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晋,琅琊王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为何一直不敢篡位当皇帝

东晋,琅琊王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为何一直不敢篡位当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375 更新时间:2024/1/11 13:07:03

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下,皇权的不断加强,中央权力的日益扩大则是贯穿整个封建时期的历史潮流。然而汉朝后期皇家的逐步衰落,门阀士族们却渐渐兴起,演变成一种不容忽略的政治势力。

但皇位只有一个,世家门阀壮大了,势必要走向谋朝篡位的地步,这几乎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然在东晋时期,却出现了一个另类,在长达百年的世族强大,与皇权共治天下的历史中,摇摇欲坠的东晋皇室司马家族,竟然苟延残喘了上百年。

那么在当时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家,为什么不取而代之,难道自己做皇帝它不“香”吗?

一、两汉以来门阀兴起的历史

西汉初期,在中央,汉沿秦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在一定时期保障了西汉中央的政治统治,但随着地方郡国势力的不断坐大,七国之乱的爆发,深刻的让统治者明白制衡的重要性,削弱汉室贵族王权的地方统治,大力培养维护皇权的文官团体,成为了当务之急。

因此在汉武帝时地方实行推恩令,通过子孙共同继承的其分封的领土逐步缩小了王国的势力范围,就如同切蛋糕般,一步一步将其瓦解。

在选官制度上更是举孝廉,察举、征辟出仕,地方的豪门望族成为首要的征辟对象,逐渐的在中央当中由官僚士大夫所构成的门阀大族成为了首要的政治集团,文官政治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拉开帷幕。

到了东汉时期,在士大夫中,更是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各地,就连在中央的皇亲贵胄都要礼让其三分,在地方更是由他们把持着地方政权。到了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起兵勤王,其中重要统领袁绍便是名门汝南袁氏一族。

曹魏建立后一改前朝的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剥离名门望族的背景,广纳寒门子弟,但也仅仅在曹魏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到了西晋时期,中正在选官中尤为看重其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对于其的才能鉴定则一概不论。

九品中正制度反而变成了世家大族们培养新生门阀的一个途径,慢慢的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政治局面,然而在西晋官位品级的高低决定了其田产的多少,故而那些门阀大族们在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从此门阀士族们不管在政治博弈中,但是社会地位上都得到进一步加强,甚至得以与皇权共治。

二、琅琊王家在东晋时的“江湖地位”

司马睿画像

在临沂县都乡南仁里,王氏家族在此绵延了数百年,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后已是千疮百孔。

或许是偶然,也或许是一种机遇,世袭琅琊王的司马睿,一位都不是司马炎嫡系的一个小王侯,与琅琊王氏两兄弟王导王敦一拍即合,觉得在战乱纷飞的北方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太靠谱,不如迁往南方或许还可以延续司马家的王氏血统,也就是所谓的永嘉南渡。

永嘉南渡后司马睿正式在建康(南京)改元承制,史称东晋,当然司马睿可以在南方立国,一度是受琅琊王氏为首的北方士族所追捧下实现的。

王氏兄弟中,王导主内,位高权重,将南北士族联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颇有诸葛孔明之风,在对付其他名门士族更是纵横捭阖。

王敦则主外,管理军队,手握兵权,南北征伐,可谓是开国功勋,肱骨之臣。在当时朝中更是过半数的官员都与王氏家族有关,民间更是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司马睿对王导更是以仲父相称,每每上朝时,甚至都起立相迎,可见琅琊王氏在当时是何等的江湖地位。

不管是从实力上,还是从条件上,琅琊王家造反的机会都已经成熟了,那么他们为什么不造反呢?

实际上这个说法也不对,王家的这个反,最终还是造了。但问题是王敦造的反,被王导给平定了。

这就有点尴尬,虽然说汉末以来,中国古代世家两头下注的行为非常常见,但是像这样一方全力造反,一方全力平反的举动,实在是历史上头一分,仅凭这个,就可知当时王家的厉害之处。

那么这兄弟俩为何要分道扬镳呢,王导真的是如历史上周公一样的忠臣,宁愿大义灭亲,也不愿意造司马家族的反吗?

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琅琊王家不造反,实在不是忠诚,而是受到制约造反成不了

答案当然不是,倒不是说王导个人品性不行。自从汉末世家门阀兴起以来,社会流行的风气就是只知有家,不知有国。说白了就是家族利益高于一切。

如果造反真的能成功的话,那估计造反的就不仅仅是王敦了,而是王导王敦兄弟齐心,一起革东晋王朝的小命。

王导之所以不支持弟弟王敦造反,并且还一力镇压的原因,是因为他知道王家这个反,实在是造不成。

正如前文所说,王家功高盖主,晋元帝对琅琊王氏都颇为忌惮,皇权在当时依然弱小,与门阀士族相争夺无异于虎口夺食。但这并不是说他没办法,明的不行可以来暗的。

在中央,晋元帝对王导开始一步一步疏远,提拔刘隗、刁协等其他世族人士,远在外掌握兵权的王敦对其极为不满,因此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勤王,占据荆州,遥控健康,晋元帝更是出城相迎,封其丞相之职,先是虚与委蛇。

自此琅琊王氏的政治统治达到顶峰,成为了东晋实际的掌权者。但好景不长,晋室皇族开始了反击,王敦二次叛乱中,晋室联合多家门阀士族对其共同讨之,使其一步一步陷入绝境之中,不久王敦病逝,这次造反,最终被王导所平灭,保证了东晋王朝的延续,也保存了王氏家族。

晋王朝本身便是世家大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自然对于士族门阀们都颇为照顾,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更是成为了士族们世代为官的基本保障,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之下,各地的世家大族自然皆都相继崛起,而东晋时王朝的建立根本上是就是门阀士族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最为代表的便是琅琊(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王氏、颍川(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庾氏、谯国(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桓氏、陈郡(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谢氏四大家族的联合执政。

皇权虽被一定程度的架空,但是同样士族之间的斗争是不可或缺的。

琅琊王氏一家独大,士族们都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产生,联合抵抗,进行削弱这是必然的,虽然在前期琅琊王氏的政治资源,以及政治手段都力压其余家族,能维持这样的政治关系,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还是明面上依旧是司马家的天下。

正是门阀政治本身的局限性,促使其内部世家大族各自派系林立,没有统一的政治领导力,而且本身士族所袭承的是先秦时的大夫,大多是文人官客之后,对于他们来说最高的政治目标仅仅是治世贤臣,如是让他们谋朝篡位,名不正言不顺,无异于自毁前程,令祖上蒙羞。

门阀政治最为根本的便是制衡,权利与权力之间要相持有度,不可越界,即使幼主当国,即使家家权力被架空,但门阀大家们也不能逾越皇家的最后一道门槛,王敦的覆灭便是最好的诠释,众人拾柴捧火,若是有人窃柴自立,必定会被众人所抛弃。

四、总结

门阀政治总的来说是封建王朝中最具特色的政治体制,它并没有符合君主专制的历史潮流,而是演变出了独具特色的皇权与门阀共治的历史局面。

这不仅仅是历史派生的产物,而是国家文化发展的一个醒目标志,士族大夫的崛起让我们懂了,封建不仅仅是皇亲贵族的独有垄断,其中还有门阀士族间的权力博弈,文人书生也能操控政局。家族垄断才是封建制度下的本原特色。

当然门阀政治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政治决策上受多种因素干扰,各族之间的权力纷争也是愈演愈烈,无统一的政治领袖,少主羸弱,权臣当国这便是门阀政治下最大的弊端。

参考文献:

《晋书》

《三国志》

更多文章

  • 大元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分析!娶媳妇他先享用,第一个孩子要摔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疆域图大元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内讧与夺权蒙古人性格强悍,他们历来遵循强者为尊,你比我强,我就听你的,你比我弱,我干嘛听你的,谁的话都不管用,即使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道德的束缚在蒙古人眼里算个球!于是,成吉思汗刚死,蒙古人的内讧,就开始了。成吉思汗临死前说,他的汗位由窝阔台继承。这让他的另一个儿

  • 唐朝剑舞:皇室、民间、军营都有涉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时期的剑舞文化,唐朝军营文化,唐代三绝中以剑舞著称的是谁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唐朝算得上是最繁盛的一个朝代,不管是文化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多元化的发展丰富了唐朝社会生活,同时也对后世朝代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艺术上,唐玄宗时期,朝廷设立梨园,和教坊司共同进行艺术培养,让大唐音乐舞蹈以及戏曲得到了快速发展。朝廷对于艺术的提倡,让艺术各种形式都

  • 出身赤贫的朱元璋如何以雷霆手段惩治官员腐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惩治腐败的手段,朱元璋查腐败电视剧,朱元璋是怎么解决贪腐问题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反腐败力度加大,一大批“问题”干部落马,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明太祖朱元璋也领导过一次规模浩大的反腐败运动,力度之大、手段之残忍为历代之最。从空印案到郭桓案,明初官场现形记,数万官员惨死刀下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介布衣,领导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帝国

  • 解缙:朱元璋时期的大才子,偏偏是个官迷,搞得自己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坚信一个道理:人一定要真正地认清自己,要懂得如何正确地发展自己!作为明朝时期的大才子,解缙主持编撰的《永乐大典》内容林林总总,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涉及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事实上,单凭这一点来说,解缙已经可以封神了,但他

  • 老子创业、儿子败家、孙子背锅,南唐被灭到底是谁的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匡胤灭南唐,宋朝南唐小周后复原图,南唐怎么灭亡的

    但凡是一个政权的末代君主,都免不了被骂“懦弱无能”,李煜也不例外。只不过,将南唐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的,不是李煜,而是他爹李璟。唐朝灭亡后,中国迎来了一次大分裂,后人将那段历史称为“五代十国”。从公元907到979这短短的70多年间,先后有5个政权在中原地区定都,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

  • 李白和王维:都是名人却老死不相往来,原来2人曾是“情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白和王维为啥老死不相往来,李白和王维关系,李白与王维关系如何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文学家。他们用自己优美的诗句将自己的生平以及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情,社会状况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唐诗宋词的流传使得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几句别有风韵的诗句。唐诗三百首更是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的事物。李白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则被称为诗圣,二人被合称为“李杜”。在他们之后的李商

  • 可怜生在帝王家:昏君隋炀帝竟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炀帝最著名诗句,炀帝杨广,炀帝三次远征辽东

    我们普通人都有爱好,种种花、养养鱼啥的,丰富一下业余生活,然而皇帝一旦有了爱好,可就不是什么好事儿了。古今中外有过不少被帝业耽误了的音乐家(李隆基)、书法家、画家(赵佶)、木匠(朱由校)、锁匠(路易十六)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被帝业耽误了的诗人。 一提到皇帝诗人,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南唐后主李煜,不过

  • 偏安一隅的南宋,面对强大的金和蒙古,为什么还能坚持那么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历史资料,南宋有可能打赢蒙古吗,蒙古和南宋决战

    虽然南宋只占有北宋的半壁江山,并且周边强敌林立,却能延续150多年,成为蒙古崛起后,中华大地上坚持到最后的政权,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一、内部团结,君臣齐心抗击外敌纵观中国历史,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大一统王朝的灭亡大都是内乱造成的,可以拿明朝举例,大明王朝就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也就是李

  • 后晋少帝:悲壮,勇敢,无畏,顽强,五代十国竟还有这样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后晋皇帝列表,晋少帝,五代十国后晋

    (后唐王朝)清泰二年,公元936年。按干支纪年法,是一个丙申猴年。这一年,后唐节度使石敬瑭在山西太原府起兵叛乱,打算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儿。按理说石敬瑭虽然是封疆大吏,家大业大,权大势大,但其实和后唐皇室的关系并不算远。当今天子,即唐末帝李从珂,是老皇帝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而石敬瑭则迎娶过明宗李嗣

  • 如果说朱亚文版朱瞻基不是朱瞻基,那么许凯版甚至是不像位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亚文朱瞻基图片,大明风华朱瞻基朱亚文,如何评价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

    这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一个点,历史上的明宣宗绝非如此,历史上的朱高煦也非如此。首先,储位上,朱瞻基的储位名正言顺,朱棣五征漠北没有失败,第五次的时候朱瞻基也没有随行,“出师未捷”和“阵前易储”纯属荒谬。 其次,关于追杀事件。洪熙年间朱高煦未曾造反,朱瞻基继位后这位二叔才明面造的反。朱高煦造反后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