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初的分封制,原是周公布下的星盘大阵,初衷却是为监管殷商遗民

周初的分封制,原是周公布下的星盘大阵,初衷却是为监管殷商遗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324 更新时间:2024/1/24 20:01:15

殷商遗民成为老大难

声势浩大的武庚之乱,连带东夷八国反叛,一共闹了三年,才平息下来。虽然史书上记下了光辉的一笔,但周公心里清楚,尽管自己手下猛将如云,但这场战争赢得并不轻松。而长期内耗,也让周国国力大伤元气。再有一场叛乱,连他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弹压下去了。所以,还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殷商遗民。

这是武王都觉得头疼的事,弄不好还会再次激发哗变,彼时大周王朝就真的“危矣”了。殷商遗民为什么如此难以解决呢?难点有两个:一是人数多,牵连广。虽然商周交战时天下三分,周占其二,但要看划定天下的界线,这里指的是中原地区,中原以外的藩国并没算在内。周国仅有河渭之间、戎狄部落的一些藩国,后来姬昌称王后,才打了几个南方的小国,但这些小国自身实力弱,而且距离周国也比较远,基本上都不成气候;反观商就不同了,帝辛一心强大武力,又对东夷持续武力镇压多年,投降大商的东夷十七国无论经济还是文化上,都与商人相似,所以武庚揭竿而起,他们立刻紧随其后。说明商在东夷诸国中的主子地位是根深蒂固的,即便周靠武力镇压了东夷十七国,但这种臣服只是一时,不能长久。

除了东夷部族这个强有力的外援,留在中原地区的殷商遗民数量依然庞大,甚至占据了中原地区人口的主体;而管理他们的周人却只占了很小的比例。这就造成了一个什么局面呢?一旦再有暴乱,中原地区的防务依然吃紧,反叛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况且经历长期内耗的周王朝还没有从泥泞中挣脱出来,国库和军队的储备已不足以应付再来一次“武庚之乱”了。

列位要问了,给商人来个移风易俗不就完了吗?这正是要说的第二个难点。虽然说周人重农,商人重商,两个国家的文化貌似不同,实则大有渊源。纵观历史,任何一种文化的兴起,都有其相应的母文化,就像每个人都有母亲一样。周人的祖先、直至文王和武王时期,一直都在学习商人的文化,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可以说,周初的社会精英分子基本上都是从商国留学回来的。这个“移风易俗”是移哪儿的风,易哪儿的俗呢?

所以有人给周公出了个主意,把这些殷商遗民化整为零,分别迁往别处定居,让他们不得相聚,再派以重兵监视,这样既满足了当前国力空虚军备不足的问题,又避免了商人的再次崛起。周公觉得这个办法甚妙,与当年武王和他所规划的宏伟蓝图不谋而合,于是便开始着手布局他的星盘大阵了。

圈定中心根据地

既然周公创建这个星盘大阵的初衷是分化殷商遗民,那是不是要以殷商遗民最多的地方为中心根据地呢?答案是并没有。

这个中心根据地一定要以周人为主,不能再让殷商遗民动摇国本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周自从古公亶父开始,历代新王继位都要新建都城,以稳固自己的统治,这个习俗可能跟周人长期与戎狄混居有关,受游牧民族迁徙习俗的影响。所以成王继位,也要遵照先例,新建都城。这个都城就选在了洛邑,这是武王生前定下的,不能轻易改变。

从后世来看,武王这个都城选得太有战略眼光了。洛邑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带,可以对东方诸国起到相当大的震慑作用。不是有句老话么,“山高皇帝远”,王法管不到的地方容易生乱。如今新建一个陪都,专门盯着东方各部,谁还敢造次?所以后世但凡都城偏西的王朝,都会效法周朝,在中原地区再建一个陪都,比如汉、唐等朝。

兴建都城的工程十分浩大,除了宫室外,还要建造祭台、大殿等配套设施,也就是说,镐京有什么,洛邑就要有什么。这对于三千年前不具备大型土建设施的周人来说,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周人仅用七年时间就平地建起了一座新城,可见基建狂魔的属性早已埋进了国人的DNA中。

当然,洛邑这个地方的军事意义远大于政治意义。因为选定了洛邑作为东都,就可以根据这个中心来排兵布阵了。

那么周公是怎么排兵布阵的呢?其实这个方法商人一直都在用——就是分封诸侯。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分化出很多政治中心,这些二级行政机构就成为朝廷监管百姓的一个分支。如果把大周王朝比作一家集团公司,这些二级机构就是分公司。分公司的老总们在自辖的一亩三分地里有着绝对权力,不仅拥有军政民生大权,还可以继续分派三级分公司。好比一个金字塔,周天子坐在最顶端,接下来是各大分公司的一把手——诸侯国国君,再接下来是诸侯国国君分封的士大夫……这个金字塔模式帮助周王室延续了八百年的命脉。这就是封建制度!

跟封建制度配套的是周公设立了五等爵位制,即公、侯、伯、子、男,一直延用到封建王朝末期,有中国历史三千年之处。期间,子和男两等爵位被有些朝代废除了,但大体上都保留了公、侯、伯这三等爵位。其实在周朝,封为子、男两等爵位的国君,一般都是不太受周天子待见的,或是对天下没做出过什么贡献的。所以他们在国君这个圈子里,是比较受鄙视的。否则,熊通也不会甩下一句“王不加我,我自尊耳”的豪言,就自封为楚武王了。

接下来咱们就说一说周公大搞封建的初衷——他把殷商遗民封到了哪里呢?今天的河南商丘,国号为宋。这个地方正好是一个四塞之地,东南西北四方均分封给了不同的诸侯,这些诸侯咱们在后面会说到,基本上都是周王室或外戚,如此起到对宋国(实际上是殷商遗民)的监视作用。

虽然如此,但周王朝对于商人还是给予了最高的礼遇,历代周王都把宋国国君奉为国宾。周公更是封宋国国君为公爵,是五等爵位中最高的一级。当时一同封建的还有夏朝后裔封在杞、黄帝后裔封在蓟、帝舜后裔封在陈、帝后裔封在祝。这些公爵国基本上都是周王朝搞的形象工程,只有宋国是真正拥有实权的。

这个实权落到谁头上了呢?因为武庚反叛被杀,帝辛这一脉就绝嗣了,为了安抚殷商遗民和那些贼心不死的殷商旧部,周公就封帝辛的庶兄微子于宋,以继殷商之祀,并准许宋国国君使用天子之乐、祭祀殷商宗庙,宋国国内可以使用商法,而不必遵周法。所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观礼,要么去鲁国观周礼,要么去宋国观商礼。可见,宋国在当时是被奉为文化中心之一的。这可是天大的恩德,后世亡国之君再也没有享受过如此之高的礼遇。当然,周公手上的最强阵容还没有登场。

手握实权的侯爵国

按照周公的布局,宋国虽贵为公爵国,又被奉为国之上宾,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四周的侯爵国,虽然从建制上低了一等,但他们才是真正的实力派。这些侯爵国一共有六个,齐、鲁、卫、晋、燕、蔡,这个阵容基本上是战国以前周王朝的主力。

先说一说东部的齐、鲁二国。齐国封在胶东临海地区,原东夷蒲姑国之地尽归其所有,他虽然不与宋国接壤,但却可以对东夷诸部起到震慑作用。齐国的开国之君是吕公尚,武王的老丈人,成王的外祖父,是六支诸侯国中唯一一个外姓诸侯,后世历代周王称齐国国君为“舅氏”,可见齐国虽为外姓,但在一干诸侯国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

再说鲁国。周公再次平定中原后,成王亲封周公长子伯禽为鲁侯,并且可享国乐(这是后话)。这是一个非常高的礼遇,后世诸侯想一观周天子之乐,都到鲁国去,可见鲁国在一众诸侯国中的地位之高。鲁国与宋接壤,原东夷奄国之地尽归其所有,可见封鲁侯的战略意义有两点:其一自然是监视宋国,其二则是同化奄国之民,也就是在东夷地区广泛宣传周国文化,以起到移风易俗之效。当然,这个功效还是极其显著的,鲁国都曲阜,是儒学之乡,无论是东夷,还是周王朝,乃至中华文明,儒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说一说西部的卫、晋。卫国在宋国西北方,与鲁国接壤。国君为武王之弟康叔。在六个诸侯国中,卫的人口结构最为复杂,主要是收容了很多殷商遗民,这也是周公分化殷商遗民的措施之一。周公原本将殷商遗民分化为多支,其中比较大的一支被遏令迁徙到卫国境内,再派以武王之弟亲自看管,这样既减轻了其余几国监视宋国的重担,又便于对殷商遗民进行同化。可惜事与愿违,康叔带去的周人没能同化这些殷商遗民,反而被其同化了,以至于后世卫国奢靡之风四起,国政衰败,早早地退出了强国之列。当然,卫国的文化事业还是蒸蒸日上的,《诗经》中很多耳熟能详的名篇都出自《邶风》《鄘风》《卫风》,比如《氓》《柏舟》《二子乘舟》等等。

晋国的册封可谓充满了戏剧性,据说是成王指地划给宠弟叔虞的。姬虞就是晋国的开国之君。晋国的武力强盛,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霸主晋文公。当然,晋国也是六国之中地盘最大的一个,他虽然不与宋国接壤,但其坐镇西北,与二京成犄角之势,既可拱卫王畿镐京,又可迅速驰援洛邑,是周公分化殷商遗民的最后防线。

最后说一说一南一北的燕和蔡。最北边的燕国由老牌贵族召公奭坐镇,一来防北方入侵的匈奴等游牧民族,二来可为齐国做后应。最南边的蔡国原本是蔡叔度的封地,后来因其参与武庚叛乱,在流放中病逝,周公又封其子蔡仲重建蔡国。蔡国虽不与宋国直接接壤,但在建国初期也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只是后来逐渐没落了。

这六个诸侯国将宋国包围其中,成合围之势,一旦殷商遗民再行不轨之举,六国合后必可全歼之。当然,自从周公分封六国后,殷商遗民再也没有反叛的机会了。那么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殷商遗民的结局

周公的星盘大阵最终还是起到了预期效果的,殷商遗民被他分而治之后,只剩下宋国这一支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战国末期才被齐国灭掉。不过殷商遗民虽然没有再行反叛之举,商人也融入到了周人之中,但商人这个职业却一直流传下来,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特别说明: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更多文章

  • 夏朝天下也是抢来的,为何周朝以后的人都以华夏自居?考古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但事实上,从古至今,我国都没有“华族”或“华国”一说,“华”的直接来源是与“夏”字的互文,在古汉语当中,“华”和“夏”的声母、韵部相同,史书也常常将两个字互通互用,比如《左传》中就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夏和华就是同义词。在更多的历史文献中,则通常二字连用,称为“华夏”也叫“有夏”或“诸夏”

  • 印第安人是商朝的遗民?别再这么说了,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印第安人是殷商遗民吗,商朝遗民现状,印第安人有自己的历史吗

    任何时候,社会变革都会引发新旧势力之间的激烈碰撞,殷商时期也不例外。殷商时期,社会变革所引起的结果,就是周武王和周王双方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在牧野引起一场大战,史称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最终以周武王的胜利告终,而随着周武王的胜局已定,眼见着走投无路的纣王,为了最后的尊严选择了点火自尽,结束了殷商六百年的气

  • 浙江有良渚,山西有陶寺,为何第一王朝夏朝却在河南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区别和联系,良渚 夏朝,陶寺简介

    为此,浙江的良渚遗址、山西的陶寺遗址以及河南的二里头遗址等都被列为了探源工程的重点发掘对象。特别是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关键性证据,2019年,良渚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良渚文化兴起于公元前3300年前后,这里不仅发现了占地达300万平方

  • 什么是“仙人”?为何只有中国有“仙”,周朝篆文揭开这一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朝1800个诸侯国列表,中国3600位神仙的名字,为什么周朝以后没有神仙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是诗人刘禹锡对于他陋室的认可;“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这是李贺对他眼中仙人的阐述;“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这是李白对仙人居住在哪里的指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仙人在我国古代文人雅士之中也极具影响力。那么,什么是仙人呢?这个秘密便存在于周朝的篆文之中。现在让我们一起

  • “纣王”是怎么被吹成“人王”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为什么纣王是最后的人皇,纣王和美人抱在一起吻戏,苏妲己带着姐妹迷惑纣王

    在以前,大家对纣王的认知一般会统一为“残暴”、“昏庸”的形象,但是近些年不知道为什么,“纣王”的形象似乎被“平反”了,甚至被吹成“人王”了。特别是那些《封神演义》的评论中,或者是封神题材的同人作品上,“纣王”都成了和三教圣人、火云三神、女娲这样的人物齐名的“人王”,我觉得已经有些离谱了。以上似乎有些

  • 西周穆王时期的西王母国是否就是东周秦汉时期的大月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新唐书》说西女国人是西羌人的一支,西羌人就是藏族人的前身。根据藏族的历史记载,青藏高原曾经有三大政权:象雄、吐蕃、西女(孙波)。象雄(公司地区)就是当年轩辕黄帝居住的地方,所以也叫“轩辕之丘”,而历史记载西王母国就在轩辕之丘附近。当年的周穆王为什么会大老远的跑到青藏高原和西女国的国王约会呢?也许只

  • 此人不死,诸葛亮攻破魏国希望大增,此人一死,诸葛亮注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诸葛亮找的这个帮手,如果不死,诸葛亮攻破魏国指日可待。但此人被魏国刺杀,他死后,诸葛亮就注定失败了。这个人是鲜卑人,叫轲比能。轲比能是当时的鲜卑首领,他不像其他首领一样奴役下属,相反十分公正。作战勇敢不贪财,因此被推选为鲜卑首领。轲比能强盛时曾经拥有十数万骑兵部队。不仅如此,

  • 汉武帝PK周昭王:汉武帝的征伐豪赌结果,明显优于周昭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武帝和周昭王,汉武帝征伐四夷的原因,汉武帝一统王朝的历史

    周朝的文王与武王推翻殷商王朝的暴虐统治,为保天下长治久安,分封了诸多诸侯捍卫周室王朝。无独有偶,初定天下的汉高祖刘邦也采取了相同的策略,也是分封诸侯国守卫大汉王朝。周朝经历成康之治后,领土扩张实力增强,以鼎盛之姿传到青年王者周昭王手上。大汉王朝同样经历文景盛世来到少年天子汉武帝手上。两人手握类似的王

  • 当秦国灭五国时,齐国选择沉默,当秦国灭齐国时,齐国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齐王建便录用舅舅后胜担当相国。后胜接收秦国间谍大量的黄金、玉器,派遣良多宾客到秦国,秦国给以这些宾客良多金玉,宾客回来都反而替秦国充当间谍,说一些适宜秦国好处的变诈之辞。后胜挽劝齐王建抛却合纵朝奉秦国,不修治鞭挞打击作战的军备五,不辅佐五国攻打秦国,秦国因而得以消灭韩、赵、魏

  • 此人虽是魏国武将,无奈他背景强大,就连曹操也都不敢轻易得罪!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曹操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这么大的一块地方,其实是离不开当地众多的门阀世家的支持,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个人叫做李典。[var1]相信李典大家也都不是很熟悉,咱们知道的跟多是在小时候在游戏里或者《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中知道他和张辽不和。关于其他的事情应该就知之甚少了。其实李典真的很牛,那到底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