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冷知识-韩国申不害的改革

春秋战国冷知识-韩国申不害的改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840 更新时间:2024/1/19 12:56:14

战国初期,韩国曾经进行过政治改革,但是由于改革不够彻底,“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韩非子•定法》),造成了政治上的一些混乱。大约在公元前354年,韩昭侯申不害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实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var1]

关于申不害生平事迹记载不多,司马迁把他放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只有六十九个字的叙述。串不害原是京(今河南荥阳南)人,出身比较微贱,韩昭侯时为韩相,十五年而卒。他是个讲究“术”的法家,其理论“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可能是从黄老学派发展起来的。司马迁说,申不害“著书二篇,号曰《申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而《汉书•艺文志》著录《申子》六篇,已亡佚。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有别人引用的零章断句,比较完整的有魏征《群书治要》卷三十六所引的《大体篇》。

[var1]

申不害言“术”也讲“法”,如云:“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主张“明法正义”,“任法而不任智”(《太平御览》卷638引《申子》)。《韩非子•定法》中又说:“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生“法”者固然是韩昭侯,但相昭侯生“法”者,却不能不说是申不害。只是“申不害不檀其法”,使得“故新(指法)相反,前后(指令)相悖(《韩非子•定法》)而已。申不害所说的“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法治的意思;所谓“术”,则是一种用以贯彻执行“法”的手段和方式。他在韩国曾努力把“法”的思想付诸实施,作为他治理韩国的准则,把“术”用到韩国推行政治改革,贯彻法治的实践中去。

[var1]

申不害认为:君主治国,务要集权,主张“明君使其巨并进辐凑”,不允许“一臣专君,群臣皆蔽”,要防止大臣“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以致“弑君而取国”。因此,他主张要做到“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申子•大体》)。申不言在主张君主“设其本”、“治其要”、“操其柄”时,特别强调“术”。他所说的“术”,就是韩非所说的“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也”(《韩非子•定法》),主要是指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申不害主张“为人臣(君)者,操契以责其名”《申子•大体》),即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

[var1]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循名而责实”呢,在他看来,就是要靠“术”这个手段,也就是韩非所说的“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韩非子•难三》)。申不害主张要“去听”、“去视”、“去智”(《吕氏春秋•任数》),就是装着不听、不着、不知,实际上却可以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这就可以作到“独视”、“独听”、和“独断”。所以申不害说:“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var1]

为了更好地驾驭臣下,考核臣下,申不害还主张国君要“无为,而治就是要“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申子•大体》)。他要国君平时不要让臣下看出自己的弱点,使臣下猜不透国君的企图,臣下也就不可能投国君之所好而弄虚做假,从而臣下就只好去尽力做好份内事,不能越职乱来。申不害所说的“治不逾官,虽知弗言”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臣下篡夺国君的大权。申不害讲究的统治之“术”,虽然使国君可以用来驾驭臣下,但是大臣也可以用来争权夺利,所以“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均见《韩非子•定法》)。

[var1]

司马迁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是申不害的变法效果,远不如魏、齐、秦等国,无怪乎韩国在三晋中,以至于战国七雄中,始终处于弱下的地位。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冷知识-秦国的商鞅变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资料,怎样看待商鞅的变法,商鞅变法前秦国的形势

    [var1]秦是一个文化比较落后的西方部落,曾“破西戎,有其地”,周幽王时,为犬戎所败。平王东迁,秦国“救周有功,赐受丰之地,列为诸侯”。其民“好稼穑、务本业”,“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其地“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均见《汉书;地理志下》)。可见,秦是一个受封历史较短,没有多大

  • 春秋战国冷知识-新士人的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春秋战国冷知识,中国战国时期的士人,士人阶层的兴起

    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公社及其井田制的内部量变和“国”“野”区别的消失,当时的“野人”也开始建学受教育,因而当时的“乡校”不仅在“国”中继续存在,在“野”里也逐渐普及起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所说的“郑人游于乡校”的“乡”,是当时行政系统的一个单位,“乡校”就是这个乡所设的学校,也就是乡民都可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日本战国和中国战国,春秋战国政治发展

    “战国”一词,在当时就已有了,但还没有作为特定的专用名词。例如,《成国策•秦策四》载顿弱说:“山东战国有六”。《楚策二》载昭常对楚襄王说:“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赵策三》载赵奢说:“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燕策一》载苏代又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到了汉代初年,“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法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秋战国三大历史阶段,战国时期的法律事件,春秋战国政策的变化

    为了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和剥削,战国时代还曾制定了一些政治方面的制度:封建法律的制定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变法时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化的封建法典。这部法典的重点,主要在于镇压“盗贼”。其后,商鞅在秦国变法也是依据这部《法经》制定法律,只是把“法”改称为“律”,同样把镇压“盗贼

  • 战国冷知识-古代公社的解体与封建生产关系的成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原始公社的解体原因,战国史上封建兼并战争出现的标志,封建制度解体的原因

    由于铁器的普遍应用,战国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特别是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长期残存于我国古代社会里的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逐渐走向了解体道路,土地私有制开始发生,社会经济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生长起来。古代公社的解体与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我国古代社会里,由于残存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

  • 麒麟在古代为灵异瑞兽,鲁哀公无知意外射杀,孔子哀伤绝笔于获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孔子所说的麒麟是独角兽吗,上古十大神兽之麒麟,孔子和鲁哀公的故事

    [var1][var1]根据《礼记》中所记载,“麟、凤、龟、龙”被称为“四灵”,可见麒麟地位起码与龙同等,并不低于龙。麟为“四灵”之首,因为它“含仁而戴义,吉中钟吕,步中规矩,不折生草,不食不义,不饮垮池,不入坑阶,不行罗网”而被称为“仁兽”。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麒麟送子”的传说更为著名,此传说的广

  • 魏国跨越赵国去灭中山国,赵国为什么不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国和魏国的现状,赵国豹死了赵国虎也死了,魏国vs赵国

    [var1]中山国其实也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并且他们的地理位置还很好,属于风水宝地。于是并不和他们挨着的魏国,对于中山国开始有所觊觎。 乐羊本来是中山国人,他去魏国求学,为了证明自己,他向魏国提出要攻打中山国。魏国要攻打中山国,就要横跨赵国,那么就需要得到赵国的同意。甚至在后期作战中

  • 魏国名将晋鄙和楚国大将宋义有何相似结局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国晋鄙能算名将吗,楚国宋义最后结局,宋义王

    项梁此举只是想借助楚国王室在楚地的影响力,将楚怀王当做一块招牌来收服人心。但是,这仅仅只是范增和项梁的单边想法,自打端坐“楚王”王位之后,熊心便不甘心成为项家的傀儡,而是想要当一个正儿八经的楚王。公元前208年10月,项梁在定陶之战中战败身亡,颇有主见的楚怀王并没有任命项梁的侄儿项羽为大将军,而是迅

  • 魏国实力远胜吴国,为何在江淮一带却长期处于守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国蜀国吴国实力对比,吴国vs魏国,吴国使臣赵咨游说魏国

    这和当时三国时期的地理非常有关系。我们知道曹操当时在魏国坐拥百万大军,而百万大军是在当时中原的北方。北方主要是平原地区,粮草比较充足,而且比较干燥,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优渥。[var1]吴国却长期处于江淮一代,因为此处地理地形比较的险峻,易守难攻。所以即使曹操的魏国军队兵强马壮,但是在经过长时间舟车劳

  • 文白《吕氏春秋》卷十二·季冬纪第十二·诚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吕氏春秋诚廉原文及翻译,文白悲剧的结局,文白的来历

    第四篇(四曰)——[var1]▲特立独行 独孤求败早在西周将要兴起的时候(昔周之将兴也),有豪士二人(有士二人),身在孤竹国(处于孤竹),名叫伯夷、叔齐(曰伯夷叔齐)。二人商议说(二人相谓曰):“既然我们听说西方有个边区领袖(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乎要推行王道(似将有道者),那我们怎么还窝在这里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