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的开始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的开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532 更新时间:2024/2/9 10:21:44

“战国”一词,在当时就已有了,但还没有作为特定的专用名词。例如,《成国策•秦策四》载顿弱说:“山东战国有六”。《楚策二》载昭常对楚襄王说:“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赵策三》载赵奢说:“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燕策一》载苏代又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到了汉代初年,“战国”这个词义还没有变化。《史记•平准书》:“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便是其证。历史上把秦统一前的“七雄”称为“战国时代”,应该是从西汉末年刘向编定《战国策》一书后开始的。

[var1]

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大变革的时期。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系的崩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到战国中期山东半岛的邹国仍有前社会的残霞余辉。公元前七六世纪之交,旧社会开始加速溃散解体,新的社会也在这时发出曙光,到了秦的统一,中国才大体上告一段落。

这个转变就各诸侯国来说,虽然变革的时间有先有后,变革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但其变革,都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看直接关系。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的发展

[var1]

战国时代,由于冶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铁矿的开发,铁制工具已经在当时的各种生产领域中普遍使用。据《管子》所记,当时必须有铁制工具,“然后成为农”,“然后成为车”,“然后成为女”(《轻重乙篇》),“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海王》)。战国中期,孟子曾以社会分工为必然而反对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许行,并问其弟予陈相说:“许予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膝文公上》)可知当时中原地区“铁耕”已经非常普遍,许行不用“铁耕”已成了出乎常情的事。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工具来看,铁制农具有耒、耜、犁、铫、耨、锄等;铁制手工业工具有刀、斧、凿、锯、锥、锤等;铁制兵器有仗、矛、剑、甲胄等;在人们的装饰品中,如带钩也有用铁制造的。

[var1]

铁器的普遍使用,有助于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铁制农具的推广有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便于深耕、发土、平田、除草和收割,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耕作技术的进步

[var1]

战国时代,耕牛的使用虽然还不很普遍,但也已开始推广。在牛拉铁犁的发明与使用以前,翻地要靠人力,即所谓“耦耕”。使用牛耕比耦耕提高效率很多,不过当时所用的犁铧比后世的要笨钝窄小得多。从山西浑源出土的牛尊来看,春秋后期晋国的牛都已穿有鼻环,说明牛已被牵引从事生产劳动。战国时称牛鼻环为“三棬”,《吕氏春秋•重已》《尚书•梓材》云:“皇天既付中国民,越(与)厥疆土。”

《尚书.典》云:“蛮夷滑夏”,又云:“使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姿所以之,顺也。”春秋晚期晋国的范氏、中行氏失败后,逃到齐国,其子孙变为农民“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福》),即把养在宗庙祭祀用的牺牲放到田亩里耕作,说明当时的牛耕情状。战国时代,牛耕的进一步普遍和技术的进步,从河南辉县固围村和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犁铧皆为V形,前端尖锐,后端宽阔,锐端有直棱,能加强刺土力,便可证明。

耕作技术的进步,主要出现了“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

[var1]

易是快速的意思,“易耨”或称为“疾耨”。《管子•度地》说:“大暑至,万物荣华,利以疾耨”。“疾耨”也或称为“熟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耨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表明深耕已经普遍推行。《吕氏春秋•任地》说:“上田弃亩,下用弃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这里所说的“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就是说深耕一定要达到表土下层水墒部分,才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他们已认识到通过深耕可以收到消灭杂草和虫害的效果。《吕氏春秋•辩土》又说:“故亩欲广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阴,然后咸生。”这里所说的“下得阴”是指农作物从地下吸收水分和肥分;所谓“上得阳”,是指农作物从天上得到阳光。深耕不仅能提高田亩产量,而且还可减轻虫旱之害,所以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法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春秋战国三大历史阶段,战国时期的法律事件,春秋战国政策的变化

    为了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和剥削,战国时代还曾制定了一些政治方面的制度:封建法律的制定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变法时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化的封建法典。这部法典的重点,主要在于镇压“盗贼”。其后,商鞅在秦国变法也是依据这部《法经》制定法律,只是把“法”改称为“律”,同样把镇压“盗贼

  • 战国冷知识-古代公社的解体与封建生产关系的成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原始公社的解体原因,战国史上封建兼并战争出现的标志,封建制度解体的原因

    由于铁器的普遍应用,战国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特别是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长期残存于我国古代社会里的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逐渐走向了解体道路,土地私有制开始发生,社会经济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生长起来。古代公社的解体与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我国古代社会里,由于残存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

  • 麒麟在古代为灵异瑞兽,鲁哀公无知意外射杀,孔子哀伤绝笔于获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孔子所说的麒麟是独角兽吗,上古十大神兽之麒麟,孔子和鲁哀公的故事

    [var1][var1]根据《礼记》中所记载,“麟、凤、龟、龙”被称为“四灵”,可见麒麟地位起码与龙同等,并不低于龙。麟为“四灵”之首,因为它“含仁而戴义,吉中钟吕,步中规矩,不折生草,不食不义,不饮垮池,不入坑阶,不行罗网”而被称为“仁兽”。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麒麟送子”的传说更为著名,此传说的广

  • 魏国跨越赵国去灭中山国,赵国为什么不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赵国和魏国的现状,赵国豹死了赵国虎也死了,魏国vs赵国

    [var1]中山国其实也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并且他们的地理位置还很好,属于风水宝地。于是并不和他们挨着的魏国,对于中山国开始有所觊觎。 乐羊本来是中山国人,他去魏国求学,为了证明自己,他向魏国提出要攻打中山国。魏国要攻打中山国,就要横跨赵国,那么就需要得到赵国的同意。甚至在后期作战中

  • 魏国名将晋鄙和楚国大将宋义有何相似结局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国晋鄙能算名将吗,楚国宋义最后结局,宋义王

    项梁此举只是想借助楚国王室在楚地的影响力,将楚怀王当做一块招牌来收服人心。但是,这仅仅只是范增和项梁的单边想法,自打端坐“楚王”王位之后,熊心便不甘心成为项家的傀儡,而是想要当一个正儿八经的楚王。公元前208年10月,项梁在定陶之战中战败身亡,颇有主见的楚怀王并没有任命项梁的侄儿项羽为大将军,而是迅

  • 魏国实力远胜吴国,为何在江淮一带却长期处于守势?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国蜀国吴国实力对比,吴国vs魏国,吴国使臣赵咨游说魏国

    这和当时三国时期的地理非常有关系。我们知道曹操当时在魏国坐拥百万大军,而百万大军是在当时中原的北方。北方主要是平原地区,粮草比较充足,而且比较干燥,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优渥。[var1]吴国却长期处于江淮一代,因为此处地理地形比较的险峻,易守难攻。所以即使曹操的魏国军队兵强马壮,但是在经过长时间舟车劳

  • 文白《吕氏春秋》卷十二·季冬纪第十二·诚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吕氏春秋诚廉原文及翻译,文白悲剧的结局,文白的来历

    第四篇(四曰)——[var1]▲特立独行 独孤求败早在西周将要兴起的时候(昔周之将兴也),有豪士二人(有士二人),身在孤竹国(处于孤竹),名叫伯夷、叔齐(曰伯夷叔齐)。二人商议说(二人相谓曰):“既然我们听说西方有个边区领袖(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乎要推行王道(似将有道者),那我们怎么还窝在这里不动

  • 孙膑Vs庞涓,结局却令人意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战国时期,韩、赵、魏分晋以后,魏国势力在三国中最大!魏惠王为了满足野心!学秦国花了很多钱招贤纳士,后来来了一个叫庞涓的人,他很有才能,做了魏王的军师,后因为禽滑厘魏惠王请孙膑下山做了客卿,孙膑非常高兴,他却不知噩梦即将到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庞涓心存不良,他怕孙

  • 屈原从楚国灭亡看出了人性末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屈原不死楚国灭吗,屈原是楚国人,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个很奇特的存在,其实类似屈原的存在绝不是他一个。他所在的时代,在他眼里,堪称“千古未有之大变局”,楚国眼看就要灭了,而且是眼睁睁看着它灭掉而无能为力。毫无疑问,屈原很珍视他的时代,也许他认为时代本应该蒸蒸日上,如果没有秦国的逼迫和楚国的内忧,这简直就是最好的时代。他很难接受这种过程的中断,或者

  • 春秋五霸的评定依据是什么?其实,前后五霸的评定标准,存在矛盾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几霸,春秋5霸纪录片,五分钟看懂春秋五霸是哪些人

    [var1]所谓前五霸,指的是:齐国的齐桓公、宋国的宋襄公、晋国的晋文公、秦国的秦穆公和楚国的楚庄王。而后五霸的版本,不存在宋襄公和秦穆公,而是有了吴国的阖闾和越国的勾践。其实个人觉得,前后五霸的评定标准,主体上是存在矛盾的。当然,这是个人看法,欢迎诸位读者看官拍砖。1、五霸标准:主持诸侯会盟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