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是很多影视剧的景点形象,在戏剧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小编就是听着包拯的故事,看着包拯的电视剧长大的。最喜欢的包拯的形象是陆毅扮演的包青天,始终都是堂堂正正的男儿。
谈到清官,人们首先想到的人物里边肯定不会少了包青天,包青天已经成为一个神一般的人物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了,稍微懂事的小孩子都知道他是个好人。人们将包青天作为他们的依靠,他们的寄托。
我们印象中的包拯总是整张脸都乌黑乌黑的,额头上一个月牙状的印记。但历史上真的有一位这样长相的人吗?其实并没有。历史上的包拯皮肤是非常白的,并不像影视剧中那样乌黑一片。而且他的额头上也并没有月牙状的标志。但与历史相吻合的是,包拯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官员,为民做主,清正廉洁。
很多人提出一个想法,是不是包拯在当官的期间,太过于耿直,铁面无情,得罪了挺多的人。是不是这些人将包拯的形象黑化了?所以我们印象中的包拯总是黑的一塌糊涂。事实恰恰相反,包拯黑脸的形象是人民对他爱戴的表现。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时候,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娱乐活动,那时候流行的是戏曲。相信那首说唱脸谱大家都听过,大家也就明白包拯的黑脸的缘由了。在戏剧中不同的人物性格就有着不同的扮相,白脸向来表示奸诈小人,诸如曹操,黑脸则是正直的代表。所以,民间老百姓感谢包拯的正义公道,为民做主,在戏剧形象中将他设定为黑脸。这是一种对包拯的感谢。
还有要说到的就是他额头上弯弯的月牙了,这也是他的标志了,只要看到这个,我们就知道是他出场了。这个月牙状有几种说法。有史料记载,这个月牙是包拯刚出生的时候因为脸太黑被自己的父亲扔掉时被莲叶所伤留下的疤痕。还有一种记载说是包拯小的时候太过调皮,从马上跌落下来的时候被马蹄所伤而留下的伤疤。
除了这两种比较传统的说法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说包拯是游走于人间与地府之间的判官。白天,他的职责就是在人间为百姓伸张正义,到了晚上,他的人物就是到地府为地府的小鬼们主持正义。额头上的这个月牙就是他来往于人间和地府的通行证。这种说法多少有些传奇的色彩在里边,很大程度上,只是百姓对公正正义的一种渴望。他们用这个月牙来象征着皓月当空,进而表达了老百姓的一种期望。
事实上,在历史上,包拯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他很少展露笑容,很是严苛。如果他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也会成为一个传奇的人物吧,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太过于严格,做事又公平公正,有自己的一套章法。史料记载,看到包拯一笑,比看到黄河的水变得清澈都困难。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公平公正的渴望都是存在的,对清官都是非常敬重的。人们总是希望官员清正廉洁。官员可以为当地的老百姓谋福祉,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做与老百姓心贴心的一方父母官。就像包大人这样的清廉的官员应该越来越多起来。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历史上真正的包青天并不是黑脸配月牙,但他黑脸配月牙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且这也是民众的包青天爱戴的表现。所以,黑脸配月牙,就让由老百姓塑造出来的这个包拯形象一直流传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