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翦为秦始皇灭楚,逼死项羽祖父项燕,秦朝灭亡后其家族命运如何

王翦为秦始皇灭楚,逼死项羽祖父项燕,秦朝灭亡后其家族命运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679 更新时间:2024/1/17 11:42:50

不过,这次“小小的”挫折却让王氏家族开枝散叶,进而发展成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两大王氏家族——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

秦王政二十二年,在灭掉魏国后,秦始皇将目标瞄准了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楚国。

该派谁担任灭楚的主帅呢?秦始皇第一个就想到了王翦,理由很简单,他是当时资历最老的将军,在兼并六国的战争中,除了灭韩国,其余都被王翦、王贲父子包圆。

王翦并不推辞,只是有个条件:灭楚之战必须要60万大军。

秦始皇挠挠头,大军一动粮草辎重随行,钱花得跟流水似的。地主家都知道“粒粒皆辛苦”,咱也不能这么造啊。

另外秦始皇还有一个小心思:秦国虽然家大业大,但60万大军几乎是倾囊而出了,这相当于将刀把子交到别人手里了,心里能不突突吗?

再说了,楚国早已今非昔比,我大秦势如破竹,即便啃硬骨头赵国,也不过只用了二十万人,一个风雨飘摇的楚国,王翦,呵呵。

于是秦始皇将目光移向后起之秀李信

小伙子一拍胸脯:“20万绰绰有余。”秦始皇大喜:“王翦老了,胆囊萎缩了,小伙子,楚国是你的菜了。”

没想到“姜还是老的辣”,楚国大将项燕杀得李信大败而归。于是秦始皇只好低声下气,登门请求王翦复出。

王翦摆足了谱:60万兵马,少一个都不行,另外,房子、票子、女子多多益善……

秦始皇也不划价,满口答应。

王翦明显比项燕更老辣,秦军达到前线就深沟壁垒,全军上下吃好、喝好、玩好,就是不打仗,一耗就是一年。

楚军后勤供应系统远不如秦军,时间一长项燕终于扛不住了,他下令调整驻防。可就在楚军调动之时,王翦瞄准空隙就发动了袭击。

楚军一战失利地动山摇,全军向东溃败,王翦令旗一挥,几十万军紧追不舍。在蕲县城南,楚军被秦军包围,项燕力战不敌,含恨自刎。临死前他发下毒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随着项燕的战死,楚国再也没了抵抗能力,一年后楚王被俘,楚国灭亡。秦王政二十六年,齐国不战而降,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结束了。

毫无疑问,王翦、王贲父子是秦国统一天下战争中功勋最卓著的将军。那么,战后王家父子会不会也被“鸟尽弓藏”呢?王氏家族后人的命运又如何呢?

01.王翦、王贲父子封侯拜爵,光荣退休

在灭掉楚国后,王翦还曾经率军征伐百越,但之后便消失在了史书上。秦统一六国后,王贲因功授封“通武侯”,却不见王翦受封的记录。

由此可见,王翦很可能在灭齐之前就去世了,没赶上秦始皇大封功臣。

秦始皇二十八年,在封禅泰山的归途中,王贲与几位朝中大佬开会评议秦始皇的功德。这是王贲在史书中的最后一次露面,此后他也“神秘失踪”了。

虽然史书都未记载王家父子的归宿,但他们一定是寿终正寝的,没有被“鸟尽弓藏”。尤其是王贲,应该还担任了朝中要职。

至于王家父子为何能“安全着陆”,原因大体上有两个。

一是他们父子俩都是谨小慎微,懂得自保。比如王翦带走秦国60万大军后,不停地跟秦始皇伸手要待遇,那副贪婪的模样,连部下都看不下去。

王翦却说:我要得越多,皇帝就越认为我不是个有野心的人,就越放心。60万大军抽空了全国的兵力,皇帝要是对我不放心,战争还能赢吗?

有王翦的教导,王贲也极会做人,六国他灭了三国,但却没在史书上留下一句骂名,跟蒙氏等后起之秀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不偏不倚,不拉帮结派。

二是秦始皇的胸怀宽广。虽然后人一直认为秦始皇是个残暴的皇帝,但很显然,这个评价未必公允,至少他对大臣们还是相当宽容的。

比如打了败仗的李信,他并未受到处罚,后来还参加了俘虏燕王喜、灭齐的两场战争。相对于惠文王杀商鞅、昭襄王杀白起,秦始皇远比两位先祖大气。

总之,王翦、王贲父子应该是载着荣誉安度晚年,并且寿终正寝了。

02.王贲之子王离,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虏获

王离也参加了灭六国的战争,并且因公被封为“武城侯”。因此,王离不属于“官三代”,人家也是凭本事自己挣来的富贵。

后来王离官拜上将军,跟随蒙恬北上抗击匈奴,并率兵常年戍守边关。

假如秦朝如秦始皇的愿望可以“万世”的话,王离的眼前或许是一片康庄大道,然而秦始皇才去世一年就变天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吹响了大秦帝国灭亡的号角。

秦二世三年,章邯在河南节节胜利,岂知,这只是秦王朝的回光返照而已。满以为河南大势已定的章邯挥兵北上,准备干掉赵歇

王离奉命率军与章邯汇合,将赵歇围困在邯郸城中。而反秦武装首领楚怀王,则派宋义前往增援赵歇。

半路上,项羽杀了宋义夺得兵权,并急速北上,与章邯、王离对峙于巨鹿。

这场“巨鹿之战”让楚霸王项羽名噪天下,给他们做垫脚石的就是章邯和王离。章邯兵败投降,被寄予厚望的“战神三代”王离做了项羽的俘虏。

史书没有交代王离的结局,但可以想象,以项羽的性情,王离一定不得善终。

历史常常搞这种黑色幽默,当年王翦逼杀了项燕,而项燕的孙子项羽却替祖父报仇,反杀了王翦的孙子王离。

03.王离之子避祸逃难,其后人形成两大豪族

王离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王元和王威为避难而逃逸。王元逃到了琅琊地区,其后人发展成了东晋最牛叉的家族“琅琊王氏”。王威则在扬州谋生,其后人又迁居太原,形成了“太原王氏”家族。

●太原王氏家族

太原王氏崛起于东汉,其中最有名的王氏后人就是王允,即《三国演义》中,巧施美人计,干掉了董卓,差点重振东汉帝国的那位。

太原王氏还在东晋朝出了3位皇后,3位驸马,10位宰相。直到唐朝,太原王氏依然是“七姓十家”豪族之一。

唐高祖李渊的妹妹同安公主嫁到太原王氏,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任皇后就是同安公主的族孙女。这位王皇后,就是后来被武则天陷害致死的那位。

山西为何有“王家大院”?那是历史的沉淀!

●琅琊王氏家族

相对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起步晚,但其显赫程度却冠绝史册,东晋朝的“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王”就是指“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的牛人实在太多了,比如“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王祥、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大书法家王羲之、实际掌控东晋皇权的王导、王敦。

据统计,琅琊王氏累积出国92位宰相。

大概王翦也想不到,他的孙子被项羽砍了一刀,更想不到他的后人们历经坎坷,居然发展成了中国历史最顶牛的两大豪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姬的爱恨情仇,吕不韦的枭雄末路,以及嬴政的黑暗往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姬真的会杀嬴政吗,大秦帝国嬴政赵姬,嬴政与赵姬决裂

    (邯郸城)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城里有一位身材曼妙,容颜绝美的女子,她的名字叫做赵姬。赵姬大概是赵国人,所以从来没有离开过赵地一步。也许她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大,但对她来说,邯郸城就已经足够大了。作为赵国的都城,邯郸的确是很大的。巍峨的城墙,恢弘的王宫,宽阔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五花八门的商业活动

  • 诸葛亮北伐时期,如果评选五虎上将,都有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将领名单,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详解,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第一:赵云赵云原本就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肯定也是诸葛亮北伐时期的五虎上将之一,还排在首位。他是唯一一个活到诸葛亮北伐时期的蜀汉五虎上将,也是当时蜀汉最厉害的五虎上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战中,赵云独立带领一支部队,大战韩德及其四子,取得了斩杀四人,生擒一人的战绩。即使赵云撤退的时候,魏军也不敢追赶,

  • 杀太子 害晋文公重耳!春秋历史上第一妖姬掀起晋国无尽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晋文公重耳的悲惨下场,晋国第一妖姬谁最厉害,晋文公晋国衰落的根源

    [var1]西汉史学家刘向在《列女传》中是这样描写骊姬的,“骊姬继母,惑乱晋献,谋谮太子,毒酒为权,果弑申生,公子出奔,身又伏辜,五世乱昏。”那么,她究竟做了些什么,才造就了这么一个结果呢?邻国有女初长成先讲讲今天的主人公之一——晋献公。晋献公,姓姬,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

  • 为何要立傻儿子继位?司马炎:立嫡不立贤,我父亲本来也看不上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66年,正值30岁的司马炎登基,成功的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多年分裂动乱,建立了西晋。可皇帝的凳子都还没坐热的他,就早早的开始考虑太子人选之事了。“陛下,炎有君人之德,且自先秦立宗法后皆定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贤,此乃祖宗家法。”司马炎为了皇位与大臣们合作,让他们在父亲身边说下这些话语。迫于宗法

  • 公孙衍:一个冷门的历史人物,一个低配版的苏秦,拥有奇幻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魏国)公元前360年,一个叫做公孙衍的小朋友在魏国出生。如果说战国七雄中有一个国家最为奇葩的话,那么这个国家一定是魏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地流窜,想要封王拜相的人才,那是很多的。各国君主基本上都能擦亮眼睛,识别人才,并且礼贤下士,予以重用,但魏国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才绝缘机。你比如,在秦国

  • 三国最窝囊的4个诸侯:有的引狼入室,有的被部下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一、韩馥韩馥(?—191年),字文节,颍川郡(今河南禹州)人。韩馥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举荐为冀州牧。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韩馥也是其中一名参与者。韩馥与袁绍还曾有意立刘虞为皇帝。当时冀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于是,袁绍便用计夺取冀州。面对袁绍的逼迫,韩馥没有做出什么抵抗就投降了。在袁绍夺

  • 认真看了商鞅的变法措施,才知道商鞅横竖都逃不过一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车裂图片,孙膑评价商鞅,商鞅死后嬴驷三年不上朝是真的吗

    [var1]商鞅战国时期,秦孝公嬴渠梁即位,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商鞅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

  •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何仅存在了42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曹丕登基之后,刘备就着急了,因为这件事他不能不表态,你要是装不知道,那么你存在的意义就没了,所以刘备在条件其实还不具备的条件下,就匆忙把蜀汉的招牌给立了起来,那一天是221年的5月15日。为什么说刘备当时的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自称皇帝的条件呢?首先,大汉的江山还没有光复,刘备占据的只是西南一角,这点小地

  • 河南出土楚国黑棺,专家注水抬出,出土的绝世宝剑依旧寒光逼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2016年,在河南信阳地区惊现一座千年大墓!墓中出土了一个黑色的棺椁,X光却无法穿透内部,棺中出土了一把绝世宝剑,至今仍寒光逼人![var1]4月12日,在平桥区的郭楼村,两位村民出门劳作的时候遇见了一个怪事。两人跟往常一样去田里劳作,但是在经过一片田地的时候,却突然瞥到前面的地里出现了一个不小的土

  • 斩蛇:一个关于刘邦起义的脑洞悬疑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1风从大泽吹来,火把烈烈作响。沼泽旁芦苇茂密,仅有一条贴着泥沼的小路,可容两人并肩通行。刘邦被三五人簇拥着,踉踉跄跄的走在队伍当中。刚才,他喝得头大,却还没醉。不过,至于前途是在何方,他却没了主意。没主意的时候最痛苦,反倒不如大醉一场。他一介亭长,放走了刑徒,按照秦律,罪过不小。与其坐以待毙,现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