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完璧归赵”看外交,赵国看似赢了实际上输了

“完璧归赵”看外交,赵国看似赢了实际上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768 更新时间:2024/1/23 10:30:53

[var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外交其实非常频繁的,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互通有无使节频频来往。各国国君继位,丧事都要通过外交手段来向他国通报。就如开战准备也要向他国先行告知,在那个注重礼仪制度的春秋战国,出现了一场著名的外交“完璧归赵”。

[var1]

完璧归赵大家耳熟能详,讲的是一个赵国蔺相如不辱使命完成了赵王的人物,把和氏璧完好无损的送回了赵国,让秦昭襄王的野心没有达成的一个故事。在完璧归赵中描述了一个机智,敢于和强权作斗争的一个形象,用自己的勇敢让秦昭襄王妥协。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结局是和氏璧再次回到了赵国,算是取得了一场胜利。但是这场胜利的背后却给赵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这场来自赵国与秦国的外交战略,看似赵国赢了,其实秦国得到了他想要的,秦国才是最后的赢家。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个外交故事。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二八三年,当时赵国从楚国得到了一块和氏璧之后,秦昭襄王知道之后便让人告诉赵王,说自己愿意拿15座城市来换这块和氏璧。赵王知道之后便和群臣商议,在赵国大臣心中认为秦王不可能拿15座城市换和氏璧的,只是为了单纯拿到这块和氏璧而已。但是拒绝秦王又恐怕开罪秦国,当时赵弱秦强的情况下,不可以明着拒绝,想来想去都不是什么办法。

[var1]

秦昭襄王剧照

但是这个时候蔺相如站了出来,主动承担了送和氏璧去秦国的任务,在蔺相如心中认为: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在蔺相如认为秦国强大而赵弱,不能不答应他们的要求。秦国如果拿城市来换和氏璧赵国如果不答应的话肯定是赵国理亏。如果赵国给和氏璧秦国没有给城池的话理亏的是秦国。在蔺相如眼中,还是对秦国充满了一丝的惧怕,不敢得罪秦国遭来秦国的攻击,所以主张去秦国送和氏璧,不去的话是赵国理亏,会遭来非议。

蔺相如的思想已经让外交处在了不公平的地位了,赵国在不想送和氏璧的情况下畏惧秦国实力强大硬着脸皮去送,这显然让谈判出现了被动,这种谈判没有公平可言。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这是秦昭襄王看到和氏璧的情景,在看到和氏璧之后秦王并没有直接提出来城池交换,而是先把和氏璧仔细看了很久之后,然后又给自己身边的美人都看看,显然没有交易城池的打算,左右一声声万岁更是彰显秦昭襄王的野心,认为这块和氏璧已经归了秦国了。

[var1]

之后蔺相如借口说告诉秦昭襄王说和氏璧有点瑕疵,要指给他看看,拿过和氏璧直接威胁秦昭襄王要往柱子上撞,秦昭襄王听到一番说辞之后怕蔺相如做出过激行为对外影响不好,也就妥协拿出15座城池的地图假意交换,双方约定在5日后进行交接。

[var1]

其实秦昭襄王并没有拿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的打算,在他眼里只是拿和氏璧试一下赵国,因为即便是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在那个战乱年代抵不过15座城池的价格的。蔺相如通过自己在大堂上看秦昭襄王的举动,也觉得他没有交换城池的打算,就连夜叫人把和氏璧送还赵国,也是不辱使命完璧归赵了。

史记记载: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司马迁写的秦昭襄王放蔺相如的解释中,可以看出秦王并没有非常在意想得到这块和氏璧,加上当时和氏璧已经在赵国了,扣住蔺相如杀了他对秦赵两国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于是成全了蔺相如把他放了回去。当然要注意一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在得不到和氏璧的时候,秦昭襄王的态度是比较随和的笑,这样的反映确实有点耐人寻味了。

[var1]

相视而嘻说明秦昭襄王态度轻松,更多的是对蔺相如的举动感到好笑。在当局中的所有人中,都能看得出秦国不可能拿出15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然而赵王依旧来秦国冒险试一试做到不失礼,生怕得罪了秦国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这或许就是秦昭襄王对赵国的试探,已经达到了这次和氏璧相会的目的了。

完璧归赵前两国的实力对比

秦国:秦国在经历过商鞅变法之后迅速成长起来,在嬴渠梁的领导下,秦国摆脱了弱国的标签。在秦惠文王期间利用张仪等人进行伐交战略以来秦国和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是败少胜多,尤其是针对魏韩两国,更是打得他们抬不起头来,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国。秦武王期间虽然当政不久,但是东出大计实施,给秦昭襄王东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经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了。

赵国:三家分晋之后的赵国默默无闻了很长时间,赵国的强大源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但是赵武灵王的下场显然有些过于悲惨,在他禅位之后遭到儿子赵惠文王的打压,最终活活被饿死了。其实发生在赵国国君之间的争斗是数不胜数,历任赵国君王继位之前都会发生皇室争权事件,让赵国陷入被动。

[var1]

一国是国力昌盛,另一国是内忧外患,秦王想试探赵国虚实故意弄出来和氏璧换城池的一个事情,用于打探赵国虚实。其原因是看赵国态度强不强硬,如果当场拒绝的话证明赵国有实力有自信和秦国交战,如果是小心周旋,不敢得罪秦国献上和氏璧的话,那么说明赵国底气不足,对秦国有畏惧之心。这样的论证在秦昭襄王对齐国也用同样的办法得到印证,只不过秦昭襄王这次不是用和氏璧,而是用了一把锁去试探一下当时还强大的齐国。

秦昭襄王同样的招数用于齐国

苏秦谋划下五国攻齐之后齐国元气大伤,但是齐襄王继位之后齐国恢复了元气。当时秦国也想蹭着齐国国力没有恢复过来对齐国有所打算,秦昭襄王就让人送一副连环锁,想借机为难齐国让他们解锁,但是这把锁是死的,并不能解开。齐国王后君王后看穿了秦国的心思,就让人把秦国送来的连环锁弄碎了,然后让秦国使臣会去回复秦王锁锁解开了,这举动让秦昭襄王有点吃惊,齐国的士气超出了自己的认知,于是暂时没有对齐国有所举动,即便当时齐国经历内乱国力不如秦国的时候。

[var1]

秦昭襄王剧照

通过对比,秦国在和氏璧上面对赵国的外交策略结果是赢的,虽然没有得到和氏璧,但是秦昭襄王打探到了他所需要的消息,就是赵国畏惧秦国不敢得罪秦国。同样的办法秦昭襄王用连环锁来试探齐国,但是齐国态度强硬,知道你在为难我我也要迎刃而上,直接把解不开的连环锁弄碎了,这也不失为解开了连环锁。通过两者对比,秦昭襄王在对赵国的外交试探显然是成功的。

从完璧归赵来看,表面是秦昭襄王妥协了,蔺相如把和氏璧完璧归赵且他安全返回,结局是赵国赢了?但秦国就想以和氏璧为诱饵来试探赵国底细,双方注重的地方不在一个层面上。显然从深处来看这场外交大战的获胜方表面来看是赵国,实际上秦国也知道了他们想知道的答案了。

参考《史记》《资治通鉴》

更多文章

  • 陕西发现柳公权真迹!写的那年他71岁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记者:杨一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记者12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长安区清理发掘了3座唐墓,其中一座墓葬里出土的一方墓志是由 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柳公权撰文并书写。 这是此次考古发现的柳公权撰书墓志。这一考古项目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凤林北路与文苑南路交接处东部,发现这方墓志的墓葬平

  • 李世民想要对李渊动手,幸好李渊说了10个字,才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建立之后,李渊登基,同时嫡长子李建成也被册立为太子。受后代史书的影响,历史上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不正面,比如“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得知,比起李世民来,李建成固然是差了很远,但客观评价的话,其实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毕竟一来南征北战多年,李建成也曾立下赫赫战功;二来手下既然有

  • 明朝最大谜团: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去了哪里?《建文皇帝遗迹》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万历为什么承认建文,建文皇帝下落之谜,朱棣建文

    这一天,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开城迎接;这一天,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宣告结束。十七日,朱棣前往孝陵拜谒父亲朱元璋,之后返回奉天殿一一群臣早已为他备好法架和玉玺,接着山呼万岁,就这样,朱棣半推半就地登上皇位。从此,明朝迎来了铁血柔情的永乐时代;与此同时,另一个悬疑将困扰朱棣一生一一前任皇帝朱允炆去了哪里

  • 古代名人智慧:唐玄宗冷处理法夺儿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是个风流皇帝,妃嫔成群,仍不满足,时常叫亲信太监高力士举荐“野味”享受。为了享受“野味”方便,他叫人把骊山温泉宫重新修整,装修得比后宫还华丽。但有一条玄宗十分不满,就是高力士所荐“野味”,没有一个有持久吸引力的,过不上三五天,便玩腻了,玄宗为此常斥责高力士。这天,玄宗又向高力士发脾气,高力士被

  • 宋史6:周世宗与北汉在高平决战,赵匡胤的战友阵前投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951年,郭威篡夺了后汉政权,自立为皇帝,改国号周。赵匡胤被任命为东西班行首,兼滑州副指挥,后又调往开封府任马直军使。郭威是一个贫寒出身的皇帝。他在位三年,十分重视内政和军队的纪律,安定了大部分流民的生活,严惩贪污,取消杂税和残酷的刑法,对安定社会、发展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郭威死后,由他的养子柴

  • 从反隋到开创大唐,究竟是李渊的功劳大,还是李世民的功劳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渊和杨坚的关系图,关陇集团为何选了李渊,李渊四个儿子名字连起来什么意思

    其实不然,虽然李世民的军事才能自古罕见,但若没有李渊,李世民也是很难获得天下的。毕竟古代讲究师出有名,若想坐稳天下光靠拳头硬是不行的,还需要得到世家贵族认可,而李渊就是这些世家贵族推出的代表人。那么李渊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李渊皇亲贵族的身份李渊出生于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是西凉开国皇帝李暠

  • 战争与和平,北宋与西夏一百六十七年的战争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建立之初,还同时存在着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在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的南征北伐下,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不过,此时北宋仍然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关系,在它的北方有辽国(契丹)虎视眈眈,在它的西北方有夏国(西夏)时常骚扰。辽国一直是北宋的心腹大患,西夏充分利用宋辽关系,倚辽

  • 北魏的前身代国在东晋十六国前期为什么一直是个“看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建兴三年(315年),拓跋鲜卑的首领拓跋猗卢被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封为“代王”,代国正式建立。然而直到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前秦灭代国,代国几乎没有参与中原的政治军事斗争,直到拓跋珪复国。本鬼认为代国在东晋十六国前期一直是“看客”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由于各种原因,有关拓跋鲜卑和代国的史料要么失

  • 陕西考古出土柳公权晚年撰书墓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1月12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考古人员在唐代严公贶墓出土一方由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柳公权撰文并书写的墓志,该墓志是现存唯一经考古发掘、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柳公权晚年撰书的墓志。图为出土的陶砚台。图为墓志局部。(中新社发 陕西省文物局 供图)来源 中国新闻网编辑 王小婷二审 何涛三

  • 蒙古大军昼夜攻城,西夏皇帝将女儿叫上城楼,铁木真为何下令退兵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铁木真立国后,为实现他拥有四海的宏图霸业,开始了他的征伐之路,作为邻国的西夏自然首当其冲。然而李安全似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李安全虽然名字叫安全,但并没能给西夏带来安全,由于皇位来路不正,急于证明自己,李安全继位后,马上发动了对金国的战争,破坏了西夏和金国几代帝王保持的友好关系。眼看蒙古崛起,李安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