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843 更新时间:2024/2/3 16:09:30

封建历史上,皇帝杀那些帮助他建功立业的功臣,基本上成了一个惯例,比如汉朝有刘邦韩信,明朝有朱元璋杀蓝玉。

而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却打破了这个惯例,纵观他的一生,几乎没有拿功臣开刀的案例。

不管是善于谋略的长孙无忌、房玄龄,还是手握兵权的李靖、秦琼,总之他们一个个都活得好好的,并且最终还都得以善终。

之所以李世民不杀他们,并不是他忘了这茬儿,也不是他不敢,相反,李世民真要杀这些人的话,他们一个都跑不掉。

归根结底,李世民不杀他们,还是出于自身有强大的自信,说得更直白一点,在李世民眼里,这些人的段位比他低太多,杀他们完全没必要。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说古代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

通常来讲,皇帝杀功臣无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是功臣势大,并且意图揽权,要么是皇帝本人老迈,精力和能力都不济,要为下一代铺路。

比如,像刘邦杀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邦自知命不久矣,韩信又功高震主,不杀他,难道等着他造反吗?

再比如,朱元璋杀蓝玉也是如此,朱标早逝,朱允炆年幼,日渐苍老的朱元璋,如何能不为大孙子考虑一下将来?

如果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人,在当时不是老迈之年,而是正值生龙活虎的壮年之际,相信他们大概率不会杀掉功臣。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他们有的是时间和手段,来掌控住像韩信和蓝玉这种能臣。

只可惜,上天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所以,为了江山永固,也为了后辈儿孙,他们不得不拿功臣开刀。

而回到问题本身,再来看看李世民,他在登基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呢?

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生于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8年),而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而李世民登基的时间,则是当年的八月。

也就是说,此时的李世民,只有28岁。(此处存疑,有说法李世民是生于公元599年)。

二十七八岁是什么概念,在我们现代,是一个年轻人正逐步迈向成熟的年龄,也是正开始要独当一面的年龄,而在人成熟更早的古代,同样也是如此。

并且,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正处在大脑思维和身体机能的巅峰期,更重要的,是人生还有大把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李世民与刘邦和朱元璋,有本质上的不同,他没有命不久矣的担忧,也暂时没有后辈儿孙的牵绊,他有太多的时间,来把大唐打造成他想要的样子。

对于那些帮他登上皇位的功臣,李世民有足够的资本,能用时间把他们熬死。

这还真不是开玩笑,从史料上来看,李世民的两个重要谋臣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一个比李世民大4岁,另一个则足足大了19岁。

而手握兵权的武将呢?李靖比李世民大27岁,尉迟恭比李世民大13岁,至于秦琼,史料中没有记载他何时出生,但他在李世民十二三岁时,已经是张须陀手下的头号猛将,想来他的年龄只能比李世民大而不是小。

换而言之,李世民在登上皇位的当时,环顾四周后发现,我去,自己才是最年轻的一个。

单凭这一点,李世民已经完败了历史上其他朝代的不少皇帝,像刘邦,在他的团队里,年龄差不多是最大的之一,朱元璋会比刘邦好点,但却没有李世民这么年轻。

年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限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活得更久更长。

既然能活得更久更长,那么为什么还要杀这些年长的功臣呢?要知道,他们早晚会死在自己前头,现在就是不杀,他们也会老去,何必多此一举呢?

更重要的是,杀了这些追随李世民的功臣,让谁来为大唐干活呢?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李世民没有杀掉这些文臣武将的理由,毕竟自己还年轻,而功臣们却要大上很多,在时间这条跑道上,李世民必赢,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杀他们了。

当然,年龄只是原因之一,仅仅是年轻但却没本事驾驭臣子,最终还是会酿成祸患,而李世民不杀功臣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那非凡的自信和强悍的实力。

要问大唐立国到贞观年间,谁是最大的功臣,可能有好几种不同的答案。

有人说是长孙无忌,也有人说是房玄龄,还有人说是尉迟恭,总之各有各的理由,毕竟他们也确实也有显著的功勋。

但我要说的是,大唐初期的最大功臣不是别人,而是李世民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捋一捋从李渊起事之前,到大唐建立之后,李世民都曾经干过什么,就会知道答案。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包围,一时间危在旦夕,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李世民带兵前去救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设下障眼法,迫使突厥退兵,杨广逃出生天。

大业十二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也来到太原,当时有高阳贼酋魏刀儿攻打太原,李渊出战后不慎身陷敌阵,也是李世民亲自在万众敌营中救出李渊,顺手还大破敌军。

再往后,李渊于晋阳起兵,是在李世民的极力劝说下方才同意,并且,为了打开局面,李世民又带兵攻下西河,为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李渊在遭遇隋朝将领宋老生时,屡被其挫败,当时的李渊甚至有重回晋阳再作打算的想法,结果还是李世民极力劝阻,并一鼓作气的击败了宋老生,保证了唐王朝政权没有被扼杀在萌芽之时。

而到了李渊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唐王朝时,李世民已经凭借军功被封为秦王,手握天下兵权。

这一年他多大呢?据史料记载,这一年的李世民,也不过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但他的军功,已经是无人能及。

继续往后看,在唐朝建立初期,所进行的开疆拓土、稳定局势的各类战役中,李世民同样是最闪耀的那颗星。

薛举父子,破刘武周、宋金刚,以及剿灭王世充、窦建德,这关系到唐朝政权稳固的关键性战役,哪一场没有秦王李世民的参与?

可以说,大唐的一多半江山,都是人家李世民打下来的,要是论军功的话,他李世民才是最大的开国功臣。

这样的人,在看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时,难道真的会担心他们有造反的心吗?

答案是丝毫不担心,为什么呢?一个臣子若是想造反成功,那他得满足几个前提条件,要么手里有兵,能在武力上胜过皇帝,要么手里有权,能从谋略上压制皇帝。

说得简单点,就是至少在某一方面胜皇帝一头,得比皇帝强。

但再来看李世民,论打仗,放眼整个大唐,应该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能打的人了吧,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十几岁就开始真刀真枪的干仗了,多少曾名动天下的主儿,最终还是被他一个个消灭掉。

要论谋略,且不说在打仗时各种用兵手段,单看他在对付李建成时的各项安排,就已经让寻常人难以望其项背。

再论手腕,政务上他门儿清,大唐的第一任尚书令就是李世民,早期不少事务也都是他在处理,各方面经验已经老道到炉火纯青。

还有论手段,可别忘了,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是怎么死的。

同样还是前文那个问题,这样的人,别说他有超强的自信心,就是说他自信心爆棚上天,他也有这个资本。

而反过来,这样的李世民,会担心手底下那些武将和文臣功高盖主吗?

肯定不会,毕竟整个大唐最厉害的人就是他,其他人即便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但和李世民相比,段位还是差了些。

正如我们大人不会和小孩子一般见识,李世民看手下的人也是如此,所以,他也就不会杀他们,因为他不屑于这么做。

最后,再来说说李世民的胸怀,这一点尤为重要。

唐朝有个出了名的诤臣魏征,是李世民最器重的大臣之一,但在最早的时候,魏征并不是李世民的手下,而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李建成对他很信任,还让他出任太子洗马一职。

而魏征呢,当时对李建成也是忠心耿耿,没少帮他在巩固太子之位上出谋划策。

尤其是在李世民逐渐势大的时候,魏征看出来李世民早晚会对李建成构成威胁,因为,多次向李建成提议,把李世民调走,或者是进行压制,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削弱他的势力。

换句话说,当时的魏征,是名副其实的“太子一党”,也就是站在李世民对立面的人。

而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听说了魏征的事,就派人把捆成粽子的魏征押到跟前,开门见山地问魏征,为什么当初要怂恿李建成打压他呢?

魏征也是耿直,昂着脖子回答说,当初李建成要是都听他的,那今天就没李世民什么事了。

这要是换做其他皇帝,估计魏征大概率都会被一刀咔嚓了,毕竟他本就是李建成的人,再加上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绝对有理由咔嚓了他。

但李世民是怎么做的呢?他看魏征也是直爽,当场下令放了他,还让他出任詹事府主簿。

这份气度,不是谁都有的,并且,李世民也不是故作姿态演给手下的人看的,而是真真切切地去做了一位胸怀宽广的君王。

魏征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无数次的犯颜直谏,甚至直接对李世民批评,都被李世民坦然接受。

被人当面批评一次两次尚能接受,但批评得多了,寻常人都难免心生反感,更何况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呢?

但李世民不仅没有心烦,更没有因此治魏征的罪,而是把魏征比喻成自己的“镜子”,勉励他一直这么“直谏”下去。

古语有云,成大事者,能容人所不能忍,正是李世民做到了这一点,才开了盛唐气象。

一个能容人所不能忍的君王,一个拥有非凡气度和胸怀的皇帝,又怎么会去杀那些曾经跟随他打天下,帮助他登上皇位的臣子呢?

所以,不是李世民不杀手握兵权的人,而是完全没这个必要,毕竟整个大唐最牛的是他,胸怀最宽广的也是他,并且,他才不到三十岁,因此,他有十足的信心能驾驭住那些文臣武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此人被判死刑,朱元璋知道他身世后,急忙赦他死罪,并赐5次免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这么严格的朱元璋,却亲自赦免了一个将死之人,还给他5次免死的机会,这个人是何方神圣,为什么朱元璋会待他这么好?事情是这样的,这个人叫范从文,是个文人,范仲淹的后代,他是个大忠臣。但是由于出言不逊顶撞了朱元璋,朱元璋就把他拿下,说是出言不逊,其实就是谏言太过直接,直接就被判了死刑。朱元璋在看刑部的

  • 为了做一天皇帝,他杀了杨广,睡了皇后,还留下一句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个人呢,他的名字叫做宇文化及。相信我们也是很多人都不陌生。通过历史呢,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父亲是一代开国功臣。同时呢,他又是两朝的元老。于是呢,他的待遇是很好的。从这个方面上来看,宇文化及也是一个官二代。但是呢,虽然条件很好,也是一个官二代,但他还是

  • 崇祯第一大将袁崇焕,是什么样的人?挖开他的墓,历史学家这样说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虽然最终他避免不了亡国的境地。有人说,是不是因为崇祯皇帝手下无能才会导致亡国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当时有一位大将军,名叫袁崇焕,他就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好将军。可惜他最后被崇祯杀死了,究竟是为什么呢?袁崇焕其实原本是一名文弱的书生,但是他赤胆忠心

  • 中国最糟糕的女皇帝, 而不是武则天, 在战败后三天里被官兵折磨!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则天肉麻的诗,一代女皇武则天绝版片,武则天妈妈情史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非常低,更不用说普通女性参与政治活动,甚至不上学,更不用说成名了。因此,大多数女性在家做饭、缝纫衣服、织布,甚至更少的武术,否则她们会在家,邻居说她们看起来不像女孩。当唐高宗和李治登上王位时,唐朝刚刚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代的整体经济和文化正在稳步增长

  • 福建九市,与明朝八府一直隶州是何对应,哪里原来是你家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福州府,于洪武元年由福州路改设而来,为福建首府,于成化九年分出福宁直隶州,至明末辖闽县、候官、长乐、福清、连江、罗源、永福、闽清、古田等九县,附郭为闽西、候官。福州府与现福州市基本相对,仅古田、屏南两现属宁德市。兴化府,洪武二年由兴化路改设而来,明朝地境基本未变,明初辖莆田、兴化、仙游3县,后兴化县

  • 宫女行刺勒晕嘉靖幕后可能有隐情 或者确切地说有三个谜团待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笔者采用的是蔡东藩先生所著《清史通俗演义》的说法——蔡东藩先生的历代历史演义,似乎比《三国演义》更靠谱,其中的很多说法都很有史料价值。当然,蔡先生是用演义手法描写的那场“壬寅宫变”,也可以不当真实历史看待,只是作为那场“谋杀案”的一种说法以供读者诸君娱乐,当不得真,更不值得讨论。话说嘉靖皇帝朱厚熜有

  • 东晋最大气的一位皇帝,手下大臣造反抢皇位,皇帝直接说让给你!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东晋皇帝排名一览表,东晋,东晋北伐代表人物

    司马睿虽然是东晋的开国皇帝,但是他从来都没有任何实权,因为他这位皇帝是被当时的王室家族扶持的,咱们简单直白的来说也就是,如果没有王室家族的扶持,司马睿是登不上皇位做不了皇帝的。估计大家都知道西晋的时候,司马炎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之后,西晋就已经是不行了,也就是因为西晋不行的原因,所以王室家

  • 穿越到宋朝去“飙车”如不慎撞死人 你知道宋朝法律是如何判刑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飙车”,我们就会想到那价格不菲的香车、美女、以及那拉风的富二代们。当然,豪车历来都是令人艳羡的一道景色,虽然劳苦大众十分讨厌,但是这其中的心理相比你我都是清楚的,多少有点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但也没办法啦,这都是命嘛。翻看历史,发现宋朝时有一本法律叫《宋刑统》,这基本就相当于宋朝的宪法了。

  • 东晋乱世:司马懿祖孙操纵曹魏皇帝,东晋开国之君也被操纵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司马懿父子篡夺曹魏江山,东晋和司马懿的关系,历史上司马懿篡位事件

    司马睿为避免杀身之祸一直恭俭退让。避免卷入各种麻烦。司马睿的这一形象获得了当时很多名士的高度评价。司马睿也愿意和他们混在一起。司马睿最好的朋友是名士王导。司马睿的封国在琅琊,而王导是琅琊王氏的族长,所以两人交往一向密切。也是通过王导的关系,司马睿的到了王敦的支持。琅琊王氏虽然也是士族门阀,但西晋时期

  • 1933年平度城里的一场交通事故,让一座明代牌坊遭到损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平度历史事件,明代古桥被毁事件,古村落遭破坏照片

    大体而言,老牌坊消失的原因有三:人为拆除、年久失修以及意外状况。相对来说,前两种原因占偏大,“意外事故”则比较少见。所谓意外状况,包括地震(清初郯城大地震时,周边不少州县的牌坊都被震毁)、大风、暴雨以及交通事故。上述状况发生的概率虽然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在胶东历史上,就可以找到因交通事故而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