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统治者对绿营军态度很是暧昧,既是加以利用,同时又加以控制

清朝统治者对绿营军态度很是暧昧,既是加以利用,同时又加以控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877 更新时间:2024/1/19 12:53:33

兵者,国之利器,它催生了一个又一个帝国皇朝。兵制"为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统称,它随着国家的出现、军队的产生应运而生,是统治阶级意志在军事上的集中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

中国兵制起自夏朝初年,在四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加之长期频繁激烈的战争影响,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商周实行"师、旅"车兵制,秦朝的征兵制,汉时的募兵制、谪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又用募兵制,并与保甲法相结合,明代的卫所制,均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征伐和保卫皇朝的作用。

清初实行"兵民合一"的八旗兵制,入关时八旗兵只有18万人,面对着幅员辽阔的中原大地,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满清统治者一边改造八旗兵制,一边又建立了以汉军为主的绿营军,以之来维护满清对江山社稷的保卫和统治。

清朝统治者对绿营军态度很是暧昧,既是加以利用,推动绿营的发展,但同时又采取一系列限制措施,控制其发展势头。

一、绿营军的起源

1644年,清兵占领山海关,南下中原,把以李自成为首的明末农民起义军逐出北京,夺取中国的统治政权,享受丰美胜利果实,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面对着中原广大人民反清的强烈情绪,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联合和借助汉族地主阶级的策略,努力推动满汉合流。这种政策在军事上的反映,就是建立以八旗兵为主,绿营兵为辅的军事体制。

面对中原大地辽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面对着南明政权以及各地的武装、加上李自成赵义军残余部队的攻击,不到20万人的八旗兵显然是寡不敌众,聪明的满清统治者将部分汉族地主拉上了自己的战车,采纳降将刘武元"得一省必镇定一省"的建议,大力改编和招募汉兵,用来镇守当地。

招募组建的汉军,由于其采用绿色旗帜,以营为基础建制单位,故称绿营。清朝建立以汉人为主体的绿营兵,既可弥补八旗兵之不足,又可把一部分汉人纳入统治阶级内部,用以消除汉人激烈的反清情绪。

恰如康熙评述的"自古汉人逆乱,亦惟以汉兵剿平",这完全符合清朝统治者用汉人治人的政治思想。

同时,面对着中原大地复杂的地理地貌,河湖纵横,山脉蜿蜒,特别是西南地区山地丘陵地带,马爬不上去,丛林又阻碍射箭,擅长平原骑射作战的八旗兵优势皆无,这时候汉人因更熟悉地形环境,习惯于丛林穿梭,战力放在八旗兵之上,在这些地区,满清统治者只能重用绿营军兵,绿营军逐渐发展壮大。

到康熙年间,全国18个省建立了54个属于绿营系统的"镇"。绿营兵配合八旗兵驻守北京和各省,在八旗兵的监督和控制下,防御和镇压人民的反抗。

二、绿营军的发展控制模式

绿营兵和八旗兵虽然都是清朝的重要统治工具,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绿营兵却一直处于受压制、受排挤、受打击的地位。清廷对绿营军的发展管控,实行以土著化、分散化为核心,同时辅以其他具体的限制措施。

实行土著化。绿营军士兵全家都要编入兵籍,无论该士兵入伍前原籍何地,一旦入伍,必须携家带口迁到军营所在地居住,全家户籍纳入兵部管理,粮饷由户部发放,成为中央兵部直接掌管的"兵籍",完全由中央控制。

各省提督、巡抚每年要按照兵额对兵卒名单进行造册,年终呈报兵部实施考核。绿营兵卒平时提拔或缺额补充,战时抽取调用,首先要从各地的土著兵户中先行抽取。

实行分散化。绿营军平时按照标、协、营、汛等不同单位,分散驻扎在各地,各省的营制兵额多有不同,所统兵员数量多寡不一。

在兵力部署上,京师和重要城镇都由八旗兵集中驻守,而绿营兵只作为辅助力量,且要分散驻扎使用,如在四川绿营兵有1万5千人,被分为四个营地驻守,兵力不得集中。

限制晋升。军中重要职官,大都由满族人把持,谓之"满缺",汉人不得染指。汉族文官还有升迁之地,但绿营将领却倍受压制,在绿营裁撤前,漫长的200多年的岁月中,绿营将领很少有飞黄腾达的,政治上也远不及文职官员显赫。

另外,清政府还规定,绿营兵的军官不能从鸟枪兵、炮兵等火器兵种里选拔,这样汉人因升迁无望很少习火器,满人牢牢将火器控制在手中,防止汉人掌握神兵利器。

限制武器装备。在军队装备上,好的武器一律优先装备八旗兵,对绿营兵则加以种种限制,只配发一般性武器。特别是在火器上,八旗设有火器营,绿营军则没有此军种。清朝政府还严控火器制造,如康熙朝时将子母炮列为八旗独家火器,不允许各省建造。

降低待遇。绿营兵虽然与八旗兵一样都是经制兵,实行薪给制,每月有一定饷银,每年有一定的岁米,但士兵饷银待遇却相差悬殊,绿营兵饷银比八旗兵少得多,岁米更是少于八旗兵的几分之一甚至是十几分之一,有限的薪饷有时无法保证绿营兵养家糊口。

弱化职能。各省绿营不但有作战任务,同时还负责官差的部分职能,比如把守城门、护送漕运、巡查河堤、修补水沟、管理码头、守陵等工作,绿营军变成了军队、警察、差役、河工的大杂烩,致使绿营军往往差、操混淆。

绿营兵本身也愿意多出差役,可以得些额外收益补贴家用,但这种情形的普遍性,使得兵卒不能专心操演训练,导致战力较弱。

清廷之所以采用这些措施限制绿营军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是民族偏见使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清初几代皇帝都把八旗兵作为其统治的基本和中坚力量来依靠和使用,而对待绿营兵则作为一种辅助和借用力量。他们认为"八旗禁旅,国家根本所系",而对绿营兵则是既利用又限制,既扶植又防范。"凡地方有绿营兵丁处,不可无满兵。"担心绿营兵其尾大不掉,防范甚严。

其次,是军力对比悬殊。八旗军满额才18万人,最高时也没有达到20万人,而绿营军经过建设和发展,一般情况下约为60万人左右,最高时达到66万人。

八旗军再骁勇善战,但1比3的兵额差距,也是令身为满族的统治者感到担忧,何况汉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放弃反清复明的思想和斗争,因而对于全属汉人的绿营军,满清统治者在利用的同时,必须加以限制,防止其举兵起事。

其三,易于管束控制部队。土著之兵大都遵守纪律,不会轻易犯法,因为士兵的家庭就在驻地,一旦犯法,会使家室受到牵连。

而且土著之兵被抽调出省作战,如果有临阵脱逃的,因为其兵籍在兵部,一旦报归驻地,有籍可查,军营便可按户追索,使其无地可逃。

另外,兵卒一律为土著,可将官一律实行外部选调。将官多为短期任职,没能在军中树立威信,杜绝将领拥兵作乱的可能性。也可防止军官之间、官兵之间互相熟悉、彼此接纳、抱成一团。

其四,分散驻扎使得以汉人为主体的绿营军力弱小,无法威胁清廷的统治,同时,分散驻扎还能消除内患于萌芽之中,土著兵因久居一地,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颇为熟悉,知已知彼,对于小规模动荡,驻军分散在各地有利于就近迅速镇压。而且士兵实行土著,家人就在当地,保卫地方就是保卫自己的身家性命,能够有效地保证士兵勇猛作战。

清廷特别执著于绿营军的土著化管理模式,认为"惟土著之兵可以耐久。"清廷力图以土著化、分散化来保证对内统治、对外防御,但是军队分散驻扎造成管理不善、训练不勤,军人战斗力低下,有时反而无法尽到应尽的职责。

虽然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但作为清朝的两大兵种之一,一旦出现战事,清政府就会大量征调绿营兵参战,所征调的绿营兵数大都多于八旗兵,战时绿营兵多为前锋,八旗兵在后压阵,驱使绿营兵拼死作战,绿营军为清廷的长治久安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乾隆中叶以后,天下长时间无战事,绿营军分散化管理弊端凸显,嘉庆末年,绿营军官、兵卒吸食鸦片成为普遍现象,军纪破坏殆尽,战斗力极为低下。

鸦片战争中,英军以4000人就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清政府,当时的广州绿营兵出现"见贼逃者为上勇,望风逃者为中勇,误听逃者为下勇"的情形。

及至太平天国起义军纵横十几省,给清政府尤其是给绿营军以致命的打击,绿营军制度宣告崩溃,勇军应运而生。

三、小结

绿营军在清朝兵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八旗兵衰落后的重要武力支柱。

它一方面担负平时治安的任务,将小规模的叛乱消灭在萌芽中,另一方面又在历次国内战争中担任主力,在平定三藩叛乱以及川楚白莲教起义时期,绿营军达到鼎盛阶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的多方限制,外界的不良因素影响,绿营军逐渐腐朽没落,随着勇军的兴起,绿营军先于衰败的清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罗尔纲,《绿营兵制》,商务印书馆,2012;

2陈昌,清,《霆军纪略》,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时英国为何甘愿放弃地理位置优越的舟山,而选择“小渔村“香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至此,世界列强纷纷参与到瓜分中国的“游戏”中,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暂先不提这令人痛心的国耻承载了多少民族的伤痛,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深究,为什么英国选择香港作为他们在中国的殖民地?一、英国用“鸦片”打开了东方的大门开始瓜分中国领土清朝时期,部分英国商人在中国贩卖鸦片,鸦片在中国大地盛极一时,吸

  • 曾国藩做人的大智慧,不要忽视这个问题,要不然后果承担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曾国藩小妾照片,曾国藩1至40集播放,曾国藩十六字真言

    不积善,就不足以成就显赫的名声;不积恶,就不会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小人以为小的善行没什么用,不去做;以为小的恶行没什么坏处,不想办法去除。长此以往,恶行累积,终于到了不可掩盖的地步,罪恶太大,连解救的办法都没有了。蜀汉皇帝刘备留给儿子刘禅的遗言中那句著名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也是

  • 民国国葬第一人,葬礼千人冒雨送行,孙中山亲自为其写挽联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中山为谁写过挽联,孙中山葬礼视频,孙中山

    虽然他的人生只有短短34个春秋,但他的辉煌史永远被铭记,他把自己人生价值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义无反顾扛起民族独立的大旗,为加速中国封建制度的消亡,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蔡锷投笔从戎 立志流血救国1882年,蔡锷出生在湖南宝庆,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蔡锷成绩非常优秀,梁启超对蔡锷十分赏识,对他

  • 从山寨走出一人称是吴三桂后人,被陈圆圆养大,专家道:千真万确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吴三桂陈圆圆的简介,历史上的吴三桂陈圆圆结局,吴三桂与陈圆圆免费完整版

    基于此,持否定态度的人说吴三桂是史上最大的汉奸。也有人认为,他是个英雄豪杰。不能否定的是,吴三桂是个能人,这“能”首先体现在“选择”上。这里对青年吴三桂如何建功立业,受到明朝政府赏识,略去不提,因为这与他的高贵出身分不开(锦州总兵之子,祖大寿外甥)。我们直接把进度条播到明朝的大结局:公元1644年,

  • 雍正临终前留下两份遗诏内容有何深意,乾隆因此能稳坐63年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幸运的皇帝,他不仅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而他实际执政时间长达63年,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不仅最长寿和实际执政时间最长,乾隆还能接手到富庶的大清江山,而他的幸运与他的老爹雍正的改革和勤政密不可分,而且更与雍正临终前独创的两道遗诏让他坐稳了63年江山有很大关系。

  • 慈禧死后无数奇珍异宝陪葬,口中一颗8亿夜明珠如今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慈禧死后8亿的夜明珠去哪了,慈禧墓里谁的宝物最多,慈禧死时口中含的价值8亿夜明珠

    这颗价值连城的珠子,用孙殿英自己的话说:“她(慈禧)口里含着一颗夜明珠,分隔是两块,合拢即是一个圆球,分隔通明无光,合拢时透露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以内可照见头发。传闻这宝物可使尸身不化,难怪慈禧的棺材劈开后,老佛爷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有些上不得手了。”有人说是下边这一颗夜明珠

  • 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究竟有哪十全武功?这里面有多少是注水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被高估的皇帝,其实并不多。因为基本上历史给出的评价都是比较中肯的。甚至有些皇帝,诸如雍正皇帝,还是被严重低估的一位明君。要说真正被高估的,那肯定有乾隆老爷子。人家做皇帝,都是让别人给他做评估,可是乾隆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自己给自己做个评估,号称十全老人。乾隆所谓的十全老人,到底是哪十全呢?其实这

  • 曾国藩:成大事者,需坚守十六字真言,一字千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曾国藩书房内有一副十六字对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曾国藩将这十六字作为座右铭,用于时时自省,他认为若能做到这两点,前途不可限量,将来必定非富即贵。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人到中年一事无成,感慨命运不公时,先反省自己是否做到这十六个字。若能坚持做

  • 康熙叫他写100副春联,他只交了这一副!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虚岁五岁就开始读书,刻苦程度在历代帝王之中无人能比。康熙要求自己对师傅教习的汉文古籍每天必须背诵一百二十遍,所以康熙本人也是文武全才,对对联也十分感兴趣。康熙时期有个大臣叫李光地,才学出众。他历任翰林编修、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曾协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 比和珅还贪的清朝大官,死前留下五千万白银,子孙个个是亿万富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在清朝晚期,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用自己的大半生去为清朝服务,而且还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发起了洋务运动,让中国向先进的思想迈进,不过,他又是一个比和珅还要贪的大官,为什么这样说?这就要从他的钱财开始说起,他逝世后,留下的遗产,简直就是富可敌国。其实,在很多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