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禹奉命治了个水,为何就能得到天下?考古发现推翻夏朝建立始末

大禹奉命治了个水,为何就能得到天下?考古发现推翻夏朝建立始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746 更新时间:2024/3/6 5:06:53

1.夏朝到底存不存在?

在所有传世文献当中,中国人对夏朝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包括《史记》在内的权威史书都将夏朝视作中国第一王朝(少部分文献认为虞朝为第一王朝)。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开始质疑夏朝的存在,认为夏朝极有可能是周人编造出来的神话故事。

不过,随着《竹书记年》《清华简》等先秦时期竹简的陆续出土整理,加上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二重证据早已充分证明,在商朝之前,广袤的中原大地上的确存在一个广域王权实体,上承舜时代下殷商王朝。显然,夏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2.夏朝到底怎么建立的?

谈及夏朝的建立,就不得不提到大禹治水。根据史书记载,尧舜时期华夏大地爆发洪水,夏后氏部落首领奉命治水,九年过去无尺寸之功,舜帝将其殛死于羽山。此后,舜帝任命鲧之子禹继续治理洪水,经过13年的努力,大禹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因治水有功,舜禅位于禹,在诸侯拥戴之下,大禹建立夏朝。禹死后,禹之子攻伯益得王位,部落共主时代最后一丝残留—禅让制被家天下终结,中国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步入早期国家文明。

传统文献给我们梳理出一个非常符合人们思维逻辑的夏王朝创始过程:大禹顺天应命治理洪水,有功有德,获得各方拥戴,最终成为夏王朝创始人。

后世学者在解读大禹治水时,也常常认为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通过调派各部落的人力、物力,建立起了崇高的威望,掌控了公共权力,建立集权化的夏朝也就顺理成章。

那么大禹奉命治了个水,真的就能得到天下吗?

这显然是战国以后多元归一思想影响下所作出的理想化推测。

首先,如《战国策》所载“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春秋时尚有千二百国,直到战国时,天下尚有方国十余个,大禹所处的时代,无论是技术条件还是社会组织能力,都不具备在黄河、淮河乃至长江这纵横数千里的九州范围内调动成百上千不同利益群体的人力物力来治水,而只能集中在极少数几个毗邻而居且具有超强政治地位的部族群体,反映在文献当中的就是商的始祖契、周的始祖后稷、秦的始祖伯益共同参与了治水,是大禹的左膀右臂。

大禹治水的功绩,或许可以帮助提升夏后氏部落在天下方国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共主,却无法使夏后氏自然而然获得各部落方国的政治权利,从而建立集权统治式的夏朝。

其次,考古发现等科学研究却并不支持大禹通过治水建立夏朝。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夏朝的起始年定为公元前2070年,也就是说,大禹治水的年代应该在公元前2100年前后(大禹父子前后治水20余年)。

夏朝建立年代是在商朝始建年已经确立(公元前1600年)的基础上,依据《竹书记年》记载的夏朝纪年471年结论上溯得出的。

但这个始建年份得不到考古支持。夏朝建立前后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发展脉络是: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

代表夏文化的二里头遗址碳14测定年代上限为公元前1750年,加上二里头文化的前身新砦文化的100余年,也只能上推到前1900年左右,与公元前2070年尚有不少差距,于是,不少学者把龙山文化晚段也算作是早期夏文化。

但河南龙山文化并不是新砦文化的前身,二者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从前者到后者发生了质变。所以,同样是夏后氏这个群体,却分别创造了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面貌,这显然是有违常理的。

此外,古环境科学研究发现,在公元前第Ⅲ千纪年,全球性环境转折事件节点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前2500到前2300年全球海平面创新高,第二次是前2000到前1800年气候突然干冷导致旱涝交替。第一次气候突变时间过早,并未落入夏纪年,而第二次的气候突变,显然就是让上古居民刻骨铭心的大洪水。

国内学者在对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黄河流域聚落进行考古学观察后发现,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黄河流域的人类聚落断崖式减少,显著特征是遗址规模缩小,人口锐减。这一发现同样印证了上古大洪水的存在。

不仅如此,文献中曾明确提到“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天文学测定,在公元前1953年2月24日,的确出现了一次五千年来所罕见的五星会聚天象奇观,角度最小时仅为4.351°,持续时间长达21天。

以上证据,都将夏朝的建立时间指向公元前1900年左右,这也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上限基本吻合。

但这就带来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

如果大禹是在公元前2100年完成了治水,那么从治水成功到夏朝建立,中间至少间隔了200年之久,无法解释考古发现的上古大洪水爆发时间为何反而晚于大禹治水时间,这跟先有洪水然后才能去治水的逻辑是矛盾的。

如果大禹是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完成了治水,则与夏朝建立时间正好衔接。但却无法解释禹为何与尧舜是同时期的人,并受舜帝禅让(山西陶寺遗址是尧都所在地,经碳14测定,其起止时间为前2300年至前2000年)。

3.夏朝建立的真相

在仍以石器为主要工具的先夏时期,人类还不具备对抗超大规模洪灾的能力,这一点从公元前1900年黄河流域人类聚落断崖式减少即可证明。

但二里头文化却与此相反。在黄河流域聚落大幅减少之后,二里头文化却突然兴盛,在北至晋南、南至湖北、西至陕西、东至豫东的范围内,都发现了二里头文化的超强辐射。

二里头文化恰好崛起于气候转入温暖期,大洪水退去,洛阳盆地变成大片无人区的时间点上。这也就意味着,在多数部落氏族创造的文明被洪灾毁灭殆尽的时候,夏人成功躲过了洪水的侵害,进入了被洪水冲刷过后含有大量腐殖质的洛阳盆地,依靠稳定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中央王朝。

所以,这才是夏朝能够得以建立的真相。

4.大禹扮演什么角色?

大禹究竟治过水没有?答案是治过。禹不是商族、周族的祖先,却同时被商族、周族所称颂,西周青铜器遂公盨铭文上所刻“天命禹敷土,随山睿川”与《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的记载高度相似,表明在商周时期,大禹治水已经成为天下共识。

上文已述,大禹并不具备在九州如此庞大的范围内治理洪水,其治水成功,只可能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背景下,上古先民将治水成功的禹宗教化了,把每次洪灾退去的功劳都算在了一位英雄—禹的身上。

西周建立以后,无视了禹之后可能存在的数代继任者,而直接将禹描述为夏朝的建立者,这就造成了禹生存的现代与考古发现的夏朝建立时间,中间相差了数百年之久。

夏朝传14代17位君主,国祚却有471年,每一位君主都是“长寿”在位,显然是不合理的。原因就在于原本在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建立的夏朝,被拉长到了大禹所在的年代。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唯一与大圣人孔子传出绯闻的女人,虽貌美却遭孔子厌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关于孔子的野史,历史上有没有孔子这个人,历史上一位比孔子还伟大的圣人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教育家。[var1]孔子的一生并不顺畅,在多个国家辗转想博得功名,都无功而返,很是不招人待见,最终以游学讲学为主要谋生事业。56岁的孔子讲学到卫国,卫灵公夫人南子听说此事,便要召见孔子。对于南子的盛情邀请,孔子畏葸不前。南子淫荡的名声显然令孔夫子颇为忌惮。

  • 夏朝存在四百多年,为何却没有留下文字?诸葛亮南征所见或可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夏朝灭亡前的诡异事件,诸葛亮南征地图,夏朝的四大历史事件

    唯独能够证明夏朝存在的夏墟至今仍未找到,只有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在考古学上进入了夏纪年,但也属于夏朝后期都邑了,不能窥以夏朝全貌。那么夏朝到底存不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竹书纪年》曾明确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也认为夏朝的存续时间在400年以上。事实上,直

  • 合纵抗秦的最后一役五国联军连连败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其实到了战国后期的时候,原先的六国合纵抗秦的联盟已经成为了五国联盟,这五个诸侯国分别是赵、韩、魏、楚、燕,原来的齐国自后期已经退出合纵联盟转而依附秦国,而秦国兼并六国的脚步自齐的妥协之后便转向了魏国。 [var1] 当时在强秦的进攻下,实力与秦相差悬殊的魏国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秦军

  • 夏朝始建于公元前2070年,那怎么解释陕西石峁这个考古Bug?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夏朝的考古资料,夏朝考古探索发现,夏朝历史有考古依据吗

    经过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领域的170多位专家长达5年的努力,最终得出夏朝始建于约公元前2070年的结论。此后,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课本教材,均将“约公元前2070年”这个节点作为夏纪年的肇始,晚于这个时间点的为夏代,早于这个时间点的则是先夏时期。然而,在《

  • 刚遇贵人被炊事班伙夫救回,又被亲姐酒驾坑惨,赵王武臣无辜丧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王武臣的姐姐被李良杀死,壮丁也是兵赵国武被日本人抓,赵王武臣的结局

    武臣本是秦末起义军陈胜的手下,受命率三千兵马北攻赵地,军事进攻加上强有力的政治宣传活动,一路队伍不断壮大,数十座城池不战而降,直到占领邯郸。以张耳为右丞相,陈余为大将军,再派人通知张楚的陈胜王,“俺也称王啦,今后咱们平起平坐。”[var1]陈胜大怒,“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就欲诛杀他们的家属,派兵攻

  • 夏朝中心究竟在河南还是山西?东下冯考古终于解决商汤灭夏bug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二里头是夏朝遗迹,那东下冯遗址怎么解释?考古发现让专家懵了夏朝的统治中心究竟在哪?先秦史书留下的所有跟夏朝有关的地名,去掉重复的,共有70条左右,这些地名多数指向两块区域,第一块是河南中部的洛阳盆地及附近地区;第二块则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一带。正是基于此,1959年,著名史学家徐旭生首先到豫西开启了对“

  • 伍子胥临死前,发了毒誓诅咒吴国灭亡,9年后,一语成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在梁启超看来,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伍子胥是一时之雄。实际上,伍子胥的人生是波澜壮阔的,他死前曾预言吴国会被越国灭掉,九年后,应验了。[var1]一、家破人亡,独留一人公元前557年,正值春秋时期,楚平王任命伍奢为太子太师,费无忌为太子少师,让着两位股肱之臣来辅佐15岁的

  • 商纣王不祭祖,为何会成为武王伐纣理由?考古显示周朝隐匿了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粗略梳理,古代的“法理”(出兵借口)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吊民伐罪,替受苦受难的百姓主持公道;第二种是打出灭亡政权的旗号,如元末的红巾军起义,打的就是宋朝皇室后裔的名义;第三种则是借口气数已尽,逼迫禅位,比如东汉和隋唐的灭亡就是以禅让形式落幕的。《尚书·牧誓》曾记载了周武王在灭商前发布的动员令,其中也

  • 为什么孙子砍掉了吴王俩宠妃,其他的人马上听从命令?不费口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传言两个姓名吴王非常希望自己的军队能够强盛,吴王非常希望自己的军队能够所向披靡,于是他开始招聘将军,让将军来帮助自己训练将军、训练士兵。[var1]但是在吴王招聘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将军来训练这些将军和士兵的时候,慢慢的失望了,因为这些所谓的能够训练别人的将军,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优秀。而这个时候孙

  • 被误解的国号“周”:甲骨文改写认知,难怪周朝会称“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根据史记记载,商王武乙之时,古公亶父部落名称起初为“豳”,为了避开狄戎入侵,古公亶父从豳地迁徙到了岐山周原一带,即“亶父迁岐”,之后族名为“周”。在此,古公亶父利用周原肥沃的土地,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从一逃难部族快速崛起。问题在于,周原之地如此肥沃,焉能只是一块无主荒地,焉能没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