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无愧于中国史上的伟人,他的思想、作风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如子贡所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这样一位影响了后人千年的思想家,他的后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var1]
不平凡的出生
孔子的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在1917年出生于山东曲阜,还是婴孩的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孔令贻便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唯一的嫡孙,也是世袭的衍圣公。
在这种家庭降生的她注定接受高于常人的教育,按照惯例,只有男孩才能继承衍圣公的爵位,孔德懋的上头已经有了一个姐姐,可家里一直没有一个男丁。
在孔德懋降临之前,父亲曾向上苍祈祷这胎是个男孩,尽管父亲对于孔德懋的出生仍倍感欣喜,可心里总是为她不是男孩而惋惜。
[var1]
在孔德懋出生两年后,她的母亲王氏又一次怀孕了,可还没等到这胎的降生,孔令贻便撒手人寰,这个还未出生的婴儿成了孔家人最后的希望。
在王氏分娩之前,民国政府派了一位将军前来督察,山东省省长也亲临现场,众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那个还未降生的孩儿。
终于,孔家迎来了自己家族的第一个男孩——孔德成,孔德成出生的那天,放了十三响礼炮,来庆祝这一伟大的时刻。
[var1]
幼小的孔德成世袭了衍圣公的位置,这也让他和两个姐姐有了些许不同,请当地最著名的老师给孔德成上课;凡是当地重大的祭祀活动,都能看到弟弟孔德成的身影;坊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孔德成不同于凡人的说法......
即便如此,两个姐姐并没有把孔德成看得有多么不同,孔德懋常常带着弟弟一起玩,而孔德成也乐于跟在孔德懋的屁股后,开心地听着姐姐的指挥,三人在这个平凡的庭院里度过了如常人般无忧无虑的童年。
[var1]
远赴他乡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姐弟在不知不觉中也都长大了,在孔德懋17岁那年,家里人将她嫁给了柯劭忞的幼子柯昌汾,丈夫的家在北京,这也意味着孔德懋要和家里人分开了。
那天,孔德懋坐上了空空荡荡的花轿,抬起帘子一遍又一遍地看向周围她所熟悉的花草树木,弟弟孔德成在花轿外头大喊道:“二姐,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你要常来看我啊。”花轿的里头,孔德懋泪如雨下。
婚后的孔德懋过得并不好,丈夫虽出生于书香世家,自身却是个吃喝嫖赌样样都会的花花公子,不幸福的婚姻生活让孔德懋更加思念儿时的时光。
[var1]
姐弟俩再一次相见是在孔德成结婚那年,孔德成的妻子是前清名宦孙家鼐曾孙女孙琪芳, 再次回到故地,看到心爱的弟弟和热闹的家,孔德懋心里好不欢喜,婚礼上她穿着伴娘服,看着眼前这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弟弟,衷心祝愿他今后的日子将会幸福美满。
让孔德懋没有想到的是,今后的岁月里像这样的团聚竟成了姐弟俩的奢望。
1948年,孔德懋去了台,也毅然与不务正业的丈夫离了婚,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孤苦无依的异地打拼着,靠着自己的双手拉扯大了几个孩子。
[var1]
岁月如流水向东而去,再也不回头。孔德懋的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而孔德懋回家的愿望也一天比一天强烈。
1979年,62岁的她终于圆了她心中埋藏多年的梦想,这一年,她终于回到了已离开40多年的山东,孔德懋本以为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家里的一切早就变了样。可是院子门口那含笑的狮子、庭院里那株已经长大的石榴树、书房里摆着的父亲的真迹......
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在向孔德懋诉说着:我们未曾改变,我们在等着你的到来。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亲爱的弟弟,你又在哪里呢?
[var1]
姐弟重逢
这一天,孔德懋如往常一样在庭中闲坐,竟意外发现了一位年轻人,年轻人自称是孔德成的学生,并将一封信塞给了孔德懋。
孔德懋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后,看到了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笔迹:“二姐,我们总算有了直接消息,三十年的思念得到暂时的安慰。希望我们永远平安,有生之年还能有见面的机会。”三十多年未见的姐弟都如彼此那般,深深思念着对方。
即使只见到了书信,但孔德懋和孔德成都坚定地相信着:他们一定能再一次相见。
[var1]
那天,孔德成讲学完后,突然发现了眼前的孔德懋,面对这个头发斑白、走路颤颤巍巍的老夫人,孔德成愣了半天,颤抖地喊道:“二姐。”这年,孔德懋已经73岁了,曾经调皮捣蛋的弟弟也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老人,两人紧紧握着对方的双手,千言万语到跟前只是汇成了短短的三个字:“你好吗?”
2008年5月28日,孔德成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失去弟弟的孔德懋呆呆地坐在窗前,听着窗外秋风扫落叶的声音,内心极度悲凉。可这世上又怎会有不散的宴席呢?
如今的孔德懋已经104高龄了,作为孔子第77代唯一的后人,还在坚守着儒家的传统文化,直到生命的尽头。
[var1]
小结:
孔德懋一生简朴,她的家不过六七十平米,屋内摆的全是稀疏平常的家具,身为一位公众人物,她的早年却远离故土,过得颠沛流离。
晚年的孔德懋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行动不便的她常常去台、国外、国外等地访问,在当地发表演讲。
她同她的“衍圣公”弟弟一样,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人将永远敬仰孔德懋先生,不仅仅是因为她孔子后代的身份,更是因为她博学而坚韧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