰相反,郑和的远航活动则是以实现睦邻友好、和平交流作为主要目的。每航行到一处,不仅与当地诸国进行友好的外交活动,代表成祖对当地国王或酋长予以“敕封”或“赏赐”;迎送各国或各邦使节;严格按照成祖吩咐的“厚往薄来”原则开展贸易 ,互通有无,甚至还会出动武力帮助各国解决各种海盗或领土侵扰的问题。

甚至在多年之后,一些郑和曾经访问过的国家仍“凡见唐人至其国,甚有爱敬”,或“其见唐人,亦颇加敬畏,呼之曰‘佛’云。”时至今日,在一些亚非国家仍然流传着郑和的故事与传说,在很多地方也依然保留有郑和当年出访的遗迹。

但与此同时,这种“天朝上国”之姿以及“厚往薄来”原则的贸易原则,却给当时明朝的经济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尽管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却并未对国内经济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每次出航又都要耗费巨资,几乎累及国本。明成化年间有说法称“三保下西洋,费钱数十万”。因此在郑和之后,中国境内便再也没有如此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同样的志向高远,同样的惨淡结局

从海航史与世界地里发现的角度而言,郑和与哥伦布同样是出色的航海家与优秀的地理探险家,二人的一生同样经历了波涛汹涌的海上风浪、经历了万人敬仰的高光时刻、却最终都在人生的后期遭遇挫折,带着遗憾而悲惨的落幕。

明仁宗继位后听取朝臣们的建议,实行“罢宝船弊政”并全面实行海禁,不再允许郑和出海远航。直至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郑和才在“死谏”之下,为自己勉强争取到最后一次远航的机会。但在船队返航至古里(今印度南部的科泽科德)过程中,郑和便在船上不幸辞世,遗体也被埋在当地,至此,郑和的最后一次下西洋也在遗憾中画上了句号。

1504年哥伦布完成了他此生的最后一次航海,但此次出航并未能给西班牙国王带来丰厚收益,所以备受冷落。1506年哥伦布因失宠忧愤以及过度劳累而在一片哀寂中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城的家中病逝。纵使开辟了人类史上的新纪元,但终其一生也并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结语

十五世纪的这两位伟大的航海家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完成了相似的壮举,他们似乎有着相似的命运,却又因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而决定了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航海初衷与目标,而对其国家和整个世界所具有的意义与影响也不尽相同,但对他们个人而言,在经历了辉煌灿烂之后,命运之手仿佛再次开了个玩笑,又为他们的赋予了同样的惨淡结局。而造成他们悲剧性命运的究竟是他们自己对于理想的过于执着,还是时代局限性的“不允许”?这或许值得我们进行深思。

更多文章

  • 他既聪明又能干,还是武则天的男闺蜜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武则天最爱的男性,武则天的男闺蜜视频,武则天的情侣是谁

    那么历史上的狄仁杰和武则天到底是什么关系?两个人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秘密?就从狄仁杰年轻的时候说起吧,他是考科举走入仕途的,先从基层公务员做起,这个时候他根本就见不到武则天,而且他在唐高宗时期也没有得到重视,一直长期在外边做外交工作。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近后宫的女人。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狄仁杰才受到重用,

  • 庆历和议之后,南宋和西夏为什么又打了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还能打,而李元昊却不打了。他向北宋主动求和了。至于军师张元的关中攻略,只能作罢。关中之地,不是西夏不想要,而是西夏做不到。一个是实力不允许,北宋在陕西战区的二十万大军,西夏根本吃不掉;一个是能力做不到,即便拿下关中也无法形成统治,党项人只能勉强管好自己。所以,停战止争才是最好的选择。接连三场战败

  • 考古专家发现隋朝古墓,发现棺材上有4个字,吓得不敢打开棺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在西安发现一个古墓,墓主人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她的父亲是隋朝的一个刺史,她的祖父曾经和隋文帝征战刹沙场,所以一家人都很受皇帝的照顾。按理来说墓主人生前家世显赫,死后应该有大量的陪葬品。不少考古学家曾经对此古墓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找到隋朝珍贵文物,专家打开一看,古墓其实很普通,里面陪葬品也很普通,唯一值得

  • 历史上的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却在唐朝后没落了,真相是因为这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西安是唐朝的古都吗,唐朝长安城全貌复原图,西安明城墙和唐朝城墙

    就像上面所提到的一样,唐朝时代是西安经济命脉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在那个年代出现的安史之乱,一度让当时的西安,不管在经济还是农业生产上面,都陷入到拮据的局面。由于战乱的大肆破坏,当年的西安已经不复存在,到此后百多年的历史里面,都无能力成为定都之选。在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地理原因,那就是本身历代王朝之

  • 朱棣攻入南京,大臣拦住朱棣说:你有两个选择!从此成了一代名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朱棣起兵,也是被逼无奈。一年前,建文帝刚刚登基不久,周王、代王等五位藩王纷纷被削,朱元璋的儿子们人人自危。从这时,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的建议下,开始秘密筹备兵器和粮草。靖难之役爆发时,朱棣已经准备多日。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多,最终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公元1402年,李景隆和朱橞叛变,打开金川门

  • 别再抹黑吕雉了,她是个伟大的女人,不比武则天差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吕雉与武则天,武则天和吕雉谁最厉害,吕雉的历史简介

    虽然有些事实是真实存在的,但细数她留下的那些历史痕迹,依然难以掩盖她的光芒。一、吕雉是贤良淑德的女人。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20岁的吕雉奉父亲之命嫁给了大自己15岁的刘邦。在当时刘邦虽然没有结婚,但却有一个儿子刘肥,历史记载吕雉一直对这个儿子很好,没有任何苛刻之举。这对于一个20岁的少女来

  • 朱元璋和徐达亲如手足,为什么能痛下杀手?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古代是个冷兵器时代,所以排兵布阵需要大量的人才才行,光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建功立业的,比如项羽和刘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项羽虽然个人能力远超刘邦,可是因为自负不肯让人才发挥实力,所以最终失败了,而刘邦则是招揽了大量可用之才,最后赢得了天下。大多数的开国皇帝如果没有功臣的话压根不可能成功,可是一些皇帝却

  • 考古专家打开唐朝末代皇陵,发现有个东西很奇怪,根本没法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河南为什么不保护北宋皇陵,大唐皇陵,探索发现唐朝大墓

    而在唐代,前前后后一共有二十一位的皇帝,但是却只有唐朝十八陵墓的说法,这到底是何种原因呢?首先有个情况需要说明,因为唐高宗没有自己单独的一个陵墓而是和武则天皇帝一同葬在乾陵,所以说,二十一位皇帝应该是有二十座皇陵。那么,理应有二十座皇陵,实际却只有十八座唐皇陵,消失的两座皇陵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历史的

  • 苏轼倒霉的官运成就了“东坡美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苏轼在美食方面的贡献,苏轼为什么号东坡居士,苏轼写的关于东坡羹的诗

    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三位(苏洵、苏轼、苏辙),这足以说明苏家的文学底蕴和历史地位。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水利专家。这是历史对苏轼的定义。而每一个称呼,又包含深刻的内容,如文学家:北宋的词,是我国历史鼎盛期,苏轼是佼佼者;诗以唐朝为尊,苏轼相比亦毫不逊色;唐宋是古代散文巅峰时代,苏轼是代表人物。东

  • 隋炀帝巡游江都并不是为了游玩,他有一个重大的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开皇元年(581年)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岁。后又授任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开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领衔的统帅,真正指挥全军的是高颎,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平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及宠妃张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