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曾是一位跃马疆场、冲锋杀敌的武将,并终生以报国为己任,所以他的词作很多都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战斗精神,勃勃生气,无论是描绘人物或景物,都具有强烈的气势,富有跳跃突兀的动感。他笔下驰骋疆场的勇士“气吞万里如虎”、“坐断东南战未休”,充满勇敢顽强、一往无前的气概,洋溢着一股英雄豪气。继苏轼稳健旷达的豪放词之后,他开创了慷慨激昂的豪放词,扩大了词的境界。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外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一首“壮词”,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亮的。词的上片到下片结句前,都写梦境,虚构了一支威武雄壮的队伍,描绘与敌人进行激战的场面,表达了词人与好友重返抗金战场的强烈意愿。结句从梦境跌回现实,对理想无法实现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除了结句外,通篇洋溢着高涨的战斗豪情,突兀跳跃的气势,体现了辛词生气勃勃的特点。图片来源于网络他的写景词,往往运用拟人或拟物的手法将景物写活,并用充满动感的语言来写静止之景,使景物也灌注了词人的战斗精神,勃勃生气。如《沁园春》:“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群峰如同万马回旋,向东奔驰,静止的山峰变得气势雄峻且富有生气;小桥截断瀑布,新月拉弓,静谧的夜景变得动荡跳跃。再如《菩萨蛮》“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都赋予景物以人的灵性,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景物的态势,含蓄表达了辛弃疾对杀敌报国生活的向往。图片来源于网络辛弃疾豪放词的特色还表现在悲壮沉郁的风格上。辛弃疾生活在南北分裂的南宋时代,国势危急,人民强烈要求抗金,而南宋却只想苟且偷安,对抗战派百般阻扰,辛弃疾空有满腔热血、满腹经纶,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心情十分抑郁和悲愤。在面对祖国的雄伟江山,回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时,就油然而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因此他的登临怀古之作往往具有悲壮沉郁的风格,有别于苏轼豪放旷达的登临之作。如《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的上片借景抒情,遥望祖国的大好河山,想到落入敌人的国土无法恢复,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下片应用三个典故,表达以身许国、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末句仍归结在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中。全词笔力雄健,又以悲壮为基调,是新词风格的代表词作。图片来源于网络以前的词作,或豪放或婉约,大都界限分明,互不混淆,到李清照开始有柔中带刚之作,但还是以婉约词为主。而辛弃疾的部分词作却有刚柔合一的倾向。这类词,表明上运用婉约词惯用的绮丽词句,缠绵情调,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词人壮烈的情怀,沉痛的感情,具有豪放词的强健骨力,外柔内刚,刚柔并济。之所以有这类词的诞生,是因为辛弃疾力主抗战,又是北方回来到南方的官吏,倍受投降派的猜忌大吉,在南宋朝廷中处于孤危的地位,不得不借鉴屈原用香草美人抒写君臣之事的手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爱国热忱,从而使词具有外柔内刚的特殊风格。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他的农村词心平气和,清新明快,描绘出农村生活的宁静优美,与他的爱国词风格大不相同。
辛弃疾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创新精神,不但以诗为词,而且以文为词,以俚语入词,将经、史、诗、文熔为一炉,运用多种文学手段自由抒写怀抱,大大增强了词的表现力。他还大量运用典故、成语,以典雅精练的语言叙事抒情,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永遇乐千古江山》用刘裕和刘义隆的典故,《水龙吟等健康赏心亭》用张翰、许汜、桓温的典故等等,都是借古喻今,并符合登高临远的情景,增添了词的苍凉之感。他受“江西诗派”影响,也喜欢将前人诗文语句加以改造,化入词中,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上片化用杜甫《登高》诗句,下片引用《三国志》中曹操的话,都贴切自如,如同己出。图片来源于网络同时,辛弃疾的部分词作完全不用典,而用市井俗语进行创作。这些词多模仿柳永、李清照的写法。如辛弃疾很推崇李清照的词作,所以他词中有“骤雨一霎儿价”、“风景怎生画?”都是用自然质朴的俗语,描画出心的意境,很像李清照“化俗为雅”的语言风格。另有一部分用“妆晃子”、“巴巴”、“些些”等宋代市井口语,则近似柳永一些浅白的词作。辛词以文为词。运用散文笔法写词,可以更酣畅地倾泻感情,较少受词律的影响。但在感情上抒发横肆强烈,同时失去了词特有的音乐美感,直露而少韵味。如《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师勿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於知已,真少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