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这话不论是我们哪个时代的人来看都比较“无耻”了,别人要煮他的父亲,他却还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这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都不讲了吗?也因为这个故事的原因,大家对刘邦这个人的感官就非常不好了——不孝。但是,刘邦真的是这样一个无耻的人吗?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刘邦当上皇帝后,父亲要跪着见他,刘邦想了个办法,后世纷纷效仿。
说起来,刘邦出生之后,确实没少给他父亲找麻烦。因为他从小就“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简单来说就是刘邦作为一个农民子弟,却不喜欢干农活,还整天混迹于“上流社会”,有些游手好闲的味道。他爹小时候没少为这事揍他:你小子,咋这么不争气呢?不过,刘邦是个心态很好的人,他爹骂他他也不生气,搞得他爹也没了办法。
因此刘太公(刘邦的父亲)只好任由他去我行我素了。刘邦结交的人很多,上至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其实他是想找信陵君“唠嗑唠嗑”的,不过史料没有记载他是否见到了信陵君;中层的人物则有萧何这样的官吏、吕后家族(是个富豪);下层则有樊哙这样杀猪的、周勃这样吹唢呐的。
虽然在后人看来这些人都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但是在当时的刘太公看来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你一个农民,天天交接这些人干啥?家里的庄稼 还种不种了?大家伙儿的日子还过不过了?关键刘邦还特别没有“自知之明”,常常带着这帮人在他嫂子家趁饭吃,为此一家人没少吵架。
但是当时的刘邦就是个“穷光蛋”,他想要干大事,唯一的资本就是家人了,“赖”也要“赖”到家人身上来。所以尽管他爹把他骂的狗血淋头,他嫂子让他在众人面前丢脸,但是他还是会时不时的把别人带回家来吃饭、聊天、喝酒、吹牛、或者是纵论天下大事。不过,他自己心里其实是很愧疚的。
战乱年代,刘太公又不小心被项羽给抓住了,连他老婆吕雉也被抓了,但他也没有办法。项羽威胁他要煮他父亲的时候,他能怎么办呢?难不成跪在地上请求项羽饶了他父亲?那是不可能的,项羽可是一个喜欢对仇家屠城、诛九族的角色。一旦刘邦失败,不仅仅他父亲,他的整个家族,他的那帮兄弟的家族,都会被项羽杀个干干净净。
所以了,一向心态好的刘邦就索性说:我就是流氓,你能拿我怎么滴吗?这样项羽反倒没话可说了,因为人质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才对挟持人质的一方有利;一旦人质死了,挟持方不仅仅失去了依靠,而且还要面对对方的无尽怒火。所以最终项羽也没杀刘太公,而是把他关押了起来。不过刘邦自己心中却十分难受。
等到做了皇帝之后,他专门把父亲请到长安来,可是又害怕父亲想念家乡的人物。于是他又把家乡的人全部请了过来,并且动用财力在长安“复制”了一个他老家的“村庄”,就是一个地形地貌、建筑完全与他老家一样的地方,这样他的老父亲每天就能在乡间小道上散步,跟老邻居唠嗑。
不过,有一件事情还是让刘邦觉得很自责:刘太公每次见他都要行跪拜礼。《史记》上这么写道:“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意思是,汉高祖当皇帝后每隔五天就要去朝拜自己的父亲,并且像普通儿子见父亲一样行礼,但是他父亲却觉得这样不合适,哪有皇帝拜见臣子的道理呢?
于是后来刘邦去拜见他父亲的时候,刘太公都跪在地上迎接他,吓得刘邦大惊失色,跑下车来扶起刘太公,让他不要这样做了。但是刘太公却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这话也说得刘邦没话可说,因为名义上确实如此:统帅万邦的中国天子,怎么可以下拜平民呢?
但是这难不倒机智的刘邦,他想出了个主意: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既然皇帝不能拜见平民,但是皇帝拜见太上皇,这就没问题了吧?毕竟太上皇可是还在皇帝之上了,从此刘太公安心接受刘邦的跪拜了。而太上皇这个制度也被后世的许多人效仿,不过意义却完全不一样了。
刘邦设立太上皇是为了保持对父亲的尊重,而后来大多数太上皇是退居幕后操控国政了,这样一比,其实刘邦还是蛮有人情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