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玩的理论
当时吴三桂、清军和李自成三股势力是一个互相克制的关系,就像石头剪刀布一样。
吴三桂据守山海关,铜城铁壁,但是清军的铁骑不擅长攻城,而李自成的起义军人多势众,攻城掠地最擅长不过。李自成的民兵多以步兵为主,在面对清军的铁骑的时候却非常无力,清军的优势非常明显。这样一来,他们三者就是这样一个关系,吴三桂>清军>李自成>吴三桂。
大势所趋
吴三桂据守山海关,还掌控着大明的核心军队,清军被阻挡在关外,但是没想到国家被从李自成内部攻破了。吴三桂也想为明朝尽最后一份力,完成崇祯帝交给他的使命,毕竟明朝官员“文死谏,武死战”,我认为士族出身的吴三桂还是有那份气节的。
但是,没等吴三桂反应过来,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这个时候,吴三桂陷入了三难的选择。
1、拥兵自立,寻找明朝正统后裔辅佐称帝,伺机而动,准备复兴明朝。
2、投降李自成,重建大明天下。
3、放清军入关,共同对付李自成,为崇祯帝复仇。
这三个选择都可以有自己正确的立场,世人也无法指责他的选择。这时候,需要他权衡的利弊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另一个是士族和自身的利益。
在吴三桂眼里,李自成的起义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清军只是妄想吞食中华土地的窃贼。
吴三桂的简历
吴三桂,字长伯,江南高邮人,祖籍辽东。
他的父亲吴襄,曾经出任锦州总兵,就是当地的最高武官。吴三桂成年之后,也非常争气,考中武举人之后,不久被朝廷任命为新一任的锦州总兵。
后来爆发了著名的松山之战,洪承畴统帅的明军被清军精锐击败。战后,主帅洪承畴投降,而主将吴三桂却不愿投降,趁夜逃走。不久之后,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也投降了清军,还给吴三桂写来了劝降信。吴三桂非常气愤,非常鄙视投降清军的洪承畴和舅舅祖大寿。那时候的吴三桂意气风发,是个忠君爱国好青年,也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两位大将要投降满人。
然而,外患未平,内忧又起,西北地区爆发了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明朝军队分身乏术,崇祯帝几乎无人可用。
相对于清军而言,农民起义军的威胁更大。他们一路攻城略地,很快就攻陷了陕西和山西的城池,直逼河北而来。我们都知道,一旦过了河北,首都北京就不保了,大明王朝的覆灭似乎已经能够看得见了。
这种局势下,崇祯皇帝给在辽东地区手握重兵的吴三桂下了一道圣旨,让他快马加鞭来北京护驾。
吴三桂接到圣旨,不敢怠慢,日夜兼程向京城进发。半路上却收到北京沦陷的消息,崇祯帝自杀在煤山之上。吴三桂当即决定返回山海关据守,才有了上述的三难的局面。
可见,吴三桂对明朝是忠心的,无论他做什么决定都无愧于崇祯帝和大明朝。
我们都知道,吴三桂这个时候的想法对后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吴三桂的选择
李自成绑架了京城里的吴襄,这让吴三桂没有选择,为了父亲的生命,只得选择与李自成联合。但是吴三桂正要带着军队去北京的时候,又传来自己心爱的小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的消息,这让吴三桂非常愤怒,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转而投降了大清多尔衮。
我认为吴三桂做出这个选择,仅仅只是因为一个女人是不可能的。他口中所说的理由是李自成连自己的家眷没能保护好,毫无联合诚意,自己没有必要为他卖命。
我认为吴三桂作为一个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考虑问题不大可能意气用事,其中必然包含着他自己的利益诉求。
明朝已亡,如今天下分崩离析,能够安定天下才是首要任务,否则自己背后的世家大族就没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李自成的无能让吴三桂感到失望,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合作伙伴。于是转头多尔衮,放大清入关。
清军入关后,吴三桂功劳很大,在云南封王,雄居一方,最后在康熙年间又搞出一个三藩之乱,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守护自己和背后的世家的利益。
终其一生,吴三桂没有背叛崇祯,但背叛了这个民族,因而最后他的结局也让人唏嘘。在承载着历史走向的选择面前,谁又能保证做出的选择就是最好的呢?谁又能保证吴三桂的选择不是最正确的呢?
假如是我,我大概会和吴三桂做一样的选择吧,不是为了陈圆圆,而是为了世界和平!(这是真心话)
你又会怎么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