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高宗李治忠厚老实没心机?不谈政治成绩,3件小事推翻该结论

唐高宗李治忠厚老实没心机?不谈政治成绩,3件小事推翻该结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864 更新时间:2024/1/31 12:57:32

可能是诗仙李白、高僧玄奘,可能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可能是在那个封建的男权社会登上了权力巅峰的一代女皇...

总之,不会是咱们今天的主角——唐高宗李治。就连在众多的电影电视剧里,这位皇帝也像是武则天身边的一个配角,不仅没有高光时刻,还给我们留下了平庸无能、病怏怏、甚至有些窝囊的印象,要么就是一心只爱媚娘的深情恋爱脑。

这可真是十分契合欧阳修对他的评价啊——“昏童”。

但是历史上的李治真的如后世史书记载、像电视剧所塑造的那样,是个傻小子吗?

亚圣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分析众多史料,不难看出,武则天之后,历代掌权者为了避免女人临朝称制的事情再发生,因此对李治和武则天的评价多有夸大甚至歪曲。

尤其到了儒学思想更盛的宋朝,更是直接讲,都是因为李治这个人软弱无能,才让妖后有了可乘之机,当了女皇帝。

那么,今天我们不谈唐高宗的政治成绩,仅通过他做过的三件小事,来替这位不仅不平庸、还很有心机的皇帝平反。

“被迫”告发魏王李泰

很多人认为李治能当上太子,一方面是老臣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才推举没啥能力、看起来更好控制的李治,一方面是李世民不愿再看到兄弟相残,才选了这个心地善良柔软的儿子。

总之,李治的太子之位就像从天而降,他自己没啥动作和努力。事情果真如此吗?

先简单介绍一下背景,李世民宠爱的长孙皇后先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在李治出生之前,长子李承乾就被确立为皇权的接班人。

李承乾喜爱舞枪弄棒,擅长武功,但是李世民明显更偏爱文采飞扬的魏王李泰。这也加剧了两位皇子对太子之位的争夺。

被魏王李泰步步紧逼的太子李承乾,有了谋反的念头。贞观十七年,太子的谋反计划被人发现,李承乾因此被废。

李世民口头表示,将立魏王李泰为新的太子。但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老臣们,都拥立晋王李治,认为李治为人宽厚,只有他当皇帝,才能保全他的兄弟。

老狐狸们的表达真是既委婉又直接,这不是等于明着说,魏王李泰是怎样的人嘛。

在太子的谋反计划中,还有一个人参与,那就是皇子们的叔叔、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而李治与这位25岁的叔叔一直走得比较近。

李泰为了进一步扫清太子之路的障碍,找到李治,跟他说,李元昌如今因为谋反被刺死,你跟他关系那么好,你不害怕吗?

本意是想警告一下李治,让他知难而退。谁知李治听后,害怕极了,在父皇面前突然变得畏畏缩缩,看起来十分担忧和胆怯。

李世民看到后,多次询问原因,李治都不回答。最后在父亲的追问下,李治终于说出了哥哥李泰找过他的事情。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弟弟被哥哥欺负,不仅不打小报告,还想着替哥哥瞒着老父亲。一边是嚣张器小的魏王李泰,一边是保护哥哥的晋王李治,李世民心里的天平又明显地向李治倾斜了。

同年,李治在太子之位的角逐中胜出,被确立为太子。这一年,我们的晋王李治年仅16岁,魏王李泰23岁,李承乾25岁。

了解了这件小事,你还认为李治真的像表面那样,什么都不懂,云淡风轻吗?

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可以有很多个选择,这件事也一样。最傻最笨最真性情的,可能当场就和李泰争论起来了,力证自己的清白。

再不行,到父皇那里告一状,看父皇怎么收拾你。如果是真善良、真不争,那就自己忍了这口气,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你看,有这么多种可能都没有发生,发生的偏偏是最有利于李治的。从头到尾一人完成,不仅揭下了李泰的假面具,还树立了自己的光辉形象。可见李治这个人不仅不傻,不吃闷亏,还非常早慧和鸡贼。

当然了,戏要做全套的。李治登上太子之位后,还在李世民面前提起,听说自己的两位哥哥如今过得不好,希望官府出手,帮助改善他们的生活。李世民听后,当然更加确信自己没有看错人了。

也许你还会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李治就是胆子怕事,一切只是顺理成章地发生了呢?

不急,您接着往下看。

老师被害,全程无作为

李承乾的谋反计划暴露后,原来拥立他的东宫派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只剩下拥立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的两大阵营。

李治当上太子后,李世民就想让这两个阵营化干戈为玉帛,团结起来,共同辅佐新的太子。

这时有一个支持过魏王的刘洎(音jì),表示皇上说的没错啊,现在尘埃落定,大家应该不计前嫌,还积极地建议皇帝,要加强对太子的教育。

于是,这个刘洎就被李世民安排,当了李治的老师。

但是作为胜利者的老臣一派,当然不肯把胜利的果实与失败者一起分享。

不久,老臣派的褚遂良抓住一次机会,诬告刘洎,说刘洎公开说,他想要效仿权臣伊尹霍光,在李世民身后掌控少主,进而把持朝政。

这正是李世民十分担心的事情,虽然在场的其他人表示刘洎没说过,但是李世民还是下了一道旨意,刘洎因此在大牢里自尽而死。

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次诬告,刘洎的确在政治上表现出些许幼稚,但也不至于傻到说这样找死的话。

那么,作为辅政的太子,又是自己的老师,李治在这件事上有什么表态或行动吗?

答案是没有,史书上没有任何太子关于这件事的记录。

这是正常的吗?这位太子不是一向宽厚仁慈吗?和自己的老师没有半点师生情谊吗?没有人通过他向皇帝求情吗?李世民要杀儿子的老师,没有询问过儿子的意见吗?

总之,太子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但是他没有过任何行动,即便是只言片语。

可见,李治这个人还是很有城府的,谨言慎行,不事关切身利益,绝不轻易出手。这样的人,会忠厚老实?

天道好轮回,十年之后,已经是皇帝的李治开始整治掌权的旧臣,放逐了褚遂良。刘洎的儿子提出要为父亲平反,被李治搁置了。

搁置的原因可能是政局还不稳,步步紧逼只怕惹恼了长孙无忌,也可能李治本来就全程知情,怕平反会牵扯出一些自己不光彩的事。

和庶母私通

如果说前面两件事实在太小,您不是特别熟知的话,那最后这件事,不用我多说,已经被电影电视剧各种演绎,简直就是人尽皆知了。

其实我想讲的就一点,这件事在当时属于什么性质?

大家知道,昭君出塞,嫁给了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从胡俗”,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大儿子。

而李世民虽然是汉族,但是也有鲜卑族的血统。难道这件事在开放的唐朝,可以被大家接受?不算什么大事?

其实《唐律》里写得非常清楚,这是违背人伦道德、十恶不赦的大罪。

也就是说,大家看到的是,李世民病重期间,李治在病榻前端汤喂药,好一个孝子。

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他冒着生命危险,和自己的庶母发生着不可描述的事情。

至此,我们可以完全否定李治的孝顺、胆小。

表面上,他遵守规则,表演出仁孝、宽厚;背地里,可以无视规则,只为一己私欲。

总结来说,他是心机深沉的夺嫡胜者,是非常善于表演的政治家,绝不是老实软弱没心机、还把江山拱手让人的恋爱脑。

当然了,我们分析历史人物,绝不是提倡效仿他们。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层层剖析,看到最接近真相的一面。时代不同,我们应该学的是永远的生存智慧,不是歪门邪道。

今天的故事讲完了,如果您有任何的想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写下来~

作者:探探古说说今

资料参考:《唐高宗的真相》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这股存在了千年的力量,以张居正的强硬霸道都改变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长长的人生道路上,人难免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时,我们可以从杂乱无章的过去中,寻找各个事件的因果始末。历史,是经验的宝库,它引领着人们体悟失败;历史,是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人对自身民族更有认同感;历史,成就了经验的宝库,更避免了后人重蹈覆辙,成为众

  • 隋唐最重的十个兵器排名,李元霸的锤仅第四,排第一的兵器八百斤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唐李元霸抢兵器,隋唐十大武将兵器,李元霸的兵器是谁用过的

    你知道《隋唐演义》中谁的兵器最重吗?我敢肯定很多人都会说是李元霸的擂鼓瓮金锤,或者是宇文成都的凤翅镏金镗,但我想说的是在随唐演义这个庞大兵器宇宙中,擂鼓瓮金锤只能排在第四,而凤翅鎏金镗要排在倒数,那么比这两把武器还要重的究竟有哪些呢?本期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隋唐演义》中的十大重量级兵器。 第十,囚龙棒

  • 万历皇帝的无奈、唏嘘与悲歌-《风雪定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万历皇帝定陵简介,万历皇帝为什么要修建定陵,万历皇帝后期的生活

    要不是当初在北京旅行,亲自走过定陵,这本被丢在二手书店看来乏人问津的旧书想来不太可能引起我的兴趣,如今看完这充满血泪的四百多页,现在反而很后悔当初没有多按几次快门。《风雪定陵》,是考古,是历史,是政治,更是小说。说它是本考古相关的书,是因为里头记载了定陵从开挖到如今的大小细节;说它是历史,是因为随着

  • 明朝那些事儿:“兄友弟恭”的朱祁锳和朱祁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兄友弟恭,一直是一个寓意非常好的词语。而能做到兄友弟恭,要么是志趣相投,要么就是臭味相投。明朝的藩王朱祁锳和朱祁铣,就是臭味相投的两兄弟。那还是朱高炽在位的时候,将除了太子朱瞻基之外的所有儿子全部封为了藩王。其中最受到重用的就是朱瞻埈,在大哥朱瞻基登基后,朱瞻埈是少有手握大权的藩王。可是身为藩王注定

  • 枯井中救出一女子,却被大将一剑刺死,隋炀帝叹气道:可惜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开皇八年,杨广刚刚十九岁,还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小伙子。不过他的爵位和官职却是整个天下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存在。杨广十三岁获封晋王,官拜并州总管,十五岁进封武位大将军,河北道行台尚书令,十九岁又兼任淮南行台尚书令,统辖五十万大军,总管灭陈事宜。当时已处于南北朝末期,隋朝雄踞北方,陈朝偏安江南,双方的力

  • 国宝画重点丨字帖上新!陕西发现柳公权晚年撰书的墓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现存唯一经考古发掘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柳公权晚年撰书的墓志——严公贶(kuàng)墓志经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柳公权是“楷书四大家”之一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实习员陈徐玮介绍撰书墓志时柳公权已71岁墓志长76.7

  • 清史将袁崇焕写成受尽冤屈的孤臣,有何政治目的?大明帝国的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1. 非历史学科班出身:酒徒与阿越是工程师,当年明月与山高月阔是公务员。2. 笔调与叙述比起一般历史书籍生动活泼,但难免沦为夸大与渲染。3. 喜欢从野史和推论去论述历史,喜欢的读者会读得津津有味,不喜欢的读者会认为不够严谨。本书的书名《明月几时有——大明帝国的叹息》不脱离翻案历史书籍的命名原则:语不

  •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是杨贵妃红颜误国,还是唐玄宗情怀泛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最高当权者不恰当的感情生活是怎样引来这场灾难的呢?此话何讲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明皇中兴—开元盛世 用在贤明君主身上,几乎所有的赞美之词都可以用在开元初期的李隆基身上。公元712年八月,二十八岁的李隆基登上皇位。唐玄宗后人又称唐明皇,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一年后,李

  • 隋炀帝杨广被杀和萧后有关吗?一对模范夫妻的悲剧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非常有名的暴君形象,像夏桀商纣王秦始皇都是以暴君的形象出名,这其中隋炀帝杨广,应该是在人们的心目中位列前几大暴君之一了。古往今来,大凡我们说谁谁谁是暴君,那基本上就是荒淫无道,仿佛皇帝们没事干,最大的错事儿,就是荒淫方面了。这种看法,是典型的两个老农在那里讨论,慈禧老佛爷生活一定是

  • 皇帝临死传位给亲弟弟,皇子难道没牌面吗?赵匡胤也很束手无措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古代皇位都是继承制的,所以不由得不让人怀疑是赵光义杀害了兄长修改了遗诏,但其实这件事是真的。虽然赵匡胤的两位儿子都已经成年了,可以担当重任,但是当时的环境下却是不允许。因为五代十国时期就有很多政权交替的时候被大将借着清君侧的由头篡位了,这时候赵匡胤的儿子们都没有从军队中历练过,在军中毫无威望,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