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用来织布,或者做衣服被子的,而是被引进来观赏的。虽然教科书上说我国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种植棉花了,但只是种植,最多观赏,而不是用来织布做衣服。
真正意义上大规模出现棉纺的时候,是在明清时期,当时的江南有很多的棉纺作坊,源源不断的产出保暖性能好,穿着舒适,还不贵的棉布,而且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棉纺还没有大规模出现,棉布还没有成为做衣服、做被子的原始材料的时候,古代人的冬天是怎么熬过去的呢?小编在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找到了一些相关的记载,主要有这么几个方法。
先拿古代的皇族来说,要是冬天到了,一般都会换上由动物皮毛做成的衣服,比起丝织物来说保暖性能更加的好。而且在房间里,还会有上等的无烟炭火不停地提高温度,还真不不怎么冷。
而且一般皇帝都会有行宫,分为夏季居住的和冬季居住的。冬季的行宫一般建在温泉的附近,借助温泉散发的热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热量,保持屋子里面的温度。加之炭火和毛皮衣服,基本和春天没什么区别。
我们再拿一般的达官贵人来说。他们有一定的爵位,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会买动物皮毛的衣服,常见的当属鹿皮,虎皮,貂皮等衣服,虽然和皇帝的比起来朴素一点,但是保暖的性能是一样的。
而且他们也会花钱买来大量的炭,二十四小时不停的烧着,以保持温度。到了夜晚,会有专门的人去给达官贵人暖床,而且他们睡觉盖的也是动物毛皮做的被子,保暖性能不比棉花被差,根本不可能感觉到冷。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穷苦人家是怎么过冬天的。穷苦人家经济能力有限,是买不起动物毛皮衣服的,只能穿葛或者麻做的衣服。这些衣服不但粗糙,而且保暖性能差到极点,冬天穿着就比裸奔好一点。
但是穷苦人家会在秋天的时候,进山砍柴,囤积大量的柴火。在冬天来临的时候,就会在家里简易的壁炉里生起火来,一家人围坐在壁炉周围烤火。有些读者可能就要问了:“他们难道不怕把屋子熏黑了?”。屋子熏黑了也比冻死了强,要知道,古代的冬天可比现在冷多了。
后来,就有一些脑瓜子灵活的穷苦人,会去富人家里倒垃圾的地方捡一些破絮子,混着一些破布,或者其他的东西填充进衣服里,抵御寒冷,效果比单衣服好那么一点点,这便是最早的羽绒服了。到了明清时期,棉纺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可以批量生产了,于是这种亲民的布料终于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而且棉被也开始出现,这让寻常百姓家的冬天不再那么难熬了。
不得不说,棉纺是一项科技上的革命,它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棉纺的出现,让棉花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一直到了现在,棉纺一直都是我们衣物的主要用料。各位读者朋友,你们还知道古代人那些御寒的手段?欢迎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