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伊阙之战,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战争意义?

为什么说伊阙之战,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战争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296 更新时间:2024/1/19 19:05:44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大分裂和大变革时代,自从赵、魏、韩三氏瓜分了晋国,取得了周天子的封号后,宣告了战国时代正式形成。此时,天下的诸侯从周武王分封时的成百上千家,经过几百年的战争和兼并后,只剩下二十几家。

由于各诸侯国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的剧烈程度也急剧上升。

[var1]

战国初期地图

虽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战争意味着破坏和死亡,是一种极其残酷的行为,但是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战争和社会发展是缠绕在一起,难以分割的一对孪生兄弟。不可否认,战争会造成人口数量的减少,文明的毁灭,物资的消耗和以及社会的退步,但是战争也尤其重新分配了资源,因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某些方面的推动作用。

说到战国时代的战争,就绕不开一个话题: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位名将代表了战国时代人类战争行为中作战指挥的最高水准,据《千字文·全文》中记载: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之所以将他们称作名将,并不是因为他们胜利的次数最多,而是他们都曾经以不同形式重新定义了战争。今天,笔者就和大家聊一聊战国四大名将排名第一的白起,是如何在伊阙之战一战中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战争意义。

[var1]

战国时代战争场面

战争的意义不在于局部胜利

虽然一提到战争,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会想到将军、士兵、武器等因素,想起战场上风起云涌的场面和部队联合作战的壮观景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战争其实是政治行为的一种延续,是以极端和暴力的手段去达到政治诉求的一种行为,从这点上来看,战争的意义并不在于一城一地得失的局部胜利,而是在于是否达到令发起者满意的目的。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如果战争的结果令发起者满意,那么即使部队损失惨重,他也会通过战争胜利这一种结果将压力转移到失败一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这个道理类似,即使失败方还保留着足够的军事力量,可是由于他在战争中吞下了失利的苦果,肯定会遭到某些损失。

[var1]

战国四大名将

但是,笔者认为,上述的例子理论性太强,在实际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战争的过程非常复杂,所以失败者和胜利者的角度常常互换,正如《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记载: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战争虽然是政治的一种延续,但是由于不确定性太多,所以战争的意义已经由单纯的分出胜负发生了改变。

[var1]

孙子兵法书影

所以,局部战争的胜利意义并不大,至少也要确保全局战争胜利才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战争的发起者达到其满意的政治目的。而想要做到全局战争的胜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不一一赘述。不过,单纯回到军事的角度上来看,这件事就会变得非常清晰,那就是,通过战争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从而始终在军事力量上起到压制作用,逼迫敌方让步。比如我们熟悉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首先是通过船坚炮利,通过战争使清政府感到恐惧,才能逼迫他们签下一份份不平等条约。

[var1]

杀神白起的影视剧形象

战国四大名将排名第一的白起,正是第一个发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重要性的将领,因为他有如此先进的战略眼光,才能通过伊阙和长平两战痛击三晋,为始皇扫八荒御六合奠定基础,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历史的记载,去详细了解伊阙之战的始末。

伊阙之战的胜利带来的

秦国在占据了土地肥沃的巴蜀地区后,逐渐产生了进击中原的念头,秦军进击的路线,是通过崤函伊洛地区以出荥阳。但是这个地方四周三面环山一面有水,只有伊阙要塞可以通过,假如通过此要塞之后,秦军就可以直面魏韩两国的都城,所以两家合力兴兵二十四万,一起守备伊阙,而白起带领的秦军,数量只有十万。

[var1]

秦国兵马俑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武器和防具十分落后,所以防守的一方由于占据地利,总是比进攻方占有先天优势,而且联军数量接近三倍于秦军,看起来白起的处境不妙。不过让人始料未及的是,笑到最后的居然是看起来处于下风的秦军。据《史记·十二本纪·秦本纪》中记载: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五大夫礼出亡奔魏。任鄙为汉中守。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回顾秦军胜利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白起出奇制胜,通过疑兵之计,用小股部队牵制住联军主力,而后用大部队绕道后方,出其不意从联军后方发起进攻,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联军由于阵型被冲破,虽然人数占优但是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被秦军追击并大肆砍杀。

[var1]

古伊阙要塞

作为普通的将领,可能会选择到此为止了,这里有两层原因,第一点是这种做法是历来战争的常见做法,被当作经验之谈从年老的将领传到年轻的将领,第二点是由于战争的不确定性导致追击可能造成局势的逆转。不过白起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军事思想就是要歼灭联军的有生力量,以防止对方快速形成反扑,在伊阙地区拉锯。所以他选择了追击,由于伊阙附近的道路崎岖不利于大部队移动,联军几乎没有能成功逃走者。

这战也奠定了白起成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基础,不过他当选的原因,并不只是单单取得战争的胜利和歼敌众多,而是改变了那个时代战争的意义。在此战之前,交战双方一般在战场局势清晰后,失败方选择逃跑,而胜利方不选择追击,而白起明确了战争的最大意义就是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也正是此战后,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受到了启发,开始学习白起的军事思想。

[var1]

秦国战车

白起的军事思想造成的影响

伊阙之战中白起的指挥能力,带给了其他诸侯国巨大的震撼,他的军事思想战必求歼也被更多的将领所模仿。在他之前,许多将领都坚信穷寇莫追,比如商鞅就曾在《商君书》中记载: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这样的好处是不会遭到敌人的伏击。俗话说,兔子急了也咬人,假如我们是带队的将领,是愿意就地转头,回国领赏还是深入敌后,将自己和队伍置入未知的境地之中去呢?

就算有少数的将领带人去追击,但是一方是逃命的,一方是趁火打劫的,可想而知谁的动力足,失败方是丢盔卸甲,武器防具军粮全部丢掉,恨不得再卸自己两条胳膊;而追击方又得瞻前顾后提防伏兵,又要快乐收集各种战利品,当然很难歼灭逃兵。这样的弊端就是无法打垮敌人的有生力量,要知道,对于军队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有一个优秀的武将,即使一群乌合之众,也可以取得优秀的效果。

[var1]

伊阙之战示意图

就以上文为例,假如白起没有率领秦军歼灭联军的有生力量,联军的人数优势会使得秦军即使占领了伊阙要塞也不敢贸然进攻,而且万一魏韩两家国君痛定思痛,任用良将,大有反击夺回要塞的可能性。比起发生这些局面后的应对措施,还是将威胁扼杀在襁褓中更加稳妥。

歼灭有生力量的军事思想,也直接导致了后来战国时代战争的残酷性与日俱增,往往一场重大战役就能决定一个大国的生死,避免了来回拉扯的局面,这也是秦能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只要打你,就必须打死你,不能给你喘息的机会。

[var1]

匡章雕像

结论

白起的军事思想改变了当时战争的意义,从此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成为了唯一目的,战争的激烈程度也由之前的争霸战争逐渐发展到了灭国的战争。一般来说,战争双方最怕来回拉锯,既消耗双方的军力和资源,又无法实现预期的政治目的;因此避免拉锯战的最好方法就是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起到了推进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形成的重要作用。

而齐国的匡章,这是一个反面典型,他作为主帅率领联军合力攻秦,极为难得的攻破了函谷关,俗话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可是他却停下来等待着国内朝堂上的命令,丧失了全歼秦军的最好时机,而秦王也识时务的割地议和,安抚住了各诸侯国,保留了有生力量,所以虽然战争结果是胜利的,但其实联军等于无功而返。

假设当时匡章和白起有一样的魄力,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为第一要务,笔者可以百分百的肯定战国的历史会被改写。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匡章的优柔寡断成全了秦,这也是匡章有着常人之不常有的功绩却很难得到认可的原因。

综上所述,白起被评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实至名归的,在此之后,他在诸多战役中秉承着此思想,大小战争胜利七十余次,其中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五万成就了大秦的一家独大,在战国历代战役中,有记录的死亡人数是两百万左右,白起一人贡献了其中一半的数据,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称赞他:"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能出其右。"从中不难看出他在军事领域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千字文》 周兴嗣

2《孙子兵法》 孙武

3《史记》 司马迁

4《商君书》 商鞅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更多文章

  • 赵王朱高燧:大哥是太子,二哥太光芒,我也想上位,到底该咋办?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10岁被封燕王,40岁起兵靖难,4年后从侄儿手中夺下江山,一生征大漠、定边疆,刀剑不离手,活成了让人顶礼膜拜的永乐大帝。[var1]朱棣影视剧照可朱棣怎么也没想到,身边三个儿子的故事或比自己更精彩。长子朱高炽宅心仁厚,书生气极浓,一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在位不足十个月,一口气掀开了盛世大幕;次子

  • 郭淮是曹魏功勋名将,为何司马懿造反时,他没有起兵讨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司马懿杀郭淮,司马懿郭嘉郭淮搭配,司马懿许褚徐晃郭淮怎么组合

    曹魏建立后,拜雍州刺史、射阳亭侯,迁镇西将军(曹真)长史,阻止诸葛亮北伐,料敌精准,屡立战功。正始元年(240年),郭淮击退蜀国姜维,后累迁征西将军。由此,郭淮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等君主,堪称曹魏的功勋名将。那么,既然如此,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郭淮为何坐视不理呢?对此,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分

  • 此人大才,诸葛亮死后却被夷灭三族,直接导致蜀国第一个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魏延可以说是相当的冤枉,根本不可能有造反一说。历史上,魏延是非常受刘备重用的。我们都知道,刘备的一大本事就是识人,那么刘备对魏延的重用就可以直接说明魏延是一个有才能且十分值得相信的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魏延虽然具有大将之才,但无奈出身低微,即使屡立战功,但刘备也不敢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关羽张飞那样直接

  • 透过“白公胜之乱”,可看出楚国初期形成的政治体系已注定其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哪个省是正宗楚国人,楚国47位君主列表,春秋争霸第116关白公胜作乱

    公元前475年,中国古代进入战国时代之初,当时出现的战国七雄,楚国无论是疆域、经济、还是人口都是其他六国望其项背的。然而,却因为楚国在建国之初埋下的封建旧贵族势力的种子,导致贵族势力像寄生虫似的常年的附在楚国这个母体上,严重的腐蚀着楚国的经济与政权。导致楚国的政治架构上的问题严重的拖了社会发展的后腿

  • 魏国打仗从不缺粮,为何花了43年才灭掉弱小的蜀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魏并非一经建立就要展开灭蜀之战,这中间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以及各方势力、关系转化的。就好比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我们如何衡量始皇帝使用了多长时间灭掉一个国家。我们是以灭国之战的开始到结束而衡量的,并不是以秦国何时建立到所灭国家何时灭亡而计算的。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在秦国建立之初,以

  • 公元198年,关羽向曹操要一个女人,曹操为何选择了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上关羽跟了曹操多久,曹操为什么要和关羽交往,关羽为何要向曹操投降

    为什么刘备和曹操会一起打吕布呢?刘备的理由是,我之前在吕布落难的时候,妄想收服这个主动来投的小弟,但是没想到吕布不当人子,不光不像关羽张飞那样感激自己,还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给抢了;曹操的理由是,自己也曾想收吕布当小弟,但那是吕布选择了拒绝,当时曹老板野心勃勃的要和袁绍开战,自然要防止后院起火,于是孙

  • 秦始皇兵马俑考古,有新突破!研究人员:甬道被人挖开过!是项羽干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扫荡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军如何排兵布阵?秦陵陶俑制作流程如何?这些千古之谜的答案已开始浮出历史的水面。据新华社消息,陕西省文物局12日发布了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其中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又有新收获,考古工作者对陵园外围的大型陪葬坑——一号坑进行了持续十余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新发现陶俑220余件,

  • 秦始皇帝陵,有重要考古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取得了多项突破!2009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对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大型陪葬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目前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以及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申茂盛介绍一号坑的建筑结构为框架式与厢

  • 千古贤相管仲:没想到他竟然还当过逃兵, 偷过朋友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管仲的智慧有多可怕,青楼女子拜管仲,管仲的谋略完整版

    春秋是我国最混乱的时期之一,孔子说这一时期礼崩乐坏,人人如禽兽。在这个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个强大的诸侯国,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春秋五霸”。 五霸之首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齐桓公为政能力很一般,但是他知人善用。在他主政的早期,用了两个大才。一个是鲍叔牙,另一个是管仲。管仲被我国著名学者政治家梁启超列为历代改

  • 此人是三国晚期最厉害的名将,假如没有死,三国可早16年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后期最厉害的名将,真实历史上三国时期最厉害的武将,正史中三国时期最厉害的武将是谁

    文|乐趣史闻在三国时期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英雄,可是到了三国晚期的时候,各个国家也都出现了人才凋零的事情,并且在蜀国更是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华为先锋”的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但是这个对于魏国来讲,他们的人才可谓是储备的非常的多,可要是说这个时候在曹魏的最强的将领,那就只能是非邓艾莫属了。邓艾在年幼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