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解决蒙古问题,明朝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能处理得很好?

为解决蒙古问题,明朝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能处理得很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41 更新时间:2024/2/3 13:37:56

清朝的方式,是辅经济帮扶的政治和思想手段,重点是制其心。

解决蒙古问题的两种手段,也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但明朝的手段,并非全是鸡肋、毫无作用。

自俺答封贡之后,蒙古问题基本就算解决了。明朝后期的主要边地问题,是满清,而不是蒙古。

清朝的手段,堪称质变升级。但这种升级,也非从天而降。

首先要有明朝的基础。一边抄明朝的作业,一边改明朝的答案。改着改着,也就创新了。

其次要有一定的条件。俺答汗推动蒙古人集体皈依藏传佛教,清朝以此为基础,继续加大马力。宗教信仰的条件具备了,清朝才能制其心。

第三还要加上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不是解决了蒙古问题,而是直接把蒙古问题给忽略了。

明朝解决蒙古问题的手段,大体可以划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打,打服为止,但打灭几乎不可能。

朱元璋毕竟是从元朝手里抢的江山。所以,明朝对元朝、对蒙古的心态,就比较复杂。

如朱元璋给北元昭宗的祭文说:君主沙漠,朕主中国,再如朱棣给本雅失里的信说:朕主中国,可汗王朔漠,彼此可相安无事。

明朝想统治草原吗?

肯定想。帝国的特性,就是无限扩张。但这时候明朝信心不足,所以对草原说话,就少了秦汉隋唐的霸气。

但是,等打得差不多了,说话自然霸气了。

于是,朱棣又说:华夷本一家,朕奉天命为天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朕赤子,岂有彼此。

第二阶段,也就水到渠成了,就是要制服和治理,简单说也要对蒙古草原实施统治。

但是,太难。

北方草原自秦汉以来,就没被制服过,更别谈治理了。但,难也要努力去做。否则,大明的北方边境就不得安生。

至于治理,只能勉力为之。大明强硬时期,把卫所建到了草原;靖难之后,却纷纷内迁了。这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到底怎么制呢?

蒙古必须服,即承认明朝的宗主地位。这是政治前提。然后,咱们可以搞搞朝贡。实际是大明对蒙古草原的军事力量实施了财政赎买。不闹事就给钱,敢闹事就讨伐。

这就是经济和军事手段。

但是,翻看明史就知道了,主要还是军事手段。蒙古人充分发扬了能动刀子绝不动脑子的精神,但凡能抢劫,那就一定要抢劫,甚至还把明朝皇帝给抢了。

第三阶段,主要是俺答封贡以后,开始于公元1570年。

成吉思汗以后的蒙古草原,已经不同往日。

游牧民族的确仍旧各自为政。因为基层治理单位是部落。部落酋长才是真正说了算的。然而,因为有大元朝的百年淬炼,所以蒙古草原的自组织趋势也就不可阻挡了。过不了几年,草原上总会冒出一个“当轴”部族,然后把整个草原合为一体,比如瓦剌、鞑靼。

而草原一旦融为一体,那就有能力组织起成规模的游牧骑兵。这时候,明朝对草原的分而治之和朝贡贸易,也就全无意义了。蒙古人一定是要抢劫的。

但问题是:抢劫抢来的钱,始终不如买卖赚来的钱,更多、更安全。所以,明朝与蒙古之间,也就是中原和草原之间,需要达成一种类似“澶渊之盟”的和约。然后,双方只做买卖,不动刀子。

但这需要一个契机,实现彼此互信。

契机在1570年前夕出现了。但是,这个契机相当狗血。肇始竟然是:俺答汗跟亲孙子把汉那吉抢媳妇。

这个媳妇三娘子的身世,也众说不一:一说是宣大伎、一说是俺达汗之外甥女、一说是俺达汗之外孙女、一说是蒙古卫拉特吉格肯阿噶之女、一说是袄儿都司不知达名家女。

反正是各种乱。

但大体故事是祖孙俩因为一个女人反目成仇了。然后,俺答汗的孙子,即把汉那吉,直接投降了明朝。

这时候,明朝的中央是高拱和张居正这两个人精,而地方是宣大总督王崇古这个名臣。于是,中央和地方一撺掇,就与蒙古人达成了隆庆和议。

随后,俺答汗代表蒙古,全盘接受明朝的政治条件,即草原认服、接受册封;然后,明朝对蒙古开放了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

这就是封贡贸易。

自此之后,明朝与蒙古结束了200多年的敌对状态。一直到大明灭亡,蒙古都没怎么闹事。

当然,这个和平状态,还有明朝以外的两个原因,一个是蒙古后期继续各种内斗,根本没功夫针对明朝;一个是满清崛起之后,竟然跑去插手蒙古事务了。

但是,没有封贡贸易这个条件,明朝也不会安生。因为封贡贸易之后,草原与中原的交流方式,从战争变成了买卖。这个交往成本要比战争低太多了。

所以,概括明朝处理蒙古的手段,就是附政治前提的经济和军事手段。而后期,主要是经济手段,做买卖还是比动刀子更划算。这个账,大家都会算。

那么,满清为什么要干预蒙古事务呢?

满清虽然是东胡系,但也是草原民族。东北东胡与北方草原的联系,比北方草原与河湟羌人的联系,还要紧密。

河西走廊,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被汉武帝抢先拿下之后,草原与羌人的联系也就断了。而且,以后的历史,这两伙人也很少形成政治和军事联盟。

在东北与草原之间,明初设立了大宁卫。“卫居宣、辽之肘腋,为燕、蓟之屏翰”。大宁卫的战略意义,就相当于河西走廊。

大宁卫既联系了大明九边重镇的宣府镇和辽东镇,又阻遏了东胡系与草原系的联系。但是,大宁卫在朱棣时期被废弃了。“大宁既弃,天寿山与异域为邻,而宣府、辽东断左右臂”。

于是,东北的东胡系与北方的草原系,也就愈发紧密了。

建州女真崛起的时候,不仅大明反对,而且蒙古草原也反对。但是,东北这个地方长期不讲理。

西晋之时,东北的鲜卑人崛起了;隋唐之际,东北的高句丽崛起了;唐末之时,东北的契丹人崛起了;宋辽之时,东北的女真人崛起了。

而且,一旦东北崛起,往往不可阻挡。什么中原、草原,要么干服、要么干死。

满清同样也不讲理,它就硬是崛起了。

而且,满清比之前的东胡系更彪悍,先干服了草原,再入主了中原。那么,入关的满清,其实力到底有多强?

满清入关的时候,满洲八旗四万余人、蒙古八旗一万五千余人、汉军八旗三万余人,另外还有明朝降将两万余人,以及其他东胡系一万余人。

就这个实力,怎么既能驾驭蒙古又能吊打明朝呢?

这件事,你没法解释。

但是,联系鲜卑人、高句丽、契丹人以及女真人的崛起,也就只能认这个理了。真实世界无法解释的时候,只能说是我们的道理出了问题,而不是真实世界出了问题。

所以,大趋势就是:一旦中原和草原都打累了,东北往往就会称雄。这也算中原、草原和东北这三者的复杂互动。

东北崛起、满人称雄,接下来就是大清必须面对蒙古问题。一旦入主中原,大清皇帝就要从中原立场来处理中原和草原的关系。因为中原和草原的关系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要矛盾。

大清解决蒙古问题的主要手段,可以简单概括为辅经济帮扶的政治和思想手段。

啥叫经济帮扶?

实际就是明朝跟蒙古打了两百多年才打出来的封贡贸易。

封,是草原接受中央帝国的册封,大者封王、小者封侯、封官。

贡,实际是一种中原对草原的财政转移支付。这个从元朝的时候就开始了。元朝皇帝要从国库里拿出钱来封赏蒙古贵族。明清和朝贡,只是换个称谓罢了,内容都一样,就是白给钱。

贸易,就是开关互市,然后中原人和草原人一起做买卖。只要不动刀子,大家都能在买卖中赚钱。

这实际就是明朝的作业,然后清朝人拿过来就直接抄。

满清入关的时候,不是满清一族入关,而是满蒙联盟入关。那么,蒙古人为什么没帮大明打满清,而是帮满清打大明呢?

1860年,英法联军与清军爆发了八里桥之战。而八里桥之战的清军前敌指挥官是僧格林沁。他是一个蒙古人。而八里桥之战的三万清军中,有一万是蒙古马队。

这就是两种手段,产生的两种结果。同时,也是清朝的高明之处。

清朝不仅能保证蒙古人不闹事,而且能让蒙古骑兵为己所用。

大明的手段也不能说不成功。但大明以利交,所以利尽则交疏。清朝的手段更成功。因为清朝以义交,所以义不尽而交不绝。

但是,这个所谓的义,不是君子喻于义的义,而是政治联盟的义。义者,宜也。在传统时代,寻求政治联盟的最适宜的手段,是什么?

就是婚姻。

买卖,可以收获诚信的生意伙伴,却不能收获坚定的政治盟友。但是,婚姻可以。而且,古今中外,概皆如此。

安东尼娶了屋大维的姐姐,凯撒把14岁女儿嫁给了50岁的庞培。这些婚姻,跟爱情扯不上一毛钱关系,全是政治,目的就是在收获政治盟友。但这还不是更过分的。

更过分的是一个罗马的执政官非要跟一个元老联姻。但是,联姻遭遇了没有女儿的问题。那怎么办?狗血着办。这个罗马元老竟将自己的媳妇嫁给了执政官。婚礼上,元老挽着自家的媳妇,亲手递给了执政官。

而满蒙联盟,恰恰渊起于婚姻。满蒙联姻,建立了、巩固了满蒙联盟。而且,这种联姻不仅广泛而且持久。

入关前,满蒙联姻32年、计84次;入关后,满蒙联姻268年,计502次。在总计586次的联姻中,清朝宗室出嫁蒙古的女子多达430人,清朝皇帝及宗室迎娶蒙古王公之女156人。

所以,清朝在明朝作业的基础之上,又加了政治联姻这个创新。

但是,创新还没完。把清朝这种以义交的手段,仅仅理解为适宜,或理解到仁义这个层面,都不足以解释满蒙之间的紧密关系。

因为清朝还有比联姻更升级的手段,那就是共同的神、共同的立场,最后实现制其心。

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需要把问题区分为三个层级。否则就会自说自话、鸡同鸭讲。

第一层级,是事实判断。事实就是事实,事实很重要。但有时候,事实一点儿也不重要。因为人类世界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想象出来的观点,有时候比事实更重要。

第二层级,是观点判断或价值判断。屠狮比武大会上,周颠对周芷若说:我打不过你,但我不服你。打不过,是事实判断;但不服你,就是观点判断。日心说和地心说,到底哪个正确?教会要维护价值判断,布鲁诺要维护事实判断。这是事实与观点的矛盾。最后听谁的?听观点的。

第三层级,是立场判断。或是基于某种感情、某种事实、某种价值、某种身份认同,甚至直接来自于利益,形成了一种最不讲理的判断。02年世界杯上,中国足球队败给了巴西。这是事实判断。中国足球队不如巴西。这是观点。但事实不容反驳,而观点却容许讨论。有人就不这么认为,认为中国队虽败犹荣,甚至认为中国队没踢赢,只是因为运气不好。这都是观点判断。然后,日本人出来说话了:你们中国足球就是烂。这时候,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忍了,什么事实、什么观点都不重要了,中国最重要。这里的中国就是立场。

有些问题,看似很不重要,却是足以绝交的话题。豆腐脑到底是甜的好、还是咸的好,然后说不到一起去,就翻船了。原因就是讨论的问题上升到了立场判断的层面。在这个层面,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回到满蒙联盟这个问题上,满蒙之间形成了某种共同的立场。

这个立场就是藏传佛教。大清皇帝自称文殊菩萨转世。而蒙古人集体皈依了喇嘛黄教。所以,大清皇帝也就成了蒙古人的神。

共同的神,就是共同的立场。这比婚姻关系的捆绑还要坚固。

而为了打造这个共同的立场,清朝堪称不惜血本地投入。

在20世纪初,内蒙古的寺庙已经超过千座,外蒙的寺庙也有750余处;内蒙有30%到65%的男子出家,外蒙的比例也达到了45%。问题是蒙古草原总共才多少人,清朝人给他们修那么多庙干什么?19世纪末,西藏的出家比例也才三分之一。藏传佛教的圣地,其宗教氛围竟然还不如蒙古草原。这是什么道理?

生硬地打造一个共同立场,就得这么费钱。

所以,清朝末期,死活也要造反的,不是蒙古草原,而是汉人中原。因为汉人的立场变了,皇帝不管用了,大家非要听议会的。

政治联姻加藏传佛教,就是清朝人解决蒙古问题的手段。但是,彻底解决了吗?

如果这些所谓的手段能够彻底解决问题,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就不用死磕噶尔丹了。没有强大军事力量,什么问题也别想解决。甚至,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不见得能把问题彻底解决。看美军退出阿富汗,就清楚了。

春秋时期的最大边患,不是北方草原,而是南方楚国。楚国干死的华夏诸侯国,数不胜数,甚至还曾一度问鼎中原。

若非齐、晋突然崛起,周天子大概率会被楚国掀了桌子。那么,楚国为什么被解决掉了?

楚国被同化了,所以解决了。但这是结果,不是原因。原因是春秋制服了楚国、战国打残了楚国、秦朝灭掉了楚国。

那么,楚国为什么能被制服、能被打残、能被灭掉?

纵深不够,就是原因。

秦朝大军不仅灭了楚国,而且打到南海。然后,南方的楚国还怎么折腾?没法折腾了,然后也就融合进来了。你得佩服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个家伙硬是能从今天的陕西赶到今天的广东。这就是一种不计成本、不讲道理的战略投入。

那北方草原呢?

真没办法。漠南呆不住了,那就跑到漠北;漠北也被扫荡了,那就跑到西域。一直到北冰洋,匈奴人往哪里都能跑。中国的皇帝能打到南海,却真心打不到北冰洋,连西伯利亚都不行。

但是,到了清朝,形势变了。因为沙俄崛起了。蒙古人的纵深被压缩了。你只能跑到外蒙古,再往北就是沙俄。这家伙被满清还狠。

南面是强大的清朝、北面是强大的沙俄,蒙古人还怎么跑?到这个时候,北方草原便再无崛起的可能,要么依附清朝,要么依附沙俄。

而到了近代,蒙古骑兵已经无法与枪炮钢铁相抗衡,整个草原集体衰落。然后,蒙古草原的问题,也就被忽略掉了。

清朝之所以能够解决蒙古草原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明朝摸索到了方法;其次是清朝的政治联姻和立场打造发挥了作用。

但是,真正困难的问题,往往不是被彻底解决掉的,而是被忽略掉的。

蒙古草原的战略纵深被压缩了,蒙古骑兵也无法称雄了。到这个时候,蒙古甚至都不重要了,然后这个问题也就在被忽略中解决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被外国人记入史册的战斗:心理战术破城歼敌,成吉思汗声震海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成吉思汗的军事谋略,古代破城怎样犒劳士兵,成吉思汗用兵有多厉害

    在一些国外的史料上,不仅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而且对他生平的事迹,都有异常详细的研究和记录。比如说成吉思汗跟花剌子模在布哈拉城发生的一场战斗,在波斯的编年体史籍《纳昔儿史话》中,就将整个过程记载的就非常详细。花剌子模,是十一世纪末由突厥人建立的一个帝国。但是在13世纪初,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所属的布

  • 一张桑皮纸,加上朱元璋和老酒,对待犯人比女人的石榴裙都管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酷刑大多数都是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制定的,有些是最高统治者亲自制定的,有些则是酷吏制定的,这些酷刑除了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随着社会的进步,酷刑渐渐被废除,但是明朝却比较独特,酷刑在明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朝的统治者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酷刑和刑具。据史书记载

  • 女真跋扈、北宋无耻,幽州就在跋扈和无耻地争吵中不攻自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女真侵宋分南北打一字,辽女真与清女真,女真灭北宋

    大辽还在垂死挣扎。北宋和女真却吵得不可开交。女真越来越跋扈,北宋越来越无赖。女真之所以跋扈,是因为自家兵将不仅真能打而且一直在流血。北宋之所以无赖,是因为除了不要脸,自己已经啥也干不了。幽州燕京就在几十万宋军前面困兽犹斗。但自家军队就是打不下来。所以,赵家官人和大宋朝堂只能寄希望于女真人出手。女真人

  • 假设蒙古人不入侵,南宋就不会亡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假如南宋不内乱能拖垮蒙古吗,蒙古征服南宋用了多久,南宋和蒙古打了多少年

    三国魏晋南北朝,分裂持续了360多年。这360多年,一直在等一件事,就是北方完成整合。只要北方完成整合,北方统一南方就势在必行。这是秦汉以后中国历史的路径依赖。南宋政权,摆脱不了这个历史大势。而本就残弱非常,所以肯定还是会被北方吃掉,最终还是会灭亡。再进一步假设:也就是假设整个北方政权,无论是蒙古人

  • 宋朝之前是没有棉花的,当时古人如何御寒?第二种现代人也穿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怎么御寒的,没棉花的古人如何御寒,宋朝棉花

    棉花是产于印度的一种植物,当时最初引进中国的时候,它只是一种观赏性的植物,主要是为了赏玩,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用处,而且棉花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植物,一般的贫民百姓根本种不起。到了元朝的时候,人们才逐渐地认识到了棉花还可以用来保暖,但是一般百姓因为缺乏对棉花的认识,所以也不愿意种植,棉花依旧没有普及开来。到

  • 此姓氏被朱元璋下令世代为奴,该姓做了什么?让朱元璋如此痛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让哪个姓氏代代为奴,世代为奴的姓氏,让朱元璋痛恨的姓氏

    这是朱元璋最痛恨的一个姓氏,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就下令将这个姓氏的人全部流放,男的代代为奴,女的代代为娼。而这个做法不仅没被唾骂,还让百姓拍手称快。这个姓氏便是我们都熟知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蒲氏。那么到底是什么仇恨,能让朱元璋如此痛恨这个姓呢?让朱元璋痛恨这个姓氏的罪魁祸首,是一个叫蒲寿庚

  • 成吉思汗,征战一生,一代天骄有多少个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成吉思汗娶了多少老婆,成吉思汗一生中的战绩,成吉思汗一生多少个妃子

    熟悉中国历史的读者肯定很熟悉汉族和匈奴族的百年战争,最终在汉武帝的打击下,匈奴覆灭,一部分归降汉族,而另外一部分进入欧洲,开启了欧洲的数百年的血泪史。西方人将横扫欧洲的神秘力量,称之为“上帝之鞭”,并且一度闻之色变。而“上帝之鞭”则是一个广泛的历史概念,总共包括了三个部分,分别为北匈奴部分,西辽部分

  • 朱元璋问大臣昨晚在干嘛,大臣回2字,皇帝大喜: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与大臣们的谈话,朱元璋问为什么不报官,朱元璋临终前问大臣们一个问题

    朱元璋废除了宰相这个职位,将所有的权力都收归到自己的手中,但是光靠一个人处理国家大事,还真的有些吃力,根本忙不过来。朱元璋很勤奋,但是勤奋也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即使自己不休息也不能让朝廷正常运转,于是他便废中书设六部,内外庭相互制约,皇帝的权力高度集中,所以明朝出现了这样一个怪象,即使皇帝几十年不上

  • 李继迁在宋辽夹缝中左右捭阖,赵光义气急败坏中连出昏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继迁与宋辽关系,宋太宗赵光义个人资料,李继迁

    有些经验就不能复制,因为经验主义害死人。大宋都巡检曹光实,就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可以说,在西北战场上,党项人根本不是曹光实的对手。大宋的国力够强,而曹光实的军事水准也属一流。但,经验主义,害死了这位大宋能臣。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过程中,曹光实以羁縻捭阖为长。简单说就是:我没必要打死你,但我可以跟你做买

  • 故宫地砖坏了,专家修整时发现一个秘密,让人不禁感慨:朱棣太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撬开故宫地砖朱棣心真狠,朱棣与故宫,修复故宫地砖才发现的秘密

    故宫从朱棣时期开始修建,之后明清两朝所有的皇帝都住在故宫里面,故宫应该算得上是皇家的后花园。既然,宫里住了那么多皇帝,嫔妃等重要的人物,那么安全一定要搞好。毕竟有很多人是想要推翻政权的,也有很多人痛恨某个昏庸的皇帝的统治,当然也有一些,胆子大的想要进皇宫里面偷东西。故宫的安全问题,其实经过时间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