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历史上,皇帝杀那些帮助他建功立业的功臣,基本上成了一个惯例,比如汉朝有刘邦杀韩信,明朝有朱元璋杀蓝玉。
而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却打破了这个惯例,纵观他的一生,几乎没有拿功臣开刀的案例。
不管是善于谋略的长孙无忌、房玄龄,还是手握兵权的李靖、秦琼,总之他们一个个都活得好好的,并且最终还都得以善终。
之所以李世民不杀他们,并不是他忘了这茬儿,也不是他不敢,相反,李世民真要杀这些人的话,他们一个都跑不掉。
归根结底,李世民不杀他们,还是出于自身有强大的自信,说得更直白一点,在李世民眼里,这些人的段位比他低太多,杀他们完全没必要。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说古代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
通常来讲,皇帝杀功臣无外乎两种情况,要么是功臣势大,并且意图揽权,要么是皇帝本人老迈,精力和能力都不济,要为下一代铺路。
比如,像刘邦杀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邦自知命不久矣,韩信又功高震主,不杀他,难道等着他造反吗?
再比如,朱元璋杀蓝玉也是如此,朱标早逝,朱允炆年幼,日渐苍老的朱元璋,如何能不为大孙子考虑一下将来?
如果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人,在当时不是老迈之年,而是正值生龙活虎的壮年之际,相信他们大概率不会杀掉功臣。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他们有的是时间和手段,来掌控住像韩信和蓝玉这种能臣。
只可惜,上天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所以,为了江山永固,也为了后辈儿孙,他们不得不拿功臣开刀。
而回到问题本身,再来看看李世民,他在登基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呢?
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生于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8年),而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而李世民登基的时间,则是当年的八月。
也就是说,此时的李世民,只有28岁。(此处存疑,有说法李世民是生于公元599年)。
二十七八岁是什么概念,在我们现代,是一个年轻人正逐步迈向成熟的年龄,也是正开始要独当一面的年龄,而在人成熟更早的古代,同样也是如此。
并且,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正处在大脑思维和身体机能的巅峰期,更重要的,是人生还有大把的时间。
这就意味着,李世民与刘邦和朱元璋,有本质上的不同,他没有命不久矣的担忧,也暂时没有后辈儿孙的牵绊,他有太多的时间,来把大唐打造成他想要的样子。
对于那些帮他登上皇位的功臣,李世民有足够的资本,能用时间把他们熬死。
这还真不是开玩笑,从史料上来看,李世民的两个重要谋臣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一个比李世民大4岁,另一个则足足大了19岁。
而手握兵权的武将呢?李靖比李世民大27岁,尉迟恭比李世民大13岁,至于秦琼,史料中没有记载他何时出生,但他在李世民十二三岁时,已经是张须陀手下的头号猛将,想来他的年龄只能比李世民大而不是小。
换而言之,李世民在登上皇位的当时,环顾四周后发现,我去,自己才是最年轻的一个。
单凭这一点,李世民已经完败了历史上其他朝代的不少皇帝,像刘邦,在他的团队里,年龄差不多是最大的之一,朱元璋会比刘邦好点,但却没有李世民这么年轻。
年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限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活得更久更长。
既然能活得更久更长,那么为什么还要杀这些年长的功臣呢?要知道,他们早晚会死在自己前头,现在就是不杀,他们也会老去,何必多此一举呢?
更重要的是,杀了这些追随李世民的功臣,让谁来为大唐干活呢?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李世民没有杀掉这些文臣武将的理由,毕竟自己还年轻,而功臣们却要大上很多,在时间这条跑道上,李世民必赢,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杀他们了。
当然,年龄只是原因之一,仅仅是年轻但却没本事驾驭臣子,最终还是会酿成祸患,而李世民不杀功臣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那非凡的自信和强悍的实力。
要问大唐立国到贞观年间,谁是最大的功臣,可能有好几种不同的答案。
有人说是长孙无忌,也有人说是房玄龄,还有人说是尉迟恭,总之各有各的理由,毕竟他们也确实也有显著的功勋。
但我要说的是,大唐初期的最大功臣不是别人,而是李世民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捋一捋从李渊起事之前,到大唐建立之后,李世民都曾经干过什么,就会知道答案。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包围,一时间危在旦夕,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李世民带兵前去救援,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设下障眼法,迫使突厥退兵,杨广逃出生天。
大业十二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也来到太原,当时有高阳贼酋魏刀儿攻打太原,李渊出战后不慎身陷敌阵,也是李世民亲自在万众敌营中救出李渊,顺手还大破敌军。
再往后,李渊于晋阳起兵,是在李世民的极力劝说下方才同意,并且,为了打开局面,李世民又带兵攻下西河,为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李渊在遭遇隋朝将领宋老生时,屡被其挫败,当时的李渊甚至有重回晋阳再作打算的想法,结果还是李世民极力劝阻,并一鼓作气的击败了宋老生,保证了唐王朝政权没有被扼杀在萌芽之时。
而到了李渊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唐王朝时,李世民已经凭借军功被封为秦王,手握天下兵权。
这一年他多大呢?据史料记载,这一年的李世民,也不过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但他的军功,已经是无人能及。
继续往后看,在唐朝建立初期,所进行的开疆拓土、稳定局势的各类战役中,李世民同样是最闪耀的那颗星。
平薛举父子,破刘武周、宋金刚,以及剿灭王世充、窦建德,这关系到唐朝政权稳固的关键性战役,哪一场没有秦王李世民的参与?
可以说,大唐的一多半江山,都是人家李世民打下来的,要是论军功的话,他李世民才是最大的开国功臣。
这样的人,在看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时,难道真的会担心他们有造反的心吗?
答案是丝毫不担心,为什么呢?一个臣子若是想造反成功,那他得满足几个前提条件,要么手里有兵,能在武力上胜过皇帝,要么手里有权,能从谋略上压制皇帝。
说得简单点,就是至少在某一方面胜皇帝一头,得比皇帝强。
但再来看李世民,论打仗,放眼整个大唐,应该找不出第二个像他这样能打的人了吧,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十几岁就开始真刀真枪的干仗了,多少曾名动天下的主儿,最终还是被他一个个消灭掉。
要论谋略,且不说在打仗时各种用兵手段,单看他在对付李建成时的各项安排,就已经让寻常人难以望其项背。
再论手腕,政务上他门儿清,大唐的第一任尚书令就是李世民,早期不少事务也都是他在处理,各方面经验已经老道到炉火纯青。
还有论手段,可别忘了,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是怎么死的。
同样还是前文那个问题,这样的人,别说他有超强的自信心,就是说他自信心爆棚上天,他也有这个资本。
而反过来,这样的李世民,会担心手底下那些武将和文臣功高盖主吗?
肯定不会,毕竟整个大唐最厉害的人就是他,其他人即便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但和李世民相比,段位还是差了些。
正如我们大人不会和小孩子一般见识,李世民看手下的人也是如此,所以,他也就不会杀他们,因为他不屑于这么做。
最后,再来说说李世民的胸怀,这一点尤为重要。
唐朝有个出了名的诤臣魏征,是李世民最器重的大臣之一,但在最早的时候,魏征并不是李世民的手下,而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李建成对他很信任,还让他出任太子洗马一职。
而魏征呢,当时对李建成也是忠心耿耿,没少帮他在巩固太子之位上出谋划策。
尤其是在李世民逐渐势大的时候,魏征看出来李世民早晚会对李建成构成威胁,因为,多次向李建成提议,把李世民调走,或者是进行压制,总之就是想方设法削弱他的势力。
换句话说,当时的魏征,是名副其实的“太子一党”,也就是站在李世民对立面的人。
而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听说了魏征的事,就派人把捆成粽子的魏征押到跟前,开门见山地问魏征,为什么当初要怂恿李建成打压他呢?
魏征也是耿直,昂着脖子回答说,当初李建成要是都听他的,那今天就没李世民什么事了。
这要是换做其他皇帝,估计魏征大概率都会被一刀咔嚓了,毕竟他本就是李建成的人,再加上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绝对有理由咔嚓了他。
但李世民是怎么做的呢?他看魏征也是直爽,当场下令放了他,还让他出任詹事府主簿。
这份气度,不是谁都有的,并且,李世民也不是故作姿态演给手下的人看的,而是真真切切地去做了一位胸怀宽广的君王。
魏征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无数次的犯颜直谏,甚至直接对李世民批评,都被李世民坦然接受。
被人当面批评一次两次尚能接受,但批评得多了,寻常人都难免心生反感,更何况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呢?
但李世民不仅没有心烦,更没有因此治魏征的罪,而是把魏征比喻成自己的“镜子”,勉励他一直这么“直谏”下去。
古语有云,成大事者,能容人所不能忍,正是李世民做到了这一点,才开启了盛唐气象。
一个能容人所不能忍的君王,一个拥有非凡气度和胸怀的皇帝,又怎么会去杀那些曾经跟随他打天下,帮助他登上皇位的臣子呢?
所以,不是李世民不杀手握兵权的人,而是完全没这个必要,毕竟整个大唐最牛的是他,胸怀最宽广的也是他,并且,他才不到三十岁,因此,他有十足的信心能驾驭住那些文臣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