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出身于安徽凤阳的贫苦家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常有的事,他早年当过乞丐,也在皇觉寺出过家,可以说从小便经历了所有能经历的苦难。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40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是为明太祖。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一方面不断充实巩固自己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身为皇帝的他不愿再提及不堪回首的往事,于是对于敢揭露他伤疤的人是绝不留情的。
随着1382年(洪武十五年)发妻孝慈高皇后马氏薨逝、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年龄越来越大的朱元璋受不了这个打击,晚年患上了神经衰弱,由原先有根据的猜忌渐渐地变成让人无法理解的偏神经质的猜忌。
当过和尚的他,就特别不喜欢“光”、“秃”、“僧”、“贼”、“寇”等字,这些都很好理解,但是后面慢慢演变成凡是与他出身相忌讳的字与其谐音的字都同样被他忌讳莫深。比如“生”同“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今天要讲的这个字“则”,按照正常来理解,这个字貌似跟朱元璋的出身并不犯冲,那又是为何使这个字成为朱元璋最厌恶痛恨的字呢?原因是在古代“则”的发音与“贼”相近,朱元璋认为只要写这个字就是在说自己原来当过贼。
史料记载,朱元璋大大小小共兴十九次文字狱,其中关于“则”字的就有六起,分别是浙江府学林元亮《谢增俸表》中的“作则垂宪”、北平府学赵伯宁《长寿表》中“垂子孙而作则”、福州府学林伯璟《贺冬表》中“仪则天下”、桂林府学蒋质《正旦贺表》中“建中作则”、澧州学正孟清《贺冬表》中“圣德作则”、杭州徐一夔贺表中的“为世作则”,六起案件无一例外,全部被太祖皇帝斩首,现在想想,我们每天无意写的一个字在当时会被砍头,都觉得后背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