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迷踪:李世民为什么会看不起曹操?

历史迷踪:李世民为什么会看不起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137 更新时间:2024/1/18 19:46:27

很多人都说《三国演义》有“贬曹褒刘”的成分,想要了解曹操应该从《三国志》为基础。确实,演义类小说根本无法当作正史来看,缺乏权威性,那《三国志》就是正史吗?我看也不见得,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经历了三国和魏晋的人,虽然很多人把他的《三国志》誉为纪传体史书巨作,认为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但是,考虑到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他的书中敢贬损曹操吗?他的定论就完全公正吗?

可能我是杞人忧天,但是,政治环境绝对可以影响史家们的客观评论。这是探索历史需要考虑到的一个环节

那历史上的曹操究竟留下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呢?个人认为有三点:

一:天下大乱

有人可能说了,东汉末年已经是军阀割据了,对,但当时你闹腾的再狠也只有一个皇帝,那才是正统的皇室。可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这种格局就被打破,别说刘备,连统治荆州的刘表都差点自立为王,而鲁肃最早提出“三足鼎立”之时也是把刘表考虑在内了

从一个政权分为三个政权,完全都要归咎于曹操的独断专行。如果没有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吴会不会独立不知道,起码刘皇叔不会冒天下之大不讳去建立蜀汉政权吧?可以说,正是曹操的我行我素激怒了其他人,才最终导致了魏、蜀、吴的鼎立之势。

三国是我国历史上死亡人数较多的一个动荡时期,曹操难道不该对此负责吗?也许有人说,曹操南征北战不也是想创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吗?对,但大家考虑过这一切的根源了吗?各地纷纷起事,仔细梳理一下,要么是被曹操逼得,要么就是要推翻曹操的,根源依然在曹操身上

二:阴谋弄权

曹操一生没有称帝,至死也只是“丞相”的称呼,但是,他却在行使着皇帝的权力。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他就为后世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后来司马懿篡魏,这和曹操篡汉简直就是如出一辙,甚至可以认为是对曹操弄权手段的一种抄袭和照搬。也正因为魏、晋两代皆“阴谋治国”,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心瓦解,正因如此,才招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大举入侵和中原王朝的沦陷

从曹操掌权到西晋灭亡经历了100余年,可之后却进入了更为混乱的五代十国,这次大动荡又持续了200余年。200余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朝代出现?我们很难否认他们不是从曹操身上借鉴了经验——只要有实力,就建立一个政权;只要有实力,就推翻一个政权!

三:不择手段

曹操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要阐述曹操的不择手段,咱们不妨从曹操的滥杀无辜和选拔人才进行分析

曹操滥杀无辜是出了名的,冤杀华佗只是小说杜撰,这个不能算在曹操头上,但是,周不疑的死却是事实。周不疑也就是元直,《零陵先贤传》中记载,曹操为了拉拢元直,“以女妻之,不疑不敢当”,自此之后曹操就对元直戒备在心。曹丕曾劝过曹操,但曹操却说:“此人非汝能驾驭也”,乃谴刺客杀之。就因为有才就遭此横祸,元直冤不冤?

除了元直,还有陈宫孔融杨修崔琰等等,他们都是因一句话而惨遭灭顶之灾,由此可见,曹操杀人并不需要太多道理,完全凭着个人的意识而定;

再来看看曹操的用人策略。曹操手下汇集了一大批能臣干吏,谋士、武将多不胜数,那曹操是如何招募到这些人的呢?求贤令!曹操在7年时间下发了三次求贤令,但是看看《三国志》中关于他求贤令的记载:

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领兵之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按照曹操的“招贤”要求,只要有一技之长,什么人品、什么孝道都快要忽略不计。治国安邦何等重要,即便那些对人才精挑细选的帝王也难免出现纰漏,可曹操竟然敢公开选用那些不仁不孝之人为自己的下属,连“仁”、“孝”都做不到,这样的人能把国家、军队治理成什么样子?

陈寿的《三国志》虽然以曹操为正统,但是,因为曹操的诡诈实在太多,文中也有不少披露。可到了罗版、毛版《三国演义》时,作者已经没有政治顾虑,开始大肆揭露。连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也一针见血地对曹操提出批判:

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

连李世民这样的都看不起曹操,曹操情何以堪呢?

《中国通史》中,在评论曹操的功过时也指出:因为曹操的矫枉过正,把礼教的提防打破,使得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更加糜烂,带来了300年的大乱!这种评价也不算是冤枉了曹操

对于曹操的争议仍将继续,但不能否认的是,曹操以非正当手法谋取权力的行为对后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历经300余年依然没有消除,直到隋朝,四分五裂的中国才再次走向大一统的局面。而在朝代的频繁更迭中,背后始终都能看到曹操的影子和影响

更多文章

  • 八次征讨,历经两朝四帝,这个七百年政权不变的王国终被隋唐覆灭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隋唐四帝的下场,中国历史上的巅峰赵宋王朝,隋唐征讨高句丽

    文丨舞雩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国——高句丽。这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可自隋朝之后,连续两个朝代的四位皇帝,都像着了魔一样、发疯似的征讨这个王国,历经四代努力,终于将这个王国消灭。征战

  • 远征高句丽从隋朝到唐朝,历经四代皇帝,为何高句丽这么招人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朝为何要远征高句丽,隋朝远征高丽,隋唐为什么要征战高句丽

    高句丽在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文化等都非常稳定,稳定的独立国家是可怕的。隋唐是我国大一统时代,而且当时比秦朝一统时的,更为强大的实力。高句丽居隋唐东北方,有大片的接壤区域,对隋唐帝国华北平原地区形成极具威胁的态势,任何国家政权首先考虑的不是更加强大而是持续发展。炀帝也好太宗也罢,国家实力在当时已知

  • 宋词的第四个里程碑--辛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辛弃疾曾是一位跃马疆场、冲锋杀敌的武将,并终生以报国为己任,所以他的词作很多都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战斗精神,勃勃生气,无论是描绘人物或景物,都具有强烈的气势,富有跳跃突兀的动感。他笔下驰骋疆场的勇士“气吞万里如虎”、“坐断东南战未休”,充满勇敢顽强、一往无前的气概,洋溢着一股英雄豪气。继苏轼稳健旷达的豪

  • 宋朝有名歌妓,宴会上一位名将为她赎身,后来她蜕变为巾帼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真实存在的女将,宋朝巾帼英雄梁红玉,古代歌妓的美貌

    其实梁红玉的出身并不差,她的祖上都是武将,父亲、兄长都是宋徽宗年间的官军武将。宋徽宗年间,江南爆发了方腊起义,父亲、兄长被派往镇压,不过由于父兄怠慢了战机,令官军损失惨重,被昏庸无能的宋徽宗下令处死并抄家,还下令后代不得再入朝为将,梁家因此家道中落,梁红玉被强迫卖身成为歌姬,此时梁红玉才18岁。后来

  •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率三十六人发动起义,一生从未真心接受过招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上真正的宋江,老梁讲宋江招安完整版,宋江的招安是对是错

    (梦归秋辰:第511期)公元1119年,由于宋徽宗荒废朝政和任用蔡京、杨戬、高俅等六贼,整个北宋王朝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状态里。当时宦官杨戬打着北宋王朝的旗号以收归“公有”为口号,大肆掠夺百姓的土地,而且他们还给百姓巧立名目来敛财。整个北宋瞬间变得民怨沸腾起来,市井之中呈现一派暴戾和昏暗的气息。宋徽宗

  • 宋江吴用应该知道:李逵武功与鲁智深武松不相上下,是否比朱仝雷横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仝与雷横系列电影,雷横与朱仝,武松宋江吴用谁厉害

    很多人都认为李逵的排名虚高,他连三十六天罡中排名最末的浪子燕青都打不过,地煞七十二副将中的前十名至少有八个能撂倒李逵,只有不以武功见长的神机军师朱武、圣手书生萧让可能不是他的对手。李逵果真那么弱吗?恐怕事实未必如此,起码在宋江和吴用眼里,李逵的武功,至少能跟鲁智深武松不相上下,比朱仝和雷横还要更胜一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到底是无尽的权力欲望,还是真切地为了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匡胤是怎么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生死抉择,赵匡胤输掉半壁江山

    从古到今往往受人们尊敬的都是拼一代,拼一代们刻苦努力,不断的开拓发展,为后世带来了很多的福利。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里,最优秀的拼一代应该是每一个王朝开国的皇帝,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一个王朝可以建立,在每一个开国皇帝的时代里,对于和他们一起拼搏的兄弟,态度并不一样,这其中有些国主的做法是令人赞叹

  • 苏轼过惶恐滩,因为感慨“二毛人”而想当水手,二毛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苏轼8月7日初入赣过惶恐滩,惶恐滩,水调歌头表现苏轼怎样的情感

    按说,苏轼反对司马光废除新法,又算是站到了变法派的阵营了,但是人家不认。这不,保守派总头目高太后一死,小皇帝宋哲宗正式听政,就重新启用办变法派章惇等人。东坡呢,还是哲宗的老师呢,也没高看一眼,直接贬黜。高太后临死时预料到苏轼在汴京肯定不行,所以给他安排了好的去处,定州知州,离汴京很近,但又不在朝廷

  • 涑水先生司马光,如何立于朝堂,少年成名动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光自称涑水先生,涑水纪闻,涑水先生来历

    司马光人称为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及史学家。在宋仁宗统治期间,他通过科举考试最终取得进士及第的成绩被授任为龙图阁直学士。后来在宋神宗统治时期,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被迫离开朝堂十五年之久。 在这十五年里,他也没有荒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主持编撰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研究

  • 拜答尔:成吉思汗的孙子,被捷克骑兵射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拜答尔,蒙古名将,成吉思汗的孙子,察合台的次子,骁勇善战。1235年,窝阔台大汗决定发起西征,点兵15万,由拔都、速不台率领。此次出征,主要将领都是长子,故而叫“长子从征”,目标是横扫欧洲。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无缘继承汗位的术赤、拖雷关系密切;察合台、窝阔台为了抗衡术赤、拖雷,也结成同盟,关系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