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var1]
齐国自太公建国到春秋时代,根据史书中所记载的传承来看,很多时候都出现非嫡长子继承公位的事情出现,这跟太公当年推行尚贤之策有关,也跟齐国所在的东夷区域有关。东夷部族们虽说跟殷商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可是双方之战争自殷商建国到亡国其间很少有断过,也就是说在西周之前的东夷部族,依然有着独立的文化体系,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的体系可能并没有在东夷地区得到推广,况且殷商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本来就还不够成熟。
从齐国的前12代国君来看,在史书中明确为嫡长子的并不太多,特别是在齐哀公而后,整个齐国的继承体制就可说是陷入混乱格局,即便是父死子继的传统也被打破,齐哀公的弟弟齐胡公、齐献公相继为君,这显然已经不是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制所能约束的。齐哀公被周天子烹杀也许已经在齐国人的心底植下仇恨的种子,对于天子的礼乐制度抱持着某种抵触的情绪。齐庄公时代即大约就是在西周末春秋初,而周王室的衰微和孔子们所说的礼崩乐坏,也许就是开始于这个时候。
齐国历史上的国君,从谱系上看来,兄弟相争的事情绝不少于任何诸侯国,就是除了有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在齐国还大量的存在兄终弟及的模式,这种模式事实上在当年的殷商时代是大量存在的,而齐国所在区域本身就是当年殷商势力覆盖的范围,就是太公望本身也可能就是殷商的贵族,因此可说齐国从始至终就没有真正彻底贯彻过周天子的礼乐制度,反而更可能是结合当地特色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管理体系,也包括嫡长子继承制。
翻阅齐国的历史,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大凡齐国之国君皆有很多夫人,而且他们大多喜好女色,被人诟病的齐襄公如此,雄才伟略的齐桓公也是如此。从上图中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国君,恰好大多都是来自当时国君所宠幸之女子的儿子,这即是在说,齐国人的国君选拔体系,除了嫡长子、兄终弟及,还有一种方式,那便是唯其母有宠者立,就是哪个夫人最受国君的宠爱,他的儿子就能成为继任者,并得到朝臣之拥戴和百姓之认可。
史书中还明确说过类似的话,即是“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齐国内乱未止,国家贵族高氏、国氏等人就能里应外合,拥立小白继位为齐桓公,并得到齐国百姓之认可,这或许跟齐桓公母亲受到齐僖公的宠爱有关。齐桓公在成为春秋霸主而后,亦是有很多夫人,甚至还曾经为蔡国女人发动对外战争。齐桓公的内宠众多,其中有六个女人有个六个儿子,倚仗母亲之宠,都在觊觎国君之位。齐国历来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得到良好推行,也许对这些儿子影响深刻,就算是他们的父亲齐桓公也是在千难万险之中才夺取到君位,所以他们都暗地里筹谋,各自结盟朝中贵族子弟,形成自己的力量派系。
[var1]
齐桓公死后,齐国再度陷入内乱。太子昭势力衰弱,不得与其它几个兄弟相争,公子无诡得到权臣易牙拥戴继位为君,可是易牙本身在国内众臣的口碑就不好,当年还多次受到管仲和鲍叔牙的贬斥,更重要的是齐桓公之死,据说也是因这个易牙联盟后宫囚禁所致,易牙之地位本来也不稳,公子无诡的君位坐得也不稳,史书载“三月而死”。而太子昭得到宋襄公支持,大兵杀回齐国成功逆转,打败了其他四个公子后入住齐王宫,成为齐孝公。而齐孝公死后,公子潘杀掉了齐孝公的太子自立,成为齐昭公。齐昭公死后,太子舍立为齐君,可是太子舍的母亲“无宠于昭公,国人莫畏”,齐桓公的另外一个儿子公子商人杀掉了舍而自立,是为齐懿公。
齐懿公因骄奢又被国人所啥,齐人到卫国去迎立公子元归国,继位为君,是为齐惠公。因为公子元的母亲卫姬也是齐桓公宠爱的女人。自此而后,齐桓公的六个儿子,其中有五个都做了国君,只有公子雍没有做国君,但是在易牙的辅助之下,公子雍与鲁国楚国等国支持下,在齐国边境驻扎,对齐国都城虎视眈眈,随时可能进攻都城,这支力量也成为齐国衰退的重要制约,齐国承继制度的混乱,正是齐桓公作为一代雄霸之主最后却不得好死的原因,宠爱后宫而立储君的做法也自受到后世诟病,齐国人的悲剧,从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争位就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