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乾隆85岁退位,开始了训政生活。当时他身体还算健康,饮食、睡眠等尚属正常;每年除在皇宫、圆明园住些日子外,还到热河避暑山庄走走……只是精力已大不如前,表现为健忘、视力不佳、手不大灵活,甚至常常抖动、打颤等等。特别是湘黔苗民起义和川楚等五省白莲教大起义,使他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和打击,他觉得这是自己一生的耻辱。不由得想起自己一生东讨西伐,南征北战,“武功十全”,开疆拓土,什么事都经历过了,但从来未遇到这次由一些“乌合之众”的“草民”组成的“造反”队伍,这么难对付。派了几十万官军和地方武装(即“团练”)进行镇压、围剿,战争拖了好几年,经费花了数千万两白银,可怎么也平定不了。这沉重的负担,犹如千斤巨石压在身上,使他喘不过气来,他终日精神忧郁,闷闷不乐,这就更加速了他的衰老。不过,总的说来,当时他的身体还算可以,还能接见外国使节。例如,嘉庆三年(1798年)十月二十九日,太上皇乾隆还下谕旨传令朝鲜、暹罗等国使臣到重华宫来,在漱芳斋接见了他们,同时还设宴、演戏招待他们。又如,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一,他还在乾清宫率领嗣皇帝、诸皇子、王公及文武大臣、蒙古王爷、额驸、台吉与外藩使节等,举行庆贺典礼,并赐宴款待他们。万万没想到第二天太上皇竟一病不起了。嘉庆帝赶忙跑到养心殿探视,又是找御医,又是虔诚祈祷上天……可是都不见效果,到了晚上太上皇的病更加重了。正月初三日辰刻便撒手人寰了。临终时,太上皇还拉着嘉庆帝的手,两眼望着西南方向,意思是说,在他活着时,没能看到把白莲教起义镇压下去,非常遗憾,希望儿子一定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据嘉庆帝说,太上皇在嘉庆三年的冬天,就“偶感风寒”,身体不佳。朝鲜使臣也曾记载说:“太上皇帝自昨冬有时昏眩。”看来乾隆帝由于年老体弱,患上了高血压,可能心脏也不大好,因此有时感到头晕目眩。等到次年元旦,各种繁杂的礼节又迫使他硬挺着参加,加上心里又总惦记着川楚等省的战事,使其心情久久不能安静。这么一折腾,他的病情便加重了,因此突发中风,或心脏病发作,便一命呜呼了。
关于乾隆帝的死因,著名史学家朱希祖先生认为:“太上皇训政之日,其政务皆为和珅一人把持,彰彰明甚。太上皇帝信之愈深,皇帝恨之愈切;太上皇愈以为功高,皇帝愈以为罪大。不除和珅则祸害无已,欲除和绅则投鼠忌器,是以史载太上皇于正月初二辛酉不豫,初三壬午即崩。清代学者多疑其非全终,亦非无因。惜当时史官要如周必大者为宋高宗作思陵录,一露其病状也。此嘉庆三年之太上皇帝与皇帝相水火之最后一年。”看来这种说法不大可靠。清朝入关后的皇帝,从顺治帝到光绪帝之死,差不多都有不全终的说法:“顺治帝出家当和尚不知所终”;“康熙帝喝了雍正帝送给他的人参汤而亡”;“雍正帝被吕四娘所刺而死”;以及同治帝、光绪帝同为西太后害死等等。可以说除了嘉庆、道光和咸丰三帝,几乎每个皇帝的死因都有异说。可是,经过许多史家的考证,顺治、康熙、乾隆、同治与光绪诸帝,无一例外都是正常病死的,可疑性并不大。之所以有这么多异议说法,多半都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人们为了反满而对清朝历史进行的臆测,是不足为信的。看来,乾隆帝主要是由于年迈体弱,猝然发病而死的,属自然死亡。他活了89岁,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长寿的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