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万历新政”的成就也遮掩不了他构陷高拱的下作!

张居正——“万历新政”的成就也遮掩不了他构陷高拱的下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471 更新时间:2023/12/28 12:50:39

王大臣案

万历元年正月十九,这本该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但由于一个人的好奇心作怪,这一天彻底变了味道

这个人叫做章龙,曾是“戚家军”的一员,后来跟随部队来到蓟州驻守,距离传说中的京城又近一步。他从未见过京城,更未见过那神秘的紫禁城,因此,紫禁城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很想亲眼目睹一下这个权力的核心所在。一个偶然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宦官,就提出能否到紫禁城去看一下的愿望,没成想,这个宦官很爽快地答应了。在宦官的安排下,他穿上太监的衣服、拿着太监的腰牌,真的进入了紫禁城

万历元年正月十九,万历皇帝和往常一样,起床更换了朝服之后就去上朝。当时的万历皇帝只有10岁,因此,他的意识里还保存着孩子般的纯真和好奇。他看到一位太监站错了位置,而且,当那位太监看到他时神态慌张、意欲离开,于是,他就让人把这个可疑的太监抓起来审问一下。

倒霉的章龙第一次进入紫禁城就遇到了这种事,被抓后,他并没有报上自己的名字,却自称叫做王大臣,还说自己来自“戚家军”。这,就是“王大臣案”的起源

换在以前,只要查明真相,章龙可能会被下狱,或者毒打一顿,相关人员都会遭到追究,再严重点说,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吧,但是谁也想不到,有人会利用这件事兴风作浪、成为构陷他人的借口,而被构陷的不是别人,正是上一任内阁首辅高拱

史料评析

当时的高拱已经在张居正冯保的联合排斥下在故乡新郑养老了,但朝堂上的政治纷争还是没有放过他

高拱在《病榻遗言·毒害深谋》中关于此事的记载是这样:

时内阁张居正闻之,急谴人密谓冯保,曰:奈何称戚总兵,禁勿复言。可借此诛高氏灭口。保亲往面审,屏退左右,以二剑一刀置王大臣怀中,密语王大臣曰:汝只说是高阁老谴派,吾可保你富贵。并留一心腹与王大臣朝夕同处,教之诬高阁老使行刺事,其后,淫ya款厚。待审时进而诬陷高阁老家人李实、高本、高来兴皆为同谋,保差厂校五名飞赴河南拿人,而居正又上本令追主使者。

为什么张居正不让王大臣自称是戚总兵(戚继光)的人呢?一方面,戚继光与张居正交情深厚,是张居正一手提携的戚继光,因此,他断不会让“混入禁宫”这种事和戚继光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也是在为构陷高拱打基础。毕竟,一个陌生人混入禁宫,究竟是好奇、还是图谋不轨,可操作的空间很大

这段话取自高拱,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这可信度不大,有“洗白”之嫌。但当时高拱病卧在床,一个将死之人还有精力去酝酿“入宫行刺”这样的事吗?另外,在明朝的《名山藏》等书籍、以及明史专家樊树志老师的《晚明史》中,记载都与高拱的言辞一致。《明神宗实录》中对于事情缘由并没有太多记载,只是对事发后张居正的态度做了记录:

张居正奏:宫廷之内,侍卫严谨,若非尝昔曾行之人,岂能一径便到?必有主使之人。

这段话并没有指明张居正是在构陷高拱,但是,其后的另一句话却让人茅塞顿开:大狱且起,张居正迫于公议,乃从中调剂,狱得无竟!不管张居正是否参与了冯保构陷高拱一事,但这句“迫于公议”就表明当时质疑此案的人不在少数。

那么,有没有比较客观的第三方史料呢?有,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

时冯保恨新郑入骨,故立意坐以族灭,实非江陵意。冯又恶司礼掌印陈洪,欲并坐之,且洪与高素契厚也...外论籍籍,疑江陵与内臣同造此谋(新郑指的就是高拱,那是高拱的老家,同理,江陵指的就是张居正)

这应该是比较公正的一个记载了,说冯保想借助此事将高拱灭族,而张居正没有这个打算。但是,最后还是强调“疑江陵与内臣共谋此事”。

构陷高拱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王大臣案”在当时引起朝堂一片哗然,而且疑点颇多,否则,也轮不到高拱和群臣进行辩解。除了高拱的自述中直接将张居正定性为主谋人之一外,其他史料虽然没有一语点明,但是,也都很隐晦地将张居正在该案中扮演的角色表达出来。

那么,张居正、冯保、高拱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呢?说白了,还是权力之争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再三言明“禁止内官干政”,但是,朱棣在起兵过程中由于得到宦官们的暗中支持,在他登基之后这个规矩就开始松懈,而到了嘉靖和隆庆时,宦官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能否在朝堂立足,与宦官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另外一个权力的重心则在内阁

其实,在同为阁员时,张居正和高拱的关系还十分密切,在高拱的自述中,他还曾将张居正视为密友,可二人的性情却完全不同。高拱“才气英迈、遇事能断”,但是,过于心急,而张居正则以“沉着谨慎”闻名。两人在国家治理上可能难分伯仲,但是,若论起政治手段,高拱实在不是张居正的对手

史料中曾有关于二人畅谈的记载,高拱称:“苟得用,当为君父共成化理”,而居正则说:“公才敏而性急,若使吾赞助在旁,效韦弦之义,亦无不可”。

高拱与冯保的交恶在隆庆元年就已经存在,《明史冯保传》记载,当时司礼监掌印空缺,按规定,冯保理应补缺,但是,高拱却推荐了陈洪,这引起冯保的不满。后来陈洪之后,高拱又举荐了孟冲,这更激化了二人之间矛盾。

神宗继位后,高拱为首辅,这时的他因为徐阶的事已经与张居正疏远了,可他根本想不到,冯保在看到他们二人的分歧后,已经与张居正形成了同盟。高拱奏请将司礼监权力收回、还之内阁,又命给事中程文等人上疏弹劾冯保,意欲将冯保逐出权力中心。可张居正却将此事告知了冯保,冯保先下手为强,弹劾高拱趁主上幼冲之机,有擅权之嫌。张居正也向李太后陈述高拱的不是,结果,冯保纹丝不动,高拱反而遭到贬黜。

得不偿失

高拱革职还乡后,张居正成为首辅,冯保坐镇司礼监,但二人对于高拱的影响依然十分忌讳,尤其是冯保,因为与高拱积怨已久,大有“除之而后快”的企图,然而当时两人没有强大到可以诛杀前朝遗臣的地步,想除去高拱,除非有意外发生,偏偏此时就发生了“王大臣案”,于是,二人顺水推舟,意欲将此时运作成一件谋划已久的行刺事件,并将罪名完全归咎在高拱头上,如此一来,谁也保不住高拱。

可假的永远真不了,由于疑点太多,朝臣对此深表疑惑,而且神宗皇帝也声称王大臣“无行刺之意”,因此想举手之间了结此事绝非易事。而此案在审理时也遭遇了诸多非议,东厂审理时给出了“历历有据”的结论,可当锦衣卫左都督希孝等人索要证据时,东厂大臣白一清竟然给出了:“乃张阁老亲笔所改,东厂机密狱情,安得送阁下改乎?”的答复。东厂搬出张居正后,希孝等人也不敢再问

可此事传出之后,张居正受到整个朝堂的质疑,因为在当时士大夫眼里,与太监勾结是一种耻辱。太仆寺卿李幼滋是张居正的同乡,他劝张居正“高老万代恶名,必归于公,将自何解”,与此同时,以钟继英、景嵩等人为首的一群出于责任和道义的官员,与张居正形成了对立之势,这让张居正苦不堪言,最终,张居正不得不上折子为高拱说清,将此事化解

尾话

事件最终以王大臣的死而终结,原本只是一件普通的案件,险些演变成一件构陷前朝重臣的冤案,我们在惊讶宫廷禁卫松懈的同时,通过高拱、冯保、张居正的表现,也看到了晚明时期充斥朝堂、错综复杂的党争

我们必须承认,张居正的改革能顺利实施,与宫廷、宦官、朝堂三者间的相互配合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有了冯保和李太后的支持,万历初期才展现出一副中兴的局面,就此而言,这几位都是功不可没,可在构陷高拱一事上,张居正实在很难与“宰相楷模”的称号相匹配

更多文章

  • 刘伯温死前留下一计,困扰明朝近三百年,最后被一人识破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伯温在明朝的作用,曾仕强明朝军师刘伯温,明朝皇帝对刘伯温的评价

    刘伯温是明朝最重要的开国谋士,他用兵如神,神机妙算。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刘伯温为免猜忌,选择急流勇退,归隐山林。后来,其将毕生所学记录在兵书《百战奇谋》中,可是这却遭到了朱元璋的猜疑,为证清白,刘伯温在众人面前将《百战奇谋》烧毁,朱元璋于是没再计较。后来,刘伯温驾鹤归西,在其死前,送给了

  • 李世民和朱元璋对待功臣态度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和李世民谁更狠,朱元璋李世民小说,朱元璋的军事水平比李世民差吗

    历代皇帝开创国家,手底下必然有一帮能征善战、多谋善断的忠臣良将。因为想要在乱世中崛起,绝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做到的,所以,古代各个王朝的建立,都伴随着一大批功臣名将。然而,当国家建立后,这些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与明太祖朱元璋了。李世民对于开国功臣算是非常友好了,唐初的

  • 此人是富可敌国的商人,死后被朱元璋掘坟鞭尸,族人统统编入贱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这件事的起是一个叫蒲寿庚的人引起的,此人其实和朱元璋压根就不是一个朝代的人,此人死的时候才1290年,过了近四十年朱元璋才刚刚出生。这个蒲寿庚生在了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先祖其实是非常会做买卖的阿拉伯人,后来辗转到了中国定居,后代一直继承了这种经商的好手艺,一直富甲一方。究竟这家人富裕到了什么程度呢?

  • 明朝著名的两位奸臣:严嵩和魏忠贤,有着怎样的结局,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魏忠贤与严嵩同时代吗,明朝大奸臣严嵩的后期生活,严嵩刘瑾魏忠贤

    明朝中最有名的奸臣莫过于严嵩和魏忠贤两人,一个是把持朝政二十余年的内阁首辅,一个虽然是宦官却也权倾朝野的九千岁。要说这两个人谁的势力更大更难对付,瀚海认为还是魏忠贤势力更大,更难对付一些。严嵩是嘉靖皇帝时期的第一宠臣,是内阁首辅,他可谓是权侵朝野。可严嵩的势力说没就没,最后被嘉靖皇帝一声令下抄了家产

  • 郑崇俭:明朝三边总督,未曾打败仗,却被崇祯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郑崇俭明朝,郑崇俭一封家书,郑崇俭主要成就

    郑崇俭,明朝三边总督,管理陕西、宁夏、甘肃、延绥军务,地位非常重要。崇祯继位后,郑崇俭镇守河套,多次设伏击败蒙古林丹汗,威震边陲,将领们都佩服他。北击蒙古,南征张献忠,郑崇俭未曾一败。南征四川期间,郑崇俭五天内赢得三场胜利,张献忠元气大伤。论军事能力,郑崇俭不输洪承畴,却终究为明军的战败买单,成为背

  • 这个末代皇帝与崇祯有的一拼,下场却惨多了,骸骨被两国争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崇祯皇帝,末代崇祯,末代沙皇和崇祯皇帝

    历朝历代,末代皇帝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他们普遍昏庸无道、残暴不仁,以致民不聊生,最后在众叛亲离中失去皇位,丢掉江山。然而世事无绝对,末代皇帝中也是有一些硬汉子的,比如明朝的崇祯皇帝,而在崇祯之前,还有一位亡国之君,与崇祯有的一拼。这就是金国的第九代皇帝,金哀宗完颜守绪。完颜守绪为了保住金国江山,可

  • 朱元璋临死前为何要冒天下之不讳实施“人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临死的秘密,朱元璋临死视频大全,朱元璋临死前的三句话

    然而,朱元璋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个皇帝,他建国立业的同时,也是出了名的暴君,为了保证江山永固,他大开杀戒,将开国功臣一一除去,甚至还滥杀无辜,他的血腥和残忍也是历代帝王中数得着的。作为一个帝王,如果说这些杀戮还勉强能找到托辞的话,那他临终前要求众多妃子陪珣的决定却实在找不出任何理由了。人们不禁要问

  • 朱棣做了一件事,假如崇祯照搬或能延续明朝国运,可惜他没领会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在南京称帝后,很快便下令在老巢北平营造紫禁城,为迁都做准备。迁都这种事历来都是非常艰难的,毕竟祖宗打下来的基业,除非像商朝那样,帝都实在没办法居住,必须要找个安稳的地方,否则一旦提出,必然会有无数人跳出来反对。朱棣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这些人反对也影响不了他的决心,但总归是非常烦的,于是朱棣做

  • 比朱允炆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子,他才应该是大明第二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称帝,史称建文帝。一直以来,建文帝都被认为是明朝正统皇帝,而后来的朱棣则是篡位。然而,在当时,有一位皇子却比朱允炆更为正统,更有资格继承皇位,这位皇子是谁呢我们都知道,朱允炆并不是太子朱标的第一个

  • 崇祯处死陈新甲,诉说明朝“内外交困”的悲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陈新甲,四川人,明朝兵部尚书,善于决断,深受崇祯赏识。担任兵部尚书期间,陈新甲建议崇祯重用孙传庭、傅宗龙、汪乔年,力挽狂澜。陈新甲的能力,不用怀疑,但崇祯的政策摇摆不定,又不想承担责任,坑死了陈新甲,诉说着明朝“内外交困”的悲哀。崇祯继位时,明朝江山岌岌可危,关外满清、关内起义军,以及东南沿海的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