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远征高句丽从隋朝到唐朝,历经四代皇帝,为何高句丽这么招人恨?

远征高句丽从隋朝到唐朝,历经四代皇帝,为何高句丽这么招人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778 更新时间:2024/1/29 0:52:36

高句丽在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文化等都非常稳定,稳定的独立国家是可怕的。隋唐是我国大一统时代,而且当时比秦朝一统时的,更为强大的实力。高句丽居隋唐东北方,有大片的接壤区域,对隋唐帝国华北平原地区形成极具威胁的态势,任何国家政权首先考虑的不是更加强大而是持续发展。炀帝也好太宗也罢,国家实力在当时已知世界首屈一指,但一旦子孙后代国家稳定有变,这个高句丽如芒在背,不堪设想。古代帝王的终极追求是内圣外王,是万世基业。自己这一代能完成的完成最好的就内圣外王,为民族后代做成的就万世基业。

高句丽包括后来的渤海国和以前中原面对的主要敌人都不同,后者基本都是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土地并没有特别渴望,而高句丽却是渔猎民族,他们是会耕田的,中原的土地对他们来说相当渴望,社会结构和中原类似。对中原的威胁相当大,发展起来就是养虎为患,事实证明,后期对中原持续造成巨大影响的外族包括契丹,金都是渔猎民族,直至后来的清。东北这是一块物阜民丰的沃土,不管是打鱼的,狩猎的,牧羊的,种田的还是航海的,都喜欢。她有江河湖海,有高山平原。她不太冷也不太热,四季分明。然而谁拥有她,也是来之不易的。为了她,流干了多少前人的血,穷尽了多少人的智慧。几起几落,几易其手,创业难,守业更难,不知几人慨叹。

中国这个地盘从来都是三股势决定天下大势,中原,蒙古高原,东北,历来都是这三股势力对抗,从汉朝开始,匈奴灭掉东胡,开始蒙古,东北对抗中原,汉朝经历过了几十年的战争把匈奴打跑了。到了北魏,由来自东北的鲜卑,统一了北方,柔然控制了蒙古,汉人被压缩到南方。随着隋朝建立以新形成新汉人王朝,统一了中原,但是好多鲜卑族汉化的人,在他们认识中,东北应该还是自家的后花园,但是由于高句丽的崛起,东北一部分地区被占据,在隋朝解决了代替柔然的突厥问题之后,新的问题出现了。

高句丽成为阻碍隋朝称霸东亚的阻碍中国人都有天下的观念,什么是天下,及征服东亚地区的地盘,三大决定板块,细数每个朝代,汉朝,占据了辽东,西域。唐朝短暂统一了东北蒙古西域,宋朝只是统一了中原,从宋朝开始新的地盘加入了西南。但是由蒙古统一了这些地区,明统治过东北,西南西藏,但是并没有统治过蒙古,西域,到了清朝,完成了人们对于天下的定义,这些地区都被征服,这才使得统治者失去进取心,祸福相依。

但是从汉朝开始统治者的要求最低起码是统一南北,然后打压蒙古,占据辽东控制东北,零星盘踞西域,控制西藏,和西南,所以高句丽的崛起阻碍了隋朝的战略部署,这是每个朝代只要大一统必须完成的任务。

唐高宗时期专门在春季攻打,迫使高句丽无法春耕,而大唐粮食充足,并不依赖这些军人种地。这就是大国打小国的办法,拼消耗。唐不着急一战胜之,只是通过几年破坏高句丽春耕,造成对手无粮。

另外,唐策反百济和新罗两国。其中百济不愿合作,被迫去了日本,这就是日本武士的祖先。新罗愿意叛变求荣,后来新罗获得了朝鲜半岛控制权,这就是现在思密达的祖先。高句丽贵族最终都被内迁中原,妥善安置,过得不错,无人再回故土,相当一部分姓高。

隋唐最重要的对外贸易靠的是丝绸之路,跟北亚蛮荒之地充其量也就是边境开开马市,高句丽别说威胁丝绸之路就是越过小兴安岭威胁北方马市都难,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其实打高句丽的理由很简单,中国任何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都会收拾他,把周边政权全部打成附属国或直接统治是统一王朝的习惯。

早在汉朝时期就在朝鲜设置玄菟、乐浪二郡,元明清也均把他收拾了,只不过隋唐时期的高句丽比较强耐得揍,打了很长时间,所以让吃瓜群众们误以为隋唐跟它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死磕。

朝鲜半岛不是那么好征服的,从地图上看朝鲜半岛很小,但是实际上从鸭绿江到釜山的距离和从北京到江淮的距离相当,加上朝鲜半岛狭长,多山地,就算拥有强力的骑兵部队也施展不开(明朝援朝碧蹄馆之战李如松的辽东铁骑被日本陆军伏击),所以想要统一朝鲜半岛,比从燕云南下中原还难,毕竟只要掌握燕云就可以在华北平原长驱直入。

辽东是华夏故土,征高句丽就是因为它占了辽东,所以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四代帝王终灭高句丽,高句丽之于隋唐犹如辽之于宋,与宋比,唐不怂。高句丽人反复无常,不服教化。除了北方的高句丽,西北的边境也不太平,两线作战必然大量消耗国力,北方的高句丽越过燕云十六州就能打到中原根基,北方的威胁更大,必须除掉高丽还能安心对付西北。

更多文章

  • 宋词的第四个里程碑--辛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辛弃疾曾是一位跃马疆场、冲锋杀敌的武将,并终生以报国为己任,所以他的词作很多都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战斗精神,勃勃生气,无论是描绘人物或景物,都具有强烈的气势,富有跳跃突兀的动感。他笔下驰骋疆场的勇士“气吞万里如虎”、“坐断东南战未休”,充满勇敢顽强、一往无前的气概,洋溢着一股英雄豪气。继苏轼稳健旷达的豪

  • 宋朝有名歌妓,宴会上一位名将为她赎身,后来她蜕变为巾帼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朝真实存在的女将,宋朝巾帼英雄梁红玉,古代歌妓的美貌

    其实梁红玉的出身并不差,她的祖上都是武将,父亲、兄长都是宋徽宗年间的官军武将。宋徽宗年间,江南爆发了方腊起义,父亲、兄长被派往镇压,不过由于父兄怠慢了战机,令官军损失惨重,被昏庸无能的宋徽宗下令处死并抄家,还下令后代不得再入朝为将,梁家因此家道中落,梁红玉被强迫卖身成为歌姬,此时梁红玉才18岁。后来

  •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率三十六人发动起义,一生从未真心接受过招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上真正的宋江,老梁讲宋江招安完整版,宋江的招安是对是错

    (梦归秋辰:第511期)公元1119年,由于宋徽宗荒废朝政和任用蔡京、杨戬、高俅等六贼,整个北宋王朝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状态里。当时宦官杨戬打着北宋王朝的旗号以收归“公有”为口号,大肆掠夺百姓的土地,而且他们还给百姓巧立名目来敛财。整个北宋瞬间变得民怨沸腾起来,市井之中呈现一派暴戾和昏暗的气息。宋徽宗

  • 宋江吴用应该知道:李逵武功与鲁智深武松不相上下,是否比朱仝雷横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仝与雷横系列电影,雷横与朱仝,武松宋江吴用谁厉害

    很多人都认为李逵的排名虚高,他连三十六天罡中排名最末的浪子燕青都打不过,地煞七十二副将中的前十名至少有八个能撂倒李逵,只有不以武功见长的神机军师朱武、圣手书生萧让可能不是他的对手。李逵果真那么弱吗?恐怕事实未必如此,起码在宋江和吴用眼里,李逵的武功,至少能跟鲁智深武松不相上下,比朱仝和雷横还要更胜一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到底是无尽的权力欲望,还是真切地为了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匡胤是怎么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生死抉择,赵匡胤输掉半壁江山

    从古到今往往受人们尊敬的都是拼一代,拼一代们刻苦努力,不断的开拓发展,为后世带来了很多的福利。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里,最优秀的拼一代应该是每一个王朝开国的皇帝,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一个王朝可以建立,在每一个开国皇帝的时代里,对于和他们一起拼搏的兄弟,态度并不一样,这其中有些国主的做法是令人赞叹

  • 苏轼过惶恐滩,因为感慨“二毛人”而想当水手,二毛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苏轼8月7日初入赣过惶恐滩,惶恐滩,水调歌头表现苏轼怎样的情感

    按说,苏轼反对司马光废除新法,又算是站到了变法派的阵营了,但是人家不认。这不,保守派总头目高太后一死,小皇帝宋哲宗正式听政,就重新启用办变法派章惇等人。东坡呢,还是哲宗的老师呢,也没高看一眼,直接贬黜。高太后临死时预料到苏轼在汴京肯定不行,所以给他安排了好的去处,定州知州,离汴京很近,但又不在朝廷

  • 涑水先生司马光,如何立于朝堂,少年成名动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光自称涑水先生,涑水纪闻,涑水先生来历

    司马光人称为涑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及史学家。在宋仁宗统治期间,他通过科举考试最终取得进士及第的成绩被授任为龙图阁直学士。后来在宋神宗统治时期,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被迫离开朝堂十五年之久。 在这十五年里,他也没有荒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主持编撰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后世研究

  • 拜答尔:成吉思汗的孙子,被捷克骑兵射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拜答尔,蒙古名将,成吉思汗的孙子,察合台的次子,骁勇善战。1235年,窝阔台大汗决定发起西征,点兵15万,由拔都、速不台率领。此次出征,主要将领都是长子,故而叫“长子从征”,目标是横扫欧洲。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无缘继承汗位的术赤、拖雷关系密切;察合台、窝阔台为了抗衡术赤、拖雷,也结成同盟,关系非常好

  • 岳飞命令杀40个逃兵,心软留下的一人,成为了世界瞩目的一代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李宝原是草根出身,他的家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所以李宝也没有什么习武的经验。但是由于他是一个十分有侠义之心的人,在宋朝遭遇金军的入侵后,李宝便立刻挺身而出,号召乡里的民众联合抗敌,并且组建了一支小规模的队伍。在听到岳飞的英雄事迹后,李宝心生向往,便组织了40余人前去投奔。等到李宝找到岳飞的军队之后,

  • 毛忠:明朝悍将,历经8代帝王,75岁阵亡沙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毛忠将军,明代铁血将领,毛忠是怎么死的

    毛忠,蒙古人,洪武年间,毛忠与祖父、父亲从塞外投奔明朝。洪武九年,毛忠的祖父在西北与蒙古骑兵交战,力战而亡。从小在军营中长大,毛忠对行军打仗尤其感兴趣。毛忠力大无穷,善于骑射,在永乐年间崭露头角,经常率骑兵冲杀,充当“敢死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时代,毛忠以小兵身份参战,屡立奇功。宣德皇帝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