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文王“至忠”形象造假,他真的背叛纣王了吗?

周文王“至忠”形象造假,他真的背叛纣王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193 更新时间:2024/1/2 6:53:01

而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一种“崇古”的心理,治国理政上都向往着效仿古代先贤,梦想着成为像周文一样的人。

在文王的一生之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虽然身陷囹圄,但仍能演化周易,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发展,其次就是他的忠臣形象。

史书记载分为正史和野史,不管是哪种,它在记述历史事件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统治者们以及主流思想的影响。

那周文王在史书记载上的完美形象是否也存在着一些谬误呢?答案是很有可能。

周文王是否忠心?

如果说看历史书中的周文王大家会觉得枯燥和无聊,那不妨来看看《封神演义》吧!

作为一部讲述商周两朝时期更替的一部文学作品,由于艺术的需要,在作品中加入了很多神话,甚至将一些人物形象“神化”。

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神话中在现实也是有原型的,而文王在《封神演义》中更是始终以一个忠臣甚至是“愚忠”的形象出现的。

当时作为商朝臣子的周文王,在临终托孤时,字字泣血,感人至深,“倘吾死之后,纵君恶贯盈,切不可听诸侯之唆,以臣伐君。丞相若违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见”。

对其子姬发也以“纵天子不德,亦不得造次妄为,以成臣弑君之名”作为告诫。

他认为,商王虽然无道,可是作为臣子,必定要恪守职责,不得对君王王权有所僭越,不能做出弑君之举以遭后世唾骂。

《封神演义》就以此为基础,做了一些渲染,颇具神化的意味,可是事实上周文王是否就像史料记载和文字中所描绘的那样忠诚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在古代社会中,尤其是商周这样十分遵循礼乐制度的时期,判断一个臣子是否对当权者忠心,是要看他是否有明显的僭越行为。

而称王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僭越,如果是生前就已然越阶称王,那就是对商王朝的背叛,自然算不上“忠臣”。

那么周文王到底是在生前称王还是在身后称王呢?历代学者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周文王称王引争议

人们之所以对于周文王的忠诚持怀疑态度,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时期对于周文王称王这件事,分别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由于说法太多,大家各说各话,以至于眼花缭乱,就连胡适都说历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谁来了都能描上两笔。

其中对于这个问题,争议最大的两个朝代分别是唐朝和宋朝。

唐朝史学家认为周文王称王称王是“反经非圣”的,甚至在梁肃的《西伯受命称王议》中就有所记载,整体来说还是比较统一的。

但到了宋朝,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宋朝时期儒学的发展达到了繁盛,并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儒学大家。

这些儒学大家们对于周文王称王的事情是各种“粉饰”,在文字中极力进行辩驳。

就如同罗生门一样,真相往往只有一个,但对于眼花缭乱的后人,各种干扰性的信息实在太多,就会影响主观判断,这时就需要有个强有力的实物来作为证据。

甲骨文出现,争议再起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真实情况,考古所得的第一手文字资料便成了人们的首要选择。

商周时期,文字的载体一般为以龟甲和兽骨为主的甲骨文字,因此在考古中发掘出的甲骨就成为有力的证据,可这并不是说来就能来的,完全是靠碰运气。

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上世纪七十年代,周原地区就出土了这样一块甲骨文,甲骨上提到“周方伯”和“王”这些关键词。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与周文王称王之事有关。

毕竟,在商朝之时文王只是一个臣子,“周方伯”就是指文王姬昌,对于“王”,有的认为指的是商王,有的人认为是周文王。

虽有疑虑,奈何出土甲骨数量有限,信息不全,对于这件事情的探索也只能暂时搁置下来。

战国竹简大白真相

就在人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苦于无法解开这个横亘在心中上千年的历史疑云之时,一卷战国竹简的出现,揭开了这个疑团的神秘面纱。

此事还要从清华学子在海外拍下竹简并捐赠给母校说起。

2008年,一些清华校友在海外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基于对国家文物免于流失海外的爱国情结,于是便将这一批竹简拍下并转赠给母校清华,这批竹简也被称为“清华简”。

本来以为这批书简就是一些普通的“小透明”,没有想到却给了人们这么一大惊喜。

“清华简”一共2500枚左右,记载内容大多是“经”“史”类书,这是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所没有见过的,竹简中记载的五个字更是一锤定音,解决了文王称王的历史遗留问题。

清华简中有《保训》一篇,《保训》开篇:“隹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开篇的五个字直接点明时间,这就说明了,姬昌在其生前就已经僭越礼制称王,自然算不上是一位忠臣。

而《保训》作为周文王的遗训,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儒家的“中庸”思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宋朝时会有那么多儒家学者为周文王说好话,在各种论辩中反驳以维护周文王的光辉形象。

毕竟在儒家看来,周文王是完美的“偶像”,是他们的信仰,不管怎样自己的信仰绝不能崩塌,任何有损形象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小结

忠诚与否,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衡量标准,人们对于人物的评价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政治文化的因素随之改变。

但是作为一个君主,周文王拥有广阔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爱民如子的统治思想,是否在生前越制称王又有什么关系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红颜祸水灭国?历史上的“亡国三笑”,除了褒姒还有些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史书里有所谓的“亡国三笑”,根据《左传》中记载“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指的就是亡国的3位美人,分别是夏朝妹喜、商朝妲己、周朝褒姒。▲历史记载的“亡国三笑”,指的是3位灭国美人。(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第一笑:夏朝妺喜 史料中记载“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声,以顺

  • 东汉风云:朱儁挥军灭余党,傅燮立功反被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袁术朱儁,s2袁绍吕布朱儁强不强,三国志朱儁黑科技

    皇甫嵩在军中,善能抚循士卒,故甚得众心,治理民政,恩威兼济,莫不畏怀。独有一前信都令阎忠挟策干时,劝皇甫嵩入清君侧创建奇功,大略说是:昔日韩信不忍一餐之遇,而弃三分之业,利剑已扬其喉,方发悔恨之叹者,机失而谋乖也。今主上势弱于刘项,将军权重于淮阴,指撝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赫然奋发,因危抵颓;

  • 西汉的一位特殊功臣,刘邦特意下旨,此人杀人不用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一、追随刘邦此人名叫周緤,是沛县人,与刘邦是同乡。关于周緤早年的经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不过根据其他西汉开国功臣的情况来看,周緤应该也是出身平民。秦朝末年,刘邦在沛县起兵,周緤也投身其中,“常为高祖参乘,以舍人从起沛”。古代的兵车一般有三个人,中间的是车夫,尊者居左,右边的就是参乘,相当于警卫人员。

  • 周瑜早死,貌美如花的小乔与谁共度下半生?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为什么说周瑜死于小乔,小乔周瑜赤壁吻戏视频,小乔怀孕周瑜被搂在怀里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美女的关注总是格外多一些。长得好看的女子不仅会成为人们谈论的对象,甚至还会因为自己的美貌给自己带来无妄之灾。就好比杨玉环,原本是寿王的妻子,只因唐玄宗的惊鸿一瞥,就被强掳进宫,成为自己公公的妃嫔;再比如貂蝉,只因貌美就要被当成礼物讨好董卓,离间吕布。貌美如花的小乔亦是没能逃过美貌带

  • 合肥之战,曹操为何让张辽和李典出战,而让乐进守城?曹操精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乐进李典,张辽李典什么恩怨,合肥之战后曹操怎么评价张辽

    曹操为何会这么安排?用意何在?曹操这一招,可以说非常高明,简直太神了。当时,曹操不顾汉中战事紧急,特意派护军薛悌专门送函到合肥,写上贼军到再打开。等孙权来到之后,大军压境,张辽等人打开曹操的信,只见上面写到,张辽和李典出战,乐进守城,不得出战。这让所有的人都感到疑惑不解,不知道曹操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

  • 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为何最后会演变成两败俱伤的不了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狭义上的汉匈战争,也是广为人知的部分,仅仅是指在汉武帝刘彻时期进行的,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作战,其规模之宏大、战况之惨烈为三百年之最,可惜的是,终武帝一朝,边患都没有根除,大汉始终没有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战局演变成两败俱伤的不了局。左右战争最终结果的关键性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1,战争前

  • 《三国演义》虽然诋毁曹操不遗余力,但就这一段,却让人敬佩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对三国演义曹操的评价,曹操被张飞吓退谁拉住曹操的马,三国演义曹操与真实曹操区别

    在《三国演义》里,陈宫“捉放曹”,决定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态太可怕。书中第四回写:“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狠心之徒!’”后来陈宫力挺吕布,他跟着吕布这样的人南征北讨,不只三国读者无法理解,曹操也很不以为然。当曹操击败吕布,陈宫被捕,曹操

  • 绣衣使者干过的事,甩锦衣卫十几条街!缘起汉武帝的疑心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绣衣使者,绣衣使和锦衣卫,汉代锦衣卫

    “绣衣使者”听名字就知道,与后来明朝的锦衣卫十分相似,想来这就是锦衣卫名字的由来。他们都穿着的衣裳干着监督百官的工作。别看绣衣使者的官职不高,但他们直接听命于武帝,自然是武帝最信任的力量,权柄可是非常大的。大家还记得那位投资武帝的馆陶公主刘嫖吧?曾经的刘嫖是武帝亲姑姑,现在的刘嫖更是武帝的岳母,显赫

  • 三国最强武将!追杀过魏蜀吴三大霸主,晚年化身战神率八百破十万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三国十大残暴武将排名,三国历史最猛的武将排名,三国里面前十名最能打的武将

    一代名将张辽是如何从曹操最害怕的敌人,成为最信任的心腹大将的?又是如何让刘备、孙权闻风丧胆?本文将揭开他的传奇人生……张辽的先祖聂壹本是汉朝富商,因为得罪了匈奴,为了避祸全家族隐姓埋名,却逐渐家道中落。公元170年左右,张辽出生于战乱频频的东汉末年,年纪轻轻的他练就一身好武艺,展现武将之才,很快就被

  • 三国后期的猛将们:邓艾第二,第一名公认,第六居然是诸葛亮之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邓艾简介,诸葛亮不死邓艾能打到成都吗,三国名将邓艾之死

    因为诸葛亮逝世在演义的一百零四回,所以这些后期猛将们空有一身本领,却只有十六回的空间可以挥洒,偶尔威武个一两回就消失了。这也导致这些三国后期的人在都很现实,缺少爱才、惜才之心,遇到强大的敌将就想尽办法弄死对方,不像以前曹操一样,还会命令不许放冷箭。1.文鸯文鸯本名文俶,小名阿鸯,他是曹魏扬州刺史文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