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他的推荐,诸葛亮、庞统、徐庶三个人才就会被埋没,史称他“一生清雅,善知人”。
司马徽向求贤若渴的刘备推荐人才、刘备得到这些人才的精彩过程,在《三国演义》里都有精彩的呈现。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与《三国志》的记载差不多,可见罗贯中对司马徽是很尊敬的,没拿他戏说。
实际上,真正具有经邦济世之才的,正是他自己。
但他太过清高,认为世上没有一个人值得他辅佐,所以宁愿把自己的才华带进棺材,也不愿为人所用。于是他“缄默固守,甘愿陷居阳翟故里,躬耕度日”。
司马徽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来不是别人的坏话,只说好话,无论好事坏事,全都说好。
有人问他近来身体如何,他说好,问他吃了吗,他说好,问他去哪里,他说好……“好好先生”这个典故,就来自于他。
有一天,有人在路上碰到了这位好好先生。对方由于刚死了儿子,心里难过,想找个人摆摆龙门阵,便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了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谁知他听了也连声说好。
这事儿传到老婆耳朵里,虽然老婆了解这个怪老头,但人家死了儿子也说好,这就有点不像话了,责备他说:
“人家愿意把如此令人伤心的事情告诉你,是因为你品德好,可是你为什么叫好呢?那不是往人家伤口上撒盐吗?”
司马徽点点头,说:“你的话也好。”气得老婆干瞪眼。
老头子虽然古怪,但与他做乡邻倒是不错,至少丢了东西啥的可以到他家去“弥补”,看上他家什么就说这东西好像是我家丢的,然后尽管拿走,他保证不会阻拦。
比如有一次,有个乡邻丢了一头猪,找猪的时候找到司马徽家,正好司马徽家养了一头猪,被那人看见了,那人就说这头猪正是我家丢的那头,司马徽说是你的就抱走吧,那人便抱走了。
可是后来,他家丢的猪又找着了,那人急忙把司马徽的猪还了回来,并连连打自己的耳光。
自始至终,司马徽都没有责怪那人,反而感谢他把猪送了回来。
这样的先生好是好,可是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