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为何最后会演变成两败俱伤的不了局?

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为何最后会演变成两败俱伤的不了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37 更新时间:2024/2/13 12:07:53

然而,狭义上的汉匈战争,也是广为人知的部分,仅仅是指在汉武帝刘彻时期进行的,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作战,其规模之宏大、战况之惨烈为三百年之最,可惜的是,终武帝一朝,边患都没有根除,大汉始终没有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战局演变成两败俱伤的不了局。

左右战争最终结果的关键性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1,战争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军队的征召、训练,武器装备的制造、更新、维护,粮食、战马、资金等的筹集和储备;2,战争进行的过程中,前线将领的指挥能力、军队的战斗力;3,后勤保障能力。

匈奴那边的情况比较简单,是个总人口在200左右的游牧民族,散布在从大小兴安岭到天山、阿尔泰山之间的广袤草原、戈壁上,成年男子个个能骑善射,是天生的士兵,在本土作战,又全都是骑兵,故而没有补给上的问题,其将领同样是来自牧民群体。由于冶铁的技术早已传播到草原上,武器装备与汉军不相上下。

大汉这边,早在高祖和吕后时期,已经将武器装备的制造制度化、正规化,从汉文帝时期开始,对匈奴的战争准备则悄悄的进行,按照晁错提出的“兵提三章”,加强军队的训练,不但皇帝本人亲自检阅朝廷军队的训练成果,而且要求各郡国军队同样要加强训练。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马复令”,鼓励民间养马,规定百姓家养战马一匹可免除三人的徭役或赋税,从而激发了民间养马的热情,马匹数量剧增,以至于普通百姓都不愿意骑乘母马的程度。等到汉景帝时,朝廷开始建造专门的苑囿以牧马,总数达到30万匹之多。

不断的徙民实边,逐渐增加边防军的数量和后勤保障能力,汉武帝时期更是大肆扩充军队,先后创设了期门军、羽林骑、并在三辅地区大量扩充北军,增设八校尉。

此外,经过从高帝到景帝的休养生息,大汉府库充盈,钱粮俱足,完全能够支撑长期的战争,也就是说,大汉战争的准备工作是完爆匈奴的。

武帝时期,领兵出战的卫青霍去病,乃至李广等都是一时之选的良将,指挥能力出类拔萃,非匈奴可比。

由于汉军是出动出击的攻势作战,又往往要深入敌境千余里,再加上是步骑混合军团,后勤保障的难度非常高,草原地广人稀,因粮于敌根本不可能,所以汉军的后勤保障能力是处在下风。

三个关键项目中两个占据优势,汉军的赢面显然大的多,而在实际的战争进行过程中,战果也证实了优势的存在,在关键性的三大战役:河西之战、河南之战和漠北之战,汉军都是胜利方,并且给匈奴以巨大的杀伤,再加上其他小规模战斗造成的战损,即便扣除史书记载中的水分,给匈奴造成的直接、间接人口损失也要在二十万以上(其中大部分是青壮年男子),这对于总人口才200万左右的匈奴来说,绝对是不能承受之重。

然而,在汉武帝统治的后期,匈奴寇边之事仍然频繁发生,说明匈奴虽然元气大伤,但战争的意志和能力依然存在,大汉虽然同样有再战之力,但继续下去的话,仍然是个不了之局,说明前期的战争胜利并没有带真正的和平,为什么呢?

笔者以为,之所以会造成大汉和匈奴两败俱伤、无法终了,是因为汉武帝制定了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

汉军初期的反击,是为了消除匈奴持续不断的对汉朝边境的袭扰和劫掠,但随着战争的持续,汉武帝的自信心爆棚,将战略目标升级为将匈奴彻底的消灭、征服或者驱逐出去。要知道,当时匈奴控制下的草原极其广袤,面积保守估计也500万-800万平方公里之间,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内进行歼灭战,以当时大汉的国力、军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匈奴部落的东西两边都生活着大量其他游牧民族,遏制了匈奴迁徙的可能性,迫使其只能与大汉进行殊死战斗,以保障种族的生存空间。

一场关乎国运的持久战争,必须制定合乎情理的战略目标,否则,多少次战术上的胜利都弥补不了战略上的失误。

汉武帝统治的最后十年,不但外患未除,而且耗尽了文景之治期间积累下的社会财富,民生凋敝,人口锐减,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民变此起彼伏,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频繁上演,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虽然诋毁曹操不遗余力,但就这一段,却让人敬佩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对三国演义曹操的评价,曹操被张飞吓退谁拉住曹操的马,三国演义曹操与真实曹操区别

    在《三国演义》里,陈宫“捉放曹”,决定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态太可怕。书中第四回写:“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狠心之徒!’”后来陈宫力挺吕布,他跟着吕布这样的人南征北讨,不只三国读者无法理解,曹操也很不以为然。当曹操击败吕布,陈宫被捕,曹操

  • 绣衣使者干过的事,甩锦衣卫十几条街!缘起汉武帝的疑心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绣衣使者,绣衣使和锦衣卫,汉代锦衣卫

    “绣衣使者”听名字就知道,与后来明朝的锦衣卫十分相似,想来这就是锦衣卫名字的由来。他们都穿着的衣裳干着监督百官的工作。别看绣衣使者的官职不高,但他们直接听命于武帝,自然是武帝最信任的力量,权柄可是非常大的。大家还记得那位投资武帝的馆陶公主刘嫖吧?曾经的刘嫖是武帝亲姑姑,现在的刘嫖更是武帝的岳母,显赫

  • 三国最强武将!追杀过魏蜀吴三大霸主,晚年化身战神率八百破十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十大残暴武将排名,三国历史最猛的武将排名,三国里面前十名最能打的武将

    一代名将张辽是如何从曹操最害怕的敌人,成为最信任的心腹大将的?又是如何让刘备、孙权闻风丧胆?本文将揭开他的传奇人生……张辽的先祖聂壹本是汉朝富商,因为得罪了匈奴,为了避祸全家族隐姓埋名,却逐渐家道中落。公元170年左右,张辽出生于战乱频频的东汉末年,年纪轻轻的他练就一身好武艺,展现武将之才,很快就被

  • 三国后期的猛将们:邓艾第二,第一名公认,第六居然是诸葛亮之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邓艾简介,诸葛亮不死邓艾能打到成都吗,三国名将邓艾之死

    因为诸葛亮逝世在演义的一百零四回,所以这些后期猛将们空有一身本领,却只有十六回的空间可以挥洒,偶尔威武个一两回就消失了。这也导致这些三国后期的人在都很现实,缺少爱才、惜才之心,遇到强大的敌将就想尽办法弄死对方,不像以前曹操一样,还会命令不许放冷箭。1.文鸯文鸯本名文俶,小名阿鸯,他是曹魏扬州刺史文钦

  • 赵云的身后事,以及赵家的结局-虎父无犬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赵云字子龙,建兴七年卒,追谥顺平侯。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三国时代的官位,并没有那么搞父死子继那一套。但赵云的长子赵统能当到虎贲中郎将,显示出刘禅对赵家的信任是相当高的。赵统的年纪应该小于刘禅,而且赵云直到建安十九年都还没有成家。所以赵统最早应该出生

  • 哪有什么锦囊妙计:解析三国那些刺激惊险的名场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盘点三国锦囊妙计,魏蜀吴三国地图,三国1-84集完整版

    曹操被董卓一问,愣了一下。一般人慌乱间不是手脚发软,不知所措,就是一不做二不休豁了出去。但曹操毕竟是曹操,只见他双膝一跪,奉上宝刀,说:“我有一口宝刀,献给恩相。”董卓一看,这把刀果真是宝,便欣然收下。曹操化险为夷,脱离现场。这是小说情节,但是曹操的应变本事,却非虚构。在正史里最有名的是曹操三十八岁

  • 荀彧能豁出性命维护残破不堪的汉室,为何不直接推翻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荀彧为什么要帮曹操又要反曹操,荀彧发音,荀彧的千古名言

    简单交代一下时代背景,三国并非正式的朝代,本文泛指东汉末年地方群雄割据的时代。荀彧(163-212年)是曹操的首席谋臣。在世家大族当道的时代中,出身乃是曹操的软肋。因此曹操除了看重其荀彧的见识及头脑,而荀彧背后显赫的颍川荀氏家族,更为曹操如虎添翼。荀彧为曹操处理内政,向他举荐贤才;对外他也是曹操的军

  • 咸阳塔儿坡秦墓 发现战国晚期墓葬385座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var1]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赵旭阳介绍,项目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塔儿坡村东,是咸阳市土地储备中心储备地块,东邻咸阳市钢管钢绳厂分厂,西邻丽景苑小区,北邻化纤路,占地面积约3.2万米(约48亩)。1995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该项目东侧的咸阳市钢管钢绳厂分厂建设,发掘清理战国晚期墓葬381

  • “春秋战国”是啥朝代?春秋为何称为春秋,战国为何称为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期为什么叫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是什么朝代,春秋战国前后分别是什么朝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时期。直到现在,我们依旧可以读到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可以通过史书领悟学习这个时期璀璨的思想,比如著名的“百家争鸣”。可以说,这个时期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古老的时期,但它却将中华文明推向了巅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著名的时期,很多人却很疑惑。因为在它之前的朝代,例

  • 诸葛亮在历史上,为何有如此独特的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诸葛先生在北伐前呈给后主刘禅的《出师表》是读书时代的必读经典,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他在奏表中告诫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亦回顾了与先帝刘备的经历,句句情意真切。《出师表》并没有像《岳阳楼记》般的华丽辞藻,我们不难发现其历史价值远高于文学价值——让后人可以正面了解这神化了的人物。诸葛亮一直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