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娘子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魏王李泰,李泰在电视剧里面是小透明,在历史上可不是,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乳名青雀的李泰可是备受恩宠,恩宠达到了什么地步?当时身为太子的李承乾都没有这个二弟得到的赏赐多。
而李泰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博学多闻,书法文采斐然,得到了不少当时的名家的肯定,如果说李泰学着汉朝的河间王刘德一样,专研学术,说不定青史之上,还能留个好名声,也能得个善终。
按照惯例,太子以外的皇子成年后就要去往封地,但李世民舍不得这个次子,允许李泰留在长安,哪里知道这一留,最后酝酿出了兄弟阋墙的悲剧。
李承乾作为太子,本来只需要安安稳稳地等着老爹李世民驾崩,然后继承皇位就行了,但是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实在是太过了,让李承乾生出了一股浓浓的危机感,而且不只是李承乾,李泰自己也因为李世民的宠爱而对皇位有了几分觊觎之心。
这种情况在李世民年富力强的时候还不是特别明显,但是随着李世民逐渐衰老,尤其是两人的母亲长孙皇后去世之后,这种兄弟间的矛盾就越发明显了,结果这时候李世民反而火上浇油地更加宠爱起了李泰。
李世民的一生,如果说最爱谁的话,那无疑是他的“观音婢”长孙皇后了,佳人音容的消逝,让李世民心中哀痛不已,对于长孙皇后留下的三个嫡子更是宠爱有加。
但是,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李世民对李承乾和李泰两个人的待遇差别都说明了李世民更加偏爱自己的次子,这种区别对待不仅滋生了李承乾的危机感,更让李承乾深深的不满,李世民浑然忘了,当初的玄武门之变,他之所以和大哥李建成生死相向,就是因为父亲李渊的厚此薄彼。
李世民挖空心思想要自己的儿女不再重演父辈的悲剧,却不知道悲剧的种子早就被他自己亲手种下。
随着这个13岁就领兵解雁门关之围的男子日益衰老,他越是沉浸在父慈子孝的幻想中不愿意醒来,李泰装出的乖巧孝顺,李承乾表面的唯唯诺诺,让他全然没有意识到,暴风雨的来袭。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随着李泰在朝堂的声音越发壮大,魏王的声势几乎要压过太子,李承乾终于决定,要孤注一掷,再来一场玄武门之变。
当听到太子打算领兵谋逆的时候,李世民的表情是错愕的,他一下子从多年来的梦中醒了过来,这时候他才终于发现,他的太子,他取名承乾,意为承鼎乾坤的孩子,已经变成了一个性格乖戾的不孝子。
李承乾的行动自然没有一点胜算,李世民不是李渊和李建成,马上得天下的他可不是李承乾一个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太子能够对付的,很快李承乾的势力就烟消云散了。
自古谋逆的皇子只有死路一条,但是几十年来杀伐果断的李世民在这件事上,只有满心的慈爱和不忍,他知道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保不住了,但他还是希望这个儿子能够活下去,准确说,他还是希望“观音婢”和他的三个儿子都能够活下去。
在李世民在世的时候,这个指望不难实现,但是李世民死后,三兄弟能不能善终,就很难说了。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最开始,是寄希望于李泰的,他觉得这个温顺乖巧的儿子如果登基之后,一定能够善待自己的大哥和幼弟。李泰在李承乾被废后,同样欣喜异常,他仿佛看到皇位在向他招手,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的未来就浮现在眼前。
李泰一度,是离太子之位最近的人,最终,却输在了一句话上面。
李泰在李世民面前越发地乖巧温顺,笑得像个两百斤的孩子,耗尽心力来讨李世民的欢心。李世民也快定下了立李泰为太子的决心,可惜,聪明反被聪明误,李泰知道李世民最顾忌的就是他死后出现兄弟阋墙的悲剧,于是,李泰就像李世民做了个令他后悔不已的承诺:
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
儿臣我只有一个儿子,等到我百年之后,就把儿子杀了,把位置传给弟弟李治,这下子老爹你该放心了吧。
李世民听了这话,不仅没有欣喜,反倒是一阵的心痛,杀子传弟,怎么可能?连自己儿子都舍得杀,又怎么会放过兄弟,如果真让青雀你上位的话,恐怕雉奴(李治)和高明(李承乾)一个都活不了吧。看着李泰,李世民终于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重蹈了老爹李渊的覆辙,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已经变成不顾亲情的冷血之辈了。之后李世民把这段话放到朝堂之上,由褚遂良来揭露出这句话的荒诞,以此直接剥夺了李泰继承皇位的可能。
无可奈何之下,李世民只能期待如今还年幼的李治了,为了加一道保险,还把李承乾和李泰远封他地,希望以此保全自己的这几个子女。
无可否认,李世民在教育子女上极其失败,但是他作为父亲对子女的爱护之心却也是历朝历代比较少有的,比起许多朝代皇室父杀子,子杀父的人伦悲剧,李世民要强了太多。
小娘子在这里想问下大家,你觉得李世民是个好父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