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林探秘:捋一捋李世民的职位,有点明白玄武门前为何流血了

史林探秘:捋一捋李世民的职位,有点明白玄武门前为何流血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64 更新时间:2024/1/25 6:01:54

这些都是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所拥有的头衔,这些头衔里有爵位,有荣衔(只是加官无实权的职位),有虚职(职务由他人代行),有实职......它们结合在一起告诉了我们一个史实,李世民与李建成为何会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头衔具体都是什么吧。

爵位、荣衔、虚职

爵位:秦王。

由于受到先秦历史的影响,所以即便是一字亲王中,秦、楚、赵、魏、韩、燕、齐、周、晋也是特别的存在,尤其是秦齐楚晋四王。不过作为太子李建成之下的嫡子中的老二,李世民获得秦亲王的爵位也是顺理成章,李建成没理由不满。

荣衔:上柱国、尚书令、太尉、司徒、雍州牧。

最初上柱国是指的京城的戍卫主官,后来在战国的赵、楚两国演变为了全国最高的武官官衔,类似于后世的太尉。而到了唐朝时上柱国已经不再是官职,而是多领一份工资的加官,因为一般是授予有功之臣所以也是荣衔。

尚书令是汉朝内朝的最高长官,品级实际上并不高。隋朝创立六部制后,尚书令被定为六部长官之首这才地位飞升。然而巅峰既结束,从隋朝设立尚书令开始,该职位就已经是荣衔,整个隋朝仅有功勋卓著的楚国公杨素任过一年。

虽然传说因为李世民任过此职,所以唐朝不再授予任何人。但实际上唐朝时尚书令还授予过李适、郭子仪、李茂贞等,李适后来当了皇帝也就是唐德宗,郭子仪两次辞谢最终也没接受,李茂贞用武力逼唐昭宗给自己封的尚书令被朱温用武力打掉了。

太尉和司徒都是古代职位,太尉主管全国军事,司徒主管全国教育和官员考核,在唐朝时都已经是荣誉官衔没有实权,只作为给大臣的封赏加官使用。

州牧在唐朝是皇子们的特有称谓,只有出任一州最高长官的皇子才会被称为州牧。而唐朝的州牧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只有头衔没有实权。

州牧干涉地方事务在有唐一代都是大忌,即便是李世民的雍州牧,也仅仅只是一个荣衔而已。

虚职:中书令、凉州总管。

中书令管圣旨、文书的颁发类似于宰相,李世民虽然担任这一职务时,这一职务还并不是个虚职。但是李渊显然不可能给了军权还给行政权,所以跟李世民的中书令一样成了一个荣衔。

总管在唐朝类似于现代的一个省军区司令,而凉州总管最早是李建成的职位,等他荣升太子后,就被转给了李世民。这个职位在李世民的头衔中比较特殊,它在李世民讨伐西北的薛举父子时是实职,但是其后并没有被取消,成了一直挂在李世民头上的虚职。

这些荣衔虚职没有实权,所以李世民加再多李建成也无所谓,但是这些职位对李世民还是很重要的。这些荣衔虚职都对应的有一份官俸,这些官俸对要养秦王府那一大帮子人的李世民来说,还是很需要的。

不过,在这众多的虚职荣衔中,其实有一个头衔是李世民并不想要他爹硬塞给他的,有哪位读者猜得到是哪个头衔吗?

实职

下面要介绍的李世民这些实职可就厉害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反目的诱因,正是这些实职。

实职: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左右武侯大将军领十二卫大将军、右翊卫大将军。

李渊创造的天策上将,并非听起来最威猛的官名。侯景叛乱攻入建康城后,给自己讨了一个宇宙大将军的名号。侯景要这个官位是为了标榜自己的功绩,而李渊给予李世民天策上将这个官职,真是为了表彰李世民不世之功。

天策上将可不是一个只是听上去很牛的虚职,它是一个实职!它实质上就是李渊给予了李世民,早已经成荣衔的太尉的权力,李世民成了皇帝承认的掌管天下武将之人!也因此李世民可以真正的开府招募文武官员组建自己的班底,也就是弄一个小朝廷!

李建成不能容下李世民,正是从李世民接受天策上将这一职务开始的。因为能在皇帝手下组建自己班底的只有两种人,把皇帝架空的权臣以及太子。

历朝历代太子都会提前组建自己以后执政的班底,这也是为了能保证最高权力顺利交接国家稳定而一直延续的制度。历朝历代都设有专门的机构辅助太子建立班底,像是明朝负责教授太子读书的詹事府,其实就是给太子遴选未来辅助执政的班底的机构。

这也是为何明朝万历皇帝喜爱福王,所以就故意不给太子朱常洛开经筵的原因。不给太子找老师,太子就无法在朝堂上建起自己的班底,想废掉太子自然也就简单多了。

所以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等于李渊向天下人宣布,李世民有成为皇位继承人的资格!

李世民南征北战之时,将天下英豪大量纳入了秦王府中。这些英才当然不愿意自己的主子居于人下,只是李渊没有明确表态时,他们也不敢公开鼓动李世民去争夺太子之位(敢这么做的刘文静,直接掉了脑袋)。但是李渊授予了李世民天策上将,这就等于是向天下人默认了李世民有资格继承皇位,这些天下英才们自然也就开始为李世民规划未来谋夺皇位了。

可是李渊会不知道,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吗?

从后来的李世民和李建成之争来看,即便史书有被李世民篡改过的疑云,还是能看出李渊在两兄弟争位中,是比较偏向李建成的。

根据这一历史细节推断,很可能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只是要做一个姿态,他本来以为李世民会辞谢不受,这样他既能表现自己有功必赏获得一个好名声,也能解决了李世民大功未赏的尴尬情况。

李世民是何等聪慧之人,他对天策上将的意义心知肚明,他当然明白自己一旦接受天策上将这一职位,就是向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发起了正面挑战!

可李世民却欣然接受了这一职位,这说明李世民对太子之位已经觊觎很久了,李世民与李建成之争,无疑是李世民主动挑起的。其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相争,李渊站李建成多些,恐怕也是源自于李世民接受天策上将的封官,令李渊对李世民多少有了猜忌和愤慨之心。

天策上将固然是不得了的官职,但李世民的其它实职也都令李建成寝食难安啊。

大行台是北魏初置的一个官职,它就是后世的节度使前身,不过大行台可比节度使牛多了。节度使类比今天的省军区的话,大行台就是七大军区,更可怕的是大行台比节度使权力更大,大行台是真正的一方诸侯!

唐朝初年只有六大行台,但是这六大行台面积人口经济差距是很大的,尤其是李世民掌握的治所洛阳的陕东道大行台面积超大。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这三个唐朝初创时的强大对手的地盘合在一起,都没有陕东道大行台控制的面积大管辖的人口多!陕东道大行台最合适地比拟对象,就是南北朝梁周齐三国并立时最强大的北齐!

而更让李建成芒刺在背的是,李渊还给了李世民益州道大行台的职位。这造成李世民的势力形成了从南面和东面包围关中的态势,关中东出的通道,只剩陕南武关这么一个小口子不在李世民的控制下!

可是取荆必取蜀啊,一旦大军从蜀地顺江而下,很快就能封闭荆北沟通关中的武关道,这样关中就被彻底封死了!

毫无疑问,李渊给李世民的这两个职务,比天策上将更加实在,它是实实在在地裂土封疆。官当到这个地步,除了王戴白帽也真是升无可升了。而拥有这个两个职务的李世民,不但是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也已经威胁到了他老爹李渊的龙椅。

真让李世民到了洛阳,那可就再没人治得了他了。所以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长安闹得再天翻地覆,李渊都不敢把这哥俩分开让李世民去洛阳赴任。

而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猜到李世民那一大堆头衔里,他最不想要的头衔是啥了。

雍州牧,李渊一直让李世民挂着这个荣衔,就是为了有借口将他留在长安。后来唐朝一直延续了这个传统,挂哪一州的州牧,皇子就得去哪一州就藩。

可是李渊又不想让李世民觉得自己是在软禁他,所以他又授予了李世民左右武侯大将军领十二卫大将军、右翊卫大将军的职位。李建成看到老爹给弟弟这两个职位,心里无数的羊驼在飞奔啊。

什么是左右武侯大将军领十二卫大将军?

首都军区司令兼京畿卫戍司令,大概能描述这么一个职位的性质。但是唐朝的长安辖区可比今天的北京辖区大不少啊,而且这里是唐朝府兵最为集中的地区,唐朝政府军最大的兵源地所在地,也因此秦王府兵甲天下。

那么右翊卫大将军又是啥?

宫城禁卫总管,总领禁军。但这还不能完全形容这个职位,这个职位戍卫时在皇帝身侧,因此可以闻朝臣向皇帝奏的各种机要事!所以它类似于禁军总管与机要秘书的综合体!

这个职位,其实才是李世民能顺利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关键所在。

由于有这个职位,李世民可以名正言顺地在皇帝身侧的安保人员中安插眼线,由此掌握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出宫闱的时间和路线。才能得以在他们必经的玄武门提前埋伏,而玄武门的禁军也因为这个职务早就被他掌握了!

李渊的责任

李渊虽然向着李建成多一些,但是也真是没亏待他的二儿子,一切造反的有利条件都给二儿子一手备好了。

虽然李渊极力维持自己长子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可这个老父亲又舍不得埋没了自己次子李世民的才华。就在他的犹犹豫豫之间,李建成和李世民两方势力的矛盾不断积累,李建成已经不可能再容得下李世民,而李世民的野心也使得他不会再屈居人下,两大势力走到了你死我活只能存一的地步。

最终手握禁军大权的李世民,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玄武门先发制人,帮他的老父亲解决了难题。李渊再也不用做出选择了,只是得悲催的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李世民自己由此也落下了千年岁月没法洗清的恶名。

所以玄武门之变是李渊一手促成的。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对码字的文章感兴趣的话,请继续欣赏码字的前作

史林探秘:祸兮福所倚,两场败仗兴华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假如你是吴三桂,你会投降多尔衮还是李自成,还是死守山海关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吴三桂与李自成山海关决战,李自成与清军山海关大战,假如吴三桂投降闯王李自成

    是投降李自成还是多尔衮,或者据守山海关呢?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玩的理论当时吴三桂、清军和李自成三股势力是一个互相克制的关系,就像石头剪刀布一样。吴三桂据守山海关,铜城铁壁,但是清军的铁骑不擅长攻城,而李自成的起义军人多势众,攻城掠地最擅长不过。李自成的民兵多以步兵为主,在面对清军的铁骑的时候却非常无力,

  • 东晋,琅琊王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为何一直不敢篡位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琅琊王氏50世后家谱字辈大全,琅琊王氏最终结局,东晋琅琊王氏

    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下,皇权的不断加强,中央权力的日益扩大则是贯穿整个封建时期的历史潮流。然而汉朝后期皇家的逐步衰落,门阀士族们却渐渐兴起,演变成一种不容忽略的政治势力。但皇位只有一个,世家门阀壮大了,势必要走向谋朝篡位的地步,这几乎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然在东晋时期,却出现了一个另类,

  • 大元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分析!娶媳妇他先享用,第一个孩子要摔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疆域图大元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内讧与夺权蒙古人性格强悍,他们历来遵循强者为尊,你比我强,我就听你的,你比我弱,我干嘛听你的,谁的话都不管用,即使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道德的束缚在蒙古人眼里算个球!于是,成吉思汗刚死,蒙古人的内讧,就开始了。成吉思汗临死前说,他的汗位由窝阔台继承。这让他的另一个儿

  • 唐朝剑舞:皇室、民间、军营都有涉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时期的剑舞文化,唐朝军营文化,唐代三绝中以剑舞著称的是谁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唐朝算得上是最繁盛的一个朝代,不管是文化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多元化的发展丰富了唐朝社会生活,同时也对后世朝代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艺术上,唐玄宗时期,朝廷设立梨园,和教坊司共同进行艺术培养,让大唐音乐舞蹈以及戏曲得到了快速发展。朝廷对于艺术的提倡,让艺术各种形式都

  • 出身赤贫的朱元璋如何以雷霆手段惩治官员腐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惩治腐败的手段,朱元璋查腐败电视剧,朱元璋是怎么解决贪腐问题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反腐败力度加大,一大批“问题”干部落马,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明太祖朱元璋也领导过一次规模浩大的反腐败运动,力度之大、手段之残忍为历代之最。从空印案到郭桓案,明初官场现形记,数万官员惨死刀下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介布衣,领导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帝国

  • 解缙:朱元璋时期的大才子,偏偏是个官迷,搞得自己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坚信一个道理:人一定要真正地认清自己,要懂得如何正确地发展自己!作为明朝时期的大才子,解缙主持编撰的《永乐大典》内容林林总总,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涉及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事实上,单凭这一点来说,解缙已经可以封神了,但他

  • 老子创业、儿子败家、孙子背锅,南唐被灭到底是谁的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匡胤灭南唐,宋朝南唐小周后复原图,南唐怎么灭亡的

    但凡是一个政权的末代君主,都免不了被骂“懦弱无能”,李煜也不例外。只不过,将南唐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的,不是李煜,而是他爹李璟。唐朝灭亡后,中国迎来了一次大分裂,后人将那段历史称为“五代十国”。从公元907到979这短短的70多年间,先后有5个政权在中原地区定都,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

  • 李白和王维:都是名人却老死不相往来,原来2人曾是“情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白和王维为啥老死不相往来,李白和王维关系,李白与王维关系如何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文学家。他们用自己优美的诗句将自己的生平以及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情,社会状况完美地呈现了出来。唐诗宋词的流传使得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几句别有风韵的诗句。唐诗三百首更是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的事物。李白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则被称为诗圣,二人被合称为“李杜”。在他们之后的李商

  • 可怜生在帝王家:昏君隋炀帝竟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炀帝最著名诗句,炀帝杨广,炀帝三次远征辽东

    我们普通人都有爱好,种种花、养养鱼啥的,丰富一下业余生活,然而皇帝一旦有了爱好,可就不是什么好事儿了。古今中外有过不少被帝业耽误了的音乐家(李隆基)、书法家、画家(赵佶)、木匠(朱由校)、锁匠(路易十六)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被帝业耽误了的诗人。 一提到皇帝诗人,大家首先就会想到南唐后主李煜,不过

  • 偏安一隅的南宋,面对强大的金和蒙古,为什么还能坚持那么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历史资料,南宋有可能打赢蒙古吗,蒙古和南宋决战

    虽然南宋只占有北宋的半壁江山,并且周边强敌林立,却能延续150多年,成为蒙古崛起后,中华大地上坚持到最后的政权,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一、内部团结,君臣齐心抗击外敌纵观中国历史,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大一统王朝的灭亡大都是内乱造成的,可以拿明朝举例,大明王朝就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也就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