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问起《三国演义》里的文鸳,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为啥呢?要知道文鸯也是三国时代的一员猛将。他的成名之战是项县之战,当时文鸯随父亲文钦以及毌丘俭发动淮南之叛,司马师亲率大军来镇压。文鸯当时只有18岁,但勇力过人,他亲自率领一支突袭队,趁夜杀入司马师的大营,让司马师受惊不小,刚动过手术的那只眼伤口突然崩裂,眼珠都崩了出来,为了不影响士气,司马师强忍剧痛,用牙咬住被子,把被子都咬破了。最后终因寡不敌众,文鸯冲杀了一阵,只得撤走。
魏军前来追击,文鸯大怒,仅率十余骑又返身杀回,深入敌阵,风驰电掣、摧枯拉朽,无人可挡,魏军只得停止追击。过了一阵,魏将司马班又率8000精锐骑兵再追,文鸯毫不惧怕,再次杀回,“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余人”。
其中把文鸯塑造的勇猛异常,这并不是小说的虚构,文鸯还就真的有这么一段光辉史。《资治通鉴》中记载:“(文鸯)乃与骁骑十余摧锋陷阵,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骑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余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这份勇猛估计不输于赵云赵子龙吧!
这种英勇无畏,文鸯理应成为三国时代的超一流猛将,但文鸯在后世的名气显然与以上那些猛将差了很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从时间上,文鸯出场太晚。
广义的“三国时期”从184年到280年,从黄巾之乱到三家归晋,这是历史概念。大家更加熟悉的应该是文化概念,主流的三国印象在蜀汉灭亡的263年,就已经截止了。我们讨论三国名将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许九姜维”,这个排行榜的最后一位,姜维,264年就已经身死。而文鸯成名的“夹击司马师”一战发生在256年,这一年他十八岁。从这个角度,文鸯的出场时间太晚。一般大多数人在看到诸葛亮逝世后就对《三国演义》失去了兴趣,所以之后出场的人物印象都不太大,文鸯不出名也是意料之中。
第二:文鸯历史地位很尴尬,是以叛臣盖棺定论的
文鸯其后随父亲投降了孙吴。文钦被孙权任命为镇北大将军,假节、封为谯侯,同时兼任幽州牧,但之后文鸯又重新投降司马昭掌控下的曹魏,司马昭表荐文鸯为将军,赐爵关内侯。
这样以来,文鸯的身份就有些尴尬,站在《三国志》的立场上看,文鸯就属于叛来叛去的降将,不太好给他写传记,文鸯后来的身份应该算是魏臣,但淮南之叛乱已经定了案,文鸯不说是叛军之将,最少也有“历史污点”。
晋朝建立后,文鸯又成了晋臣宁三年(277年)三月,文鸯临危受命,都督凉、秦、雍州三州军事,大破秃发树机能,胡人部落有二十万人归降,文鸯的军事才干再次得以发挥,此时文鸯名震天下。
但是晋武帝司马炎不太喜欢他免了他的官,司马炎驾崩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东安王司马繇说话有了分量,他是诸葛诞的外孙,当年文鸯曾背叛过诸葛诞,致使诸葛诞败亡而被夷灭三族,所以司马繇诬告文鸯谋反,而文鸯因此遇害,并遭夷灭三族,死时仅55岁。
作为魏臣有不光彩的历史,作为晋臣就更尴尬了,他是晋朝叛臣,《晋书》也没法为他扬名,结果文鸯的光辉事迹只能做“低调处理”了。所以在文鸯《三国志》未单独列传,事迹散落在《三国志》毌丘俭、孙峻、孙綝、诸葛诞、吕岱等传中,《晋书》《晋纪》《魏氏春秋》等只有零星记载。这也导致了他的知名度远远比不上关羽张飞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