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解读军功爵制度,何以让秦国称霸诸侯?

解读军功爵制度,何以让秦国称霸诸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124 更新时间:2024/1/17 11:41:40

[var1]

军功爵制度的兴起

正如上文所说,五等爵制是在奴隶社会,在西周代商之后,为了维持稳定,分封之后,仍旧在诸侯国实行的一种制度,所谓"五等"顾名思义,就是在诸侯国中仍旧分了五等爵位,在这种制度下,天子,诸侯,士大夫的地位都是世袭的,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那个时候是固定不变的,诸侯会根据爵位的高低不同而确定其地位,还有其福利待遇和权力,诸侯被天子分封之后,权力就在自己的手上,有奴隶,有疆土,有其统治的平民,然后诸侯有权力将自己封地内的一切再分配给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var1]

爵世世代代都是爵,平民,奴隶也世世代代都是平民奴隶,这种阶层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在分封制的条件下,虽然也有按照其功绩的大小予以不同程度的奖赏,也算是最早的军功爵制,但是其受众面及其狭小,仅仅限制于衣食住行还有纳税等方面,奴隶主在其封地仍旧是最高统治权,五等爵依旧是五等爵,平民并没有机会得到它。

奴隶社会到了春秋时期便发生了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时候它就是有益的,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它对于经济基础的发展便是有害的,并且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有了铁制的农具和牛耕,生产工具的迅速提高,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在井田的基础上,地主便利用努力进行开荒,使之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地主阶级如此大规模开垦荒田,那对奴隶的

压迫便是可想而知的,很多奴隶也因为不堪重压也纷纷逃亡,井田也是逐渐荒芜。

井田制的破坏,也就意味着奴隶社会逐渐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小农经济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自然上层建筑也会随之改变,很多小农阶级都是奴隶主管控下的奴隶,他们需要摆脱奴隶的地位,所以展开激烈的斗争,奴隶社会的崩溃迫在眉睫,军功爵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var1]

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开始逐渐强大起来,诸侯成为了新兴的地主阶级,随着井田制度的瓦解,他们也开始有了争当霸主的野心,所以他们需要的是人才,仅仅依靠他们分封的那五等爵是远远不够的,像是齐桓公任用管仲和鲍叔牙就是很好的证明,管仲出身比较低,鲍叔牙是商人出身。

既然任用他们,就必须要在政治上给予一定的地位,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报酬,所以才有了因功授爵制度,随着对方对自己对国家的贡献越大,其地位相应也就越高。

所以军功爵制度,在奴隶制即将土崩瓦解之际,应运而生。

军功爵制度的发展

军功爵制的雏形是因功赐爵制,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齐、楚、晋等国,齐国是最早实行的国家。

管子·小问》说:三本者,一曰固,二曰尊,三曰质。故国父母坟墓之所在,固也;田宅爵禄,尊也;妻、子,质也。三者备,则民必死,而不我欺也。"

其中的田宅爵禄就是说的因功授爵的情况,父母葬在此地,其人的根基便在此地,这便是固,根据攻击授予田宅爵禄就是尊贵的象征,妻儿是本,只有这三者具备才是王道。

[var1]

这是在奴隶社会,在五等爵制时期万不可能出现的状况,因功授爵的出现,意味着中下层人士也有机会通过对国家的贡献而进入上层社会,成为有权力的公爵。

春秋末期,田氏代齐。

韩非子·二柄》: 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

说明了田氏代齐的主要原因,田常掌握齐国的政权,主要是靠赐公爵的形式,齐国的奴隶制度土崩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而另一种形式便是靠借贷笼络百姓。这是其政治策略。

当然也需要经过武装斗争,任何一个政权的更迭无不如此。田氏代齐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社会"。

[var1]

除了齐国,晋国也开始了壮大自己的道路,首先是在晋平公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发生了第一次交锋,阳华在顺利驱逐旧贵族之后发布一道命令自文公以来,有力于先君而子孙不立者,将授立之,得之者赏。"

这个将授立之便是授立公爵。

后来因功授爵也开始在晋国盛行起来。

春秋时期的秦国,知道了因功授爵的重要性,所以也开始效仿各国,开始实行这个因功授爵制。

我们很多人知道秦国的军功爵制度是自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才发展壮大,其实远在商鞅之前的春秋时期,秦国便已经有了这一制度,只是当时的秦国不像齐,晋那般强大,军功爵制度似乎也不如他们那么完善,只是崭露头角罢了。

[var1]

除了秦国,宋,楚等国也建立了军功爵制度。

《淮南子》有记载:

爵禄赐予,民之所好也。

因功授爵,成为一项比较完整的制度,是出现在春秋时期,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功授爵的出现,意味着努力社会的土崩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如曙光一般出现。

秦国的军功制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巨变时期,就如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所说:春秋时犹遵礼重信,而七国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享宴赋诗,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var1]

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变,正是这个社会的转折点,中国已经从奴隶社会开始走向封建社会,并在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特点也愈加凸显。周天子也愈发形同虚设,虽然都承认周天子的合法地位,但是其野心已经显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五等爵制废除,军功爵制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地主阶级已经代替了奴隶主,掌握了政权,为了巩固其地位,也各个诸侯国也纷纷开始了变法图强,像是魏国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和燕国也开始变法,其变法的主要方向,便是军功爵制的确立。

当然在战国时期最为典型的,也是在我们历史课本里着重学习的便是商鞅变法了,因为商鞅变法,因为商鞅变法的内容,无论在军事法律还是各个方面,都为秦朝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下的军功爵制度

商鞅的军功爵制度,并不是他的独创,而是吸取了其他几国的经验,并结合秦国的实际情况而颁布。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即有军功的人一律授以"上爵",有私斗的按照刑罚予以一定的惩罚,地主阶级也可以根据"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这样他们就可以永远掌握自己的权力,但是这样旧的贵族的权力却被受到侵犯,所以他针对这个也制定出了法令"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也就是说,没有立过军功的旧贵族,因为没有军功,他们就不配为贵族,他们的属籍就会被开除,但是并不是完全沦为平民,贵族作为国均的亲属或者异性亲属,仍旧有某些特权。

[var1]

所以秦人贵族的生活从至高无上变成了"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芬华",他们有功,便可以荣华富贵,权高势大,没有军功便只能当个富贵闲人。这对于我们来说似乎也是好事,什么也不用干,还有些特权,但是对于旧贵族来说,商鞅变法的这项条例却松动了他们的根本,商鞅落得个被车裂的下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秦人要想出人头地,除了军功还有位国家做大贡献,别无出路,这当然也刺激了兵士的积极性,因为老百姓想替国家有贡献有事迹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快最容易的方式便是立军功。

所以在这个香饽饽的刺激下,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也是极为高涨,军功越大,其授的爵位便越高,拥有的权力便也越大,享受荣华富贵。

[var1]

秦提出这项政策,其兵力大幅增加,效果最为显著,每个人都想立功授爵,所以士兵的积极性也是最高的。

李斯曾说: 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阴行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可看出,军功爵制在秦统一六国时期的重大作用,由开始秦地不到千里,兵数十万后因为这个制度攻城略地,统一六国,成为天下之主。

军功制度作为一项新兴的政治制度,在战国时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诸侯国称霸的野心不无关系,随着奴隶社会的土崩瓦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需要有个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制度,军功制度便是其一。虽然齐,晋诸国在春秋时期的军功制度率先开始实行,但是发展到战国,却在秦国大放异彩,虽然最后商鞅的结局的悲惨的,但是他留下的这项制度却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更多文章

  • 王翦为秦始皇灭楚,逼死项羽祖父项燕,秦朝灭亡后其家族命运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这次“小小的”挫折却让王氏家族开枝散叶,进而发展成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大王氏家族——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秦王政二十二年,在灭掉魏国后,秦始皇将目标瞄准了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楚国。该派谁担任灭楚的主帅呢?秦始皇第一个就想到了王翦,理由很简单,他是当时资历最老的将军,在兼并六国的战争中,除了灭韩

  • 赵姬的爱恨情仇,吕不韦的枭雄末路,以及嬴政的黑暗往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姬真的会杀嬴政吗,大秦帝国嬴政赵姬,嬴政与赵姬决裂

    (邯郸城)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城里有一位身材曼妙,容颜绝美的女子,她的名字叫做赵姬。赵姬大概是赵国人,所以从来没有离开过赵地一步。也许她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但对她来说,邯郸城就已经足够大了。作为赵国的都城,邯郸的确是很大的。巍峨的城墙,恢弘的王宫,宽阔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五花八门的商业活动

  • 诸葛亮北伐时期,如果评选五虎上将,都有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将领名单,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详解,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第一:赵云赵云原本就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肯定也是诸葛亮北伐时期的五虎上将之一,还排在首位。他是唯一一个活到诸葛亮北伐时期的蜀汉五虎上将,也是当时蜀汉最厉害的五虎上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战中,赵云独立带领一支部队,大战韩德及其四子,取得了斩杀四人,生擒一人的战绩。即使赵云撤退的时候,魏军也不敢追赶,

  • 杀太子 害晋文公重耳!春秋历史上第一妖姬掀起晋国无尽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晋文公重耳的悲惨下场,晋国第一妖姬谁最厉害,晋文公晋国衰落的根源

    [var1]西汉史学家刘向在《列女传》中是这样描写骊姬的,“骊姬继母,惑乱晋献,谋谮太子,毒酒为权,果弑申生,公子出奔,身又伏辜,五世乱昏。”那么,她究竟做了些什么,才造就了这么一个结果呢?邻国有女初长成先讲讲今天的主人公之一——晋献公。晋献公,姓姬,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

  • 为何要立傻儿子继位?司马炎:立嫡不立贤,我父亲本来也看不上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66年,正值30岁的司马炎登基,成功的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多年分裂动乱,建立了西晋。可皇帝的凳子都还没坐热的他,就早早的开始考虑太子人选之事了。“陛下,炎有君人之德,且自先秦立宗法后皆定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贤,此乃祖宗家法。”司马炎为了皇位与大臣们合作,让他们在父亲身边说下这些话语。迫于宗法

  • 公孙衍:一个冷门的历史人物,一个低配版的苏秦,拥有奇幻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魏国)公元前360年,一个叫做公孙衍的小朋友在魏国出生。如果说战国七雄中有一个国家最为奇葩的话,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魏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地流窜,想要封王拜相的人才,那是很多的。各国君主基本上都能擦亮眼睛,识别人才,并且礼贤下士,予以重用,但魏国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才绝缘机。你比如,在秦国

  • 三国最窝囊的4个诸侯:有的引狼入室,有的被部下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一、韩馥韩馥(?—191年),字文节,颍川郡(今河南禹州)人。韩馥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举荐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一名参与者。韩馥与袁绍还曾有意立刘虞为皇帝。当时冀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于是,袁绍便用计夺取冀州。面对袁绍的逼迫,韩馥没有做出什么抵抗就投降了。在袁绍夺

  • 认真看了商鞅的变法措施,才知道商鞅横竖都逃不过一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车裂图片,孙膑评价商鞅,商鞅死后嬴驷三年不上朝是真的吗

    [var1]商鞅战国时期,秦孝公嬴渠梁即位,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

  •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何仅存在了42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曹丕登基之后,刘备就着急了,因为这件事他不能不表态,你要是装不知道,那么你存在的意义就没了,所以刘备在条件其实还不具备的条件下,就匆忙把蜀汉的招牌给立了起来,那一天是221年的5月15日。为什么说刘备当时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自称皇帝的条件呢?首先,大汉的江山还没有光复,刘备占据的只是西南一角,这点小地

  • 河南出土楚国黑棺,专家注水抬出,出土的绝世宝剑依旧寒光逼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2016年,在河南信阳地区惊现一座千年大墓!墓中出土了一个黑色的棺椁,X光却无法穿透内部,棺中出土了一把绝世宝剑,至今仍寒光逼人![var1]4月12日,在平桥区的郭楼村,两位村民出门劳作的时候遇见了一个怪事。两人跟往常一样去田里劳作,但是在经过一片田地的时候,却突然瞥到前面的地里出现了一个不小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