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文轻武的社会时代,虽说太祖、太宗出身武将,但是由于晚唐五代的衰微,让统治者意识到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之大,因此宋王朝大力推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在这样的国策之下,人人皆以为文人迎来了政治生活的黄金时期。然而又有几人知,这个最重视文人的朝代,文人也因其基本国策而深受其苦。宋朝文人社会地位相较于前几个朝代明明有大幅度提高,为何会有人说他们深受国策之苦呢?宋文人在宋朝究竟又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宋代文人的地位提高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来,宋皇室就以三个世代相传的家训来安邦治国:第一,不让军人掌权;第二,收复北方失地;第三,优待文人。这些家训的核心点其实就是“文人士大夫”,赵匡胤经历陈桥兵变之后,他吸取历史教训,为了不让宋朝王室重蹈覆辙,他决定将兵权紧紧握于自己手中,自此以后,文臣代替武将之职掌握军队,重文轻武国策以此形成。文人集团的政治、军事权利,都要远胜于旧朝,文人地位获得大幅度提高。
为了继续扩大文人集团,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以此来吸收更多的优秀文人。宋朝最典型的科举改革就是增加了殿试,这场考试由皇帝主持,凡是考中者皆称之为“天子门生”。此种做法,切断了考官与考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如若能状元及第,将有可能享受到比收复失地凯旋而归更高级的荣耀。如此一来,皇帝对这些文人集团就拥有着更强的控制权利,由于受皇帝恩宠享受过至高无上的荣耀,进士及第者也会加强对皇帝的效忠之心,再加上科举制度的革新,文人地位的提高,让宋朝文人找到了人生成功的最佳捷径。
更何况宋朝为了杜绝前朝科举考试中所出现的弊端,采取了一些强有力的措施,保证科举的公平性。设誊录院,以防徇私者通过辨认自己的方法对考生徇私枉法;建立弥封制,避免考生的姓名与学号被考官查到;取消公荐,宫廷大臣无法通过自己的地位,为自己的亲信求取科名。科举制度的改进,无疑为宋朝选拔了一批中下阶层的优秀文人,他们可以凭借自己寒窗苦读多年所练就的一身本事,成为社会上层人。
宋代文人深受精神之苦
单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没有哪个时代的文人可以像宋代文人一样高居社会上层。但是当人们注视到宋朝文人的社会地位的时候,经常会忽略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纵然他们的身份高高在上,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宋朝文人精神状态一直呈现出“滑坡”趋势,这样的历史事实简直令人惊讶,更值得读者玩味。宋文人虽然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是他们精神世界却呈现出一个低落的状态。
想要获悉宋文人地位高,而精神低的原因,要从以下几个原因去分析。首先,宋文人是“天子门生”,也是天子“玩物”。对于宋朝文人社会阶层地位的提高,这是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但是宋朝天子与文人之间的地位,其实与前朝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君臣名分让文人在天子面前显得愈发卑微。文人能够拥有这一切,其根本就源于统治者所制定的国策,所以当文人通过科举试图走上朝堂之时,他们势必要对皇帝言听必行,如此一来,大多数文人心中曾经怀有的家国大志,就被皇帝的言行而禁锢,精神世界的不满足,让文人备受煎熬。
其次,宋朝文人的追求与审美,与唐代文人相比全然不同。繁华大唐能让李白诵出“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样豪迈无比的诗句,然后无论南宋还是北宋,整个宋代文人都缺乏唐朝文人的自信。宋朝前期确实也有一部分文人追求豪迈气概,渴望建功立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豪迈逐渐被哀怨所替代。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让大批文人为参加科举而趋之若鹜,只可惜想要彻底杜绝、根除考弊之风谈何容易,所以宋朝文人落榜失意、怀才不遇者要远胜于前朝,庞大的落榜人数,反而让文人看不到仕途光明。
再者,北宋年间出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斗争,南宋年间主战派与主和派更是相持不下,朝堂上党派之间的斗争,其实就是文人集团的斗争。一旦某一方文人集团遭遇失败,就意味着这一些在文人集团中身居要职的士大夫,必然要面对被弹劾谪贬的事实。因此,宋代文人的荣辱福祸皆在朝夕之间,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反而成为了他们追求事业,追求理想世界的绊脚石。因此读宋词,总是感受到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之情常见一些孤寂、幽冷、凄畅的意象,这种文人的悲凉心境,弥漫于宋词之间。
最后,宋代所引起的程朱理学,以极高的道德标准将文人限制于狭窄的空间之中。朱熹所推崇的“灭人欲,存天理”这一目标,让文人成为了许多个互相矛盾的个体。第一种文人,为了真正达到“天理”,他们逐渐失去了文人浪漫洒脱的天性,一生都活在天理之中;第二种文人,他们表面上满口的仁义道德,俨然一幅“天理”的集大成者,然而背地里却是干着鸡鸣狗盗之事的伪君子;第三种文人,在“人欲”与“天理”之中挣扎不休,这导致他们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精神规范。
藤树先生说:
宋代的文人社会集团,纵然在社会地位上拥有崇高地位,然而,因为他们的崇高地位乃天子所赐,受中央集权控制的这批文人集团,反而深受其苦。精神上的束缚,让文人成为社会与天子控制之下的“天理”遵循者。他们许唐朝文人相比,缺乏生命力与创新性,取而代之的是表现在他们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悲凉与压抑之感,如若真正追求自由浪漫的文人生活在宋代,其煎熬成分远胜于社会地位给他们所带来的荣耀,这是无比悲哀的一种表现。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重文轻武与精神衰微——论宋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及精神状态》
《宋代宫廷藏书及其对宋代文人地位影响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