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虽然种植和储存技术虽比较落后,但中国古代人民依然凭借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过粮食储存的高峰。在唐朝隋炀帝时期,隋炀帝颁布政策广设粮仓,集中力量囤积粮食。为了响应皇帝的号召全国各地涌现出众多的富庶的粮仓基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处于洛阳城内的含嘉仓。此仓修建过程十分缓慢,工程浩大修建了十多年才完工。
从含嘉仓的实际功能来说,它起到的是转运关东和关中之间粮食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囤积了洛阳城东部的大部分粮食,其战略意义十分重要。在经过多次扩建之后,含嘉仓的功能越来越丰富,甚至成为了当时的“粮食城”。含嘉仓的选址十分科学,所处的位置在洛阳城内地势高的地方,无论是土壤还是空气都很干燥,有利于粮食的储存,不容易受到吸入潮气导致发霉和变质。
根据专家所描述的含嘉仓的建造方式,我们可以得知。在修建过程中,工人们会先把仓窖周围用火烘干水分,再在仓低铺上一层木板,木板下面放置适量的草木灰,这样有利于在储存过程中保持干燥。最终在装入粮食的时候,也要在把粮食分成几个区域,之间用谷穗作分割,这样做最大的好处便在于如果有一部分谷子坏了,不至于影响整个谷窖的粮食。避免一坏坏一窝的情形出现。
由于含嘉仓的建造十分考究,所以一直沿用到南宋时期。因为南宋时期国家飘摇,皇帝不得已将国都迁移到临安,所以含嘉仓在这个时候就被逐渐遗忘,不再使用了。在近代,含嘉仓被村民意外发现,在上报之后,专家和科研小组火速赶到,准备对这个古代第一粮仓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多次勘探之后,初步得出结论含嘉仓内有近300座仓窖。而且在第160号仓窖中还储存这一部分粮食,和现代的种子粮食十分接近。
当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拿出之后,没想到在几天过后,这个距今有几千年历史的种子居然发了芽。专家组当即决定把这个古物送到当地科研所继续培养。在一段时间后,这些被培育的种子居然奇迹般的成长甚至产生了粮食,与现代的谷物十分接近。科研人员在欣喜之余对谷物成分进行分析,谷物中有超过一半都是有机物。种子的发芽成长也向世人证明了古代人设计的含嘉仓的智慧。只有通过极为严苛选址和匠人精神才能创造出种子历经千年依然可以发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