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跟门卫分赃,与权宠互殴,大清王爷多逍遥?你做梦也想不到

跟门卫分赃,与权宠互殴,大清王爷多逍遥?你做梦也想不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648 更新时间:2024/2/3 3:45:14

这个数字多可怕?这么说吧,一品大员牛不?俸禄才180两白银,180斛粮食。

为啥给这么多钱呢?

一来,稀缺

清朝共13个皇帝,传世260多年,后代成千上万,可封王的,仅有200人。其中,被封为“亲王”、“郡王”的,只有3中情况:

  • 死后追封 多为开国功臣,例:礼敦、额尔衮、齐堪与舒尔哈齐
  • 建功立业例:12位铁帽子亲王
  • 明朝归降 例:吴三桂、尚可喜
  • 大清国富民强,养活200个王爷,不用抠门!

    二来,亏欠

    有人一定乐了,皇帝为我独尊,对王爷有啥亏欠呢?那是你不清楚,明朝的王爷有多爽。

    农民朱元璋相信,“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因此,对立下汗马功劳的异性兄弟,只有一个字,“杀!”

    他要给朱姓子孙腾地方,让自己人“守国门”。

    而获封的王爷,都被派去封地,自己收租,自己治理。早期的亲王,还配有一个文相,一个武相,分管地方和军队。

    同时,为了防止诸王作乱,大明朝规定,非召见不得入宫。

    这无异于划地为王,代代世袭,还不用汇报工作,一个字,爽!

    可到了清朝,却完全颠倒了,王爷的爵位虽然世袭,但一代代递减,直到降为平民。

    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军权,还被圈养在京城,一辈子不得外出。

    当年慈禧和慈安为了夺权,暗地里勾结恭亲王奕,每次见面,奕都乔装打扮,偷偷溜出京,混进避暑山庄。

    龙塌之侧,活得不易,要让他们听话,只能多给钱。

    可有这么多钱,王爷们都干啥呢?

    心大的王爷忙着花钱

    昔日的北京城,就像一个大游乐场,无所事事的王爷们,变着法子花钱。

    什么喝茶、哼京调、放风筝、遛狗、养鸽、游庙、看戏、煨人参、踢毽子、斗鸡、斗草、斗蟋蟀、抽水烟、驰马试箭、调鹰纵术、提笼架鸟、抛石掷弹、走票……应有尽有。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能窥见痕迹:一群纨绔子弟,以比赛射箭为名,聚众喝酒、玩乐。

    可是,人都是欲壑难填,再多的俸禄,也经不住一家子吃喝玩乐。到了后期,许多人借债度日,更有甚者,连宅子都卖了,上街乞讨。

    贪心的王爷忙着挣钱

    这世上,分两种人,一种没钱借了也要花,还有一种,叫守财奴,攒多少都不知足。

    庆亲王奕劻便是后者。

    1901年,奕劻作为满清代表,跟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卖国的消息传到西安,慈禧太后喜出望外,2年后,封他为首席军机大臣。

    这官有多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记载:任命尚未发布,直隶总督袁世凯,便送来一张十万两的银票,并奉承道:“在军机处办事的人,每天都得进宫,那帮太监们,一定向王爷讨赏钱,这点小钱,权当王爷赴任的零花吧。以后还有特别报效。”

    自此,袁世凯月月送钱,逢年过节更是珠宝不断,甚至王爷福晋生日宴唱戏、少爷小姐娶亲出嫁、生娃娃办满月酒,都到直隶总督府报销。

    可有了袁世凯的“包养”,奕劻就满足了吗?

    不!他欲壑难填,为了捞钱,竟然卖官!

    大家一定又乐了,清政府卖官,那可是明码标价,正大光明的,为啥偏要找奕劻呢?

    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清政府所卖的官,大多是虚衔,撑破天也就是个知府。但奕劻不同,他手里的官衔,都是肥缺,这么说吧,只要你出得起价,他连一品大员都敢卖!

    《十叶野闻》记载:道员陈璧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下,借了几万两高利贷,拜奕劻为干爹,奕劻一高兴,直接任命为邮传部尚书,主管大清邮政、铁路、海运,肥得流油

    可送大礼的人,毕竟是少数,怎么能大小钱通吃呢?

    奕劻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将公务带回家,要进门,得付几十两银子的“门包”,否则,就别想进去。

    每到月底,奕劻就和家丁按比例分成,而这笔巨款,十分可观!

    瞧,身为满清巨贪,他敛财的渠道,比和绅还要多。

    而挨宰的官吏,绝不会自掏腰包,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得势的王爷忙着胡闹

    康熙以后,皇子任意殴打、侮辱王公大臣,竟成了传统。

    《清圣祖实录》记载:诸阿哥擅辱大小官员,伤国家大体,此风断不可长。

    康熙的诸皇子,都不是善类,当了40年太子的胤礽,就以暴戾狂妄闻名,连朝鲜的使臣,都担心命不久矣。

    而雍正10个儿子,活到成年的,只有3人:弘历、弘昼、弘瞻。

    弘历当了皇帝(乾隆),弘瞻过继给果亲王允礼,只剩下弘昼这个宝贝疙瘩。

    按理说,弘历该对他处处提防,可偏偏这个弘昼,自定丧仪、定期操办,完全一副荒唐样,弘历高兴还来不及!

    乾隆登基后,将老爸雍正的潜邸、财物,悉数赏给弘昼,宠爱之心,溢于言表。

    那么弘昼是怎么回报的呢?

    礼亲王昭梿,曾在《啸亭杂录》记载:乾隆临朝正大光明殿,命弘昼监考八旗子弟,眼看到饭点了,弘昼突然站起来,“停考,吃饭!”

    乾隆不愿意,弘昼强词夺理,“我又不是为了收买人心,干嘛不让?”

    乾隆尴尬不已,只得默许。

    还有一次,果毅公讷亲不恭敬,惹恼了弘昼,弘昼勃然大怒,甩开膀子,将讷亲揍得鼻青脸肿。

    这事有多严重?

    当时,乾隆正坐在龙椅上,一个劲儿劝架,手足无措;更重要的是,讷亲是乾隆的头号宠臣,风光无限!

    事后,讷亲一把鼻涕一把泪,请乾隆做主,可惜,乾隆轻飘飘一句“讷爱卿啊,和亲王是太后的宝贝心头肉啊”,便将他打发了。

    以上种种,皆因为恃宠而骄,在作死的边缘,一步步试探。

    他们不在乎钱,总想给平静的生活,翻出点水花。可见,大清的王爷有多闲!

    人间清醒的王爷少之又少

    不惦记皇位的王爷,要么图钱,要么图乐,别无追求。可有一个人,却是人间清醒。

    康熙二十四年,宫女万琉哈氏,诞下了皇12子胤祹。2年后,康熙将他交给70多岁的苏麻喇姑抚养。

    苏麻喇姑什么人?皇权漩涡中历练了一辈子,淡薄名利、才华横溢,她教出来的皇子,得有多出色!

    口说无凭,直接摆事实:

    1、 废太子风波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废太子胤礽,可没过两天,他就后悔了。

    左思右想,他下令让百官举荐皇子,一来,借此让太子复位;二来,看看哪个家伙不老实。为了保险起见,他特意叮嘱马齐,“你不许掺和。”

    马齐是谁?

    他官居武英殿大学士,是康熙心腹重臣,同时,也是十二爷胤祹的岳父,马齐杵在那,谁敢欺负胤祹?

    更重要的是,马齐的一言一行,代表着皇帝的态度。

    按理说,马齐应安守本分,可他不知抽了哪根筋,与国舅佟国维勾结,煽动朝臣保皇八子胤禩为太子,康熙差点气晕。

    3个月后,马齐被革去大学士,交与胤禩"严行管束",他的三弟马武、四弟李荣保及族人,全被株连。

    岳父蒙难,胤祹胆战心惊,一来,没了靠山;二来,怕康熙降罪。

    可没想到,康熙对他“不站队”的态度十分欣慰,竟册封他为贝子,每次出巡都带在身边;皇子斗争激烈时,还将“夺命”的兵权交给他。

    《清史稿》记载: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贝子。自是有巡幸,辄从……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之事著十二阿哥办理。

    岳父倒台,胤祹升迁,可见,苏麻喇姑的教育卓有成效!

    2、雍正登基

    雍正帝上台,挨个清剿皇子,杀的杀,贬的贬,只有胤祹,被册封为多罗履郡王

    可胤祹故意装糊涂,接连犯案:

    弄错了康熙帝配享时的一注(皇家礼仪性用具写错字)

    懋嫔“宋氏”和裕嫔“耿氏”的姓氏弄反,还把熹妃“钮祜禄氏”简记为“钮氏”,刻制金册时又写成“钱氏”。

    这罪名,往大了说可是亵渎皇帝,而后者,更是引起了 “乾隆身世之争”。你说,雍正是不是得宰了他?

    可惜,雍正发了通脾气,把他降为镇国公。

    《清史稿·诸王传》记载:雍正二年,宗人府劾允祹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命在固山贝子上行走。二月,因圣祖配享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降镇国公。

    意外的是,胤祹千恩万谢,在任6年,一句怨言都没有。(兄弟俩斗智斗勇,咱老百姓看着都累)

    雍正八年,历经考验的胤祹,终于恢复郡王爵位,掌管礼部、宗仁府。

    他的好日子来了!

  • 将母亲定老太妃接到王府,奉养到97岁
  • 乾隆出巡,胤祹留京,总理事务
  • 过继皇四子永珹为嗣孙,为他披麻戴孝
  •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寿终正寝,享年77岁
  • 胤祹大智若愚,明哲保身,在刀尖舔血的皇城中,母慈子孝,功成名就,何其不易!

    可惜,像这样人间清醒的王爷少之又少,毕竟,世间能有几个苏麻喇姑呢?

    结语

    王爷再高贵,也是皇帝的奴才,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连小命,都朝夕不保。

    他们表面逍遥,内心里,却装满了愁苦。

    因为没有盼头,再奢靡的日子,也度日如年!

    反过来看,穷不是坏事,给了我们生生不息,奋斗的勇气!

    看罢,你还羡慕清朝的王爷吗?

    欢迎留言

    更多文章

    • 李鸿章访德始末:当李鸿章遇见俾斯麦,东西方巨人会晤谈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1896年6月13日, 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及其随行人员离开了俄罗斯,乘火车前往欧洲内陆的强国——德意志帝国。 1、盛况空前的接待仪式 为了充分体现德国对李鸿章来访的重视,该国驻中国大臣特遣使随行,作

    • 燕王的“臂膀”朱能:靖难之役横扫千军,没有他就没有永乐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燕王为何能靖难成功,朱能简介,朱棣为什么杀朱能

      朱能,明朝初期朱棣麾下的大将之一,靖难之役中功劳算的上是居功至伟,后被朱棣亲自封为国公,可以说在永乐年间的四大国公中都是佼佼者。自追随朱棣开始,朱能就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被之地称之为“辅吾成大业者”。那么,朱能的一生究竟如何?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少年之时便从龙想要更好地了解朱

    • 工地发现清代干尸,穿着清朝一品官服和龙袍,却留着明朝发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最外部是一品官员穿的衣袍,里面更奇怪,竟然是只有亲王以上的才有资格穿的四爪蟒袍和五爪龙袍,更令人不解的是黄拙吾的发型,根据发际线可以看出是清朝的阿哥头,但是后面却是明朝才有的发簪,要知道,清朝为了防止明朝遗民反叛,连服饰都是不允许有明朝样式的,等何况是发型了,再者,一个明朝官员敢梳这种发簪,别说官位

    • 女真举国南征、北宋全力求和,没有自强的求和终是自取其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女真灭北宋,女真侵宋分南北打一字,女真为什么能两次崛起

      靖康元年,八月十四日,金太宗下令再次攻宋;十一月二十四日,女真东路军抵达开封;闰十一月初二日,女真西路军抵达开封。在将近4个月的时间里,除了垃圾的军事表演,北宋还在一厢情愿且矢志不渝地求和。女真刚一宣战,北宋就派出了一堆求和使团,主要是:派去女真庙堂向金太宗求和的刘岑使团、派去东路军向斡离不求和的宗

    • 得知花束子有孕,皇后美艳的脸崩溃,顺治成功报复一回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皇后真是没有一点皇后的自觉,这只是一个怒火中烧的女人在向她的情敌示威而已。不过皇后有一句话说对了:花束子说穿了,就是皇上手中的玩物。皇上因为受到皇后天长日久的压迫,太后又不允许他有别的嫔妃,所以他宠幸了花束子,自以为喜欢花束子,但是其实花束子就是他排遣寂寞,与皇后与太后赌气的工具。现在他觉得花束子温

    • 戚继光的晚年为什么如此凄惨?是“纳妾风波”,还是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到了明朝中后期,北部鞑靼、南部倭寇始终威胁着大明王朝的统治,然而能征善战的将领却变得稀缺罕见,而戚继光就是最耀眼的一个,他接连创造战场奇迹,以一己之力守卫明朝半壁江山。戚继光祖籍是山东人,从小喜爱读书,属于“文史专家”类型的。在嘉靖时期,戚继光承袭祖上职位,到登州卫所担任指挥佥事。古代登州就在今天的

    • 许凯、朱亚文,谁饰演绎的朱瞻基更贴近历史上的明宣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说一下历史上的朱瞻基,生于洪武年间(建文执政)时期,朱瞻基下生前朱棣梦到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有着很大的作用。幼年聪颖,允文允武,武不逊色于朱高煦,文不逊色于朱高炽,并且深谙政治权谋。朱瞻基擅长骑射,年少时便击球、射柳样样精湛,“击射

    • 曾国藩为了戒色,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方案,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曾国藩人生六戒,曾国藩的一生六大戒律,曾国藩六戒真实感悟

      俗话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思就是对自己要求要严格,对别人要求要宽松。可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那这个贪官污吏,不就是因为没有办法做到严于律己,才会让自己身陷囹圄吗?可见严于律己这四个字,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也不是能够那么轻易就可以做到的。今天小编跟大家介绍一个能够始终坚持严于律己这四个字的人,他

    • 此女与姐姐同入清宫,姐姐被顺治封后,她却成了康熙的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顺治十年八月,清宫曝出重大“新闻”:顺治帝废后了!说起这位被废的皇后,大家可能有所了解,她是孝庄太后的娘家侄女,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孟古青。顺治帝与这位表妹感情不合,便把她降为静妃,改居侧室,据说后来又将其赶回了娘家。第二年,少年天子顺治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次大婚,新娘还是来自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这

    • 明朝灭亡之时,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不动,为何还有人说他是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临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有些人还认为他是忠臣?崇祯17年2月李自成挥师东征,三月初闯军围城,明朝京师告急,3月19日清晨破城,当日凌晨崇祯地挥剑砍杀妻女,后自缢于景山,一直到临死前都没有等到吴三桂和左良玉的勤王之师,宁南伯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他到底是忠臣还是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