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冷知识-诸侯割据的结束与秦的统一

战国冷知识-诸侯割据的结束与秦的统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460 更新时间:2024/1/16 17:07:41

[var1]

秦国虽在邯郸之围失败,但其主力并没有受到很大损失,因此稍事整顿后,于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进攻西周君,西周君被迫尽献属邑三十六、人口三万户和未散的宝器。同年,周赦王死,无后,周朝断祀,九鼎迁秦。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又把都于巩的东周灭掉,于是周王室先于六国而亡。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已经衰老,名将自起又被疑忌诛死,而继承昭襄王的两个君主,一个享祚三日,一个享祚三年,秦王政又以冲令践位,这些都影响了秦的统一事业的迅速发展。

赢政为王时,秦国已是七国之最强者,但因他年仅十三,大权落入吕不韦之手。吕不韦培植私人党羽,“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并“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经,二十余万言”(《史记•吕不韦列传》),发动舆论制造个人声望。

[var1]

在庄襄王死后,吕不韦与始皇间的矛盾逐渐显著,始皇九年,太后的宠臣嫪毐作乱,被夷三族,太后迁于雍。此事虽然连及吕不韦,然因其奉先王功大,并且宾客辩士为其游说者众,故未致于法。始皇十年,以齐人茅焦之说迎太后于雍,复归咸阳,免吕不韦相,并令出咸阳,就国河南。十一年,吕不韦就国岁余,而宾客使者相望于道,始皇恐其生变,致其函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恐诛,饮毒而死。此后,秦国实权才真正回归始皇之手。

公元前237年,始皇亲自掌握国权,重用尉缭和李斯。这时尉缭献计说:“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纵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也出类似计谋,秦王乃“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史记•李斯列传》),加紧策划灭亡六国的行动。在六国之中,韩最弱。公元前233年,韩王安被秦胁,对秦公称臣。公元前231年,韩把残存的南阳地献给秦,秦使内史腾做南阳假守。次年,秦内史腾攻韩,俘获了韩王安,灭了韩国,把所得韩地建置为颖川郡(《史记•秦始皇本纪》、《韩世家》)。

[var1]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杨端和率领大兵攻赵,为李牧、司马尚所败。赵王宠臣郭开受了秦国贿赂,使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杀李牧。次年,王翦大败赵军。赵公子嘉率其宗族几百人奔代郡,自立为代王。但六年以后,公元前222年,代仍被秦军所灭。

公元前227年,秦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两国发兵抵抗于易水以西。次年,秦更大举攻燕,攻下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辽东郡。秦将李信追击,燕王喜杀太子丹求和。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亡燕。

[var1]

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责攻魏,魏人坚守大梁。秦人引黄河水灌之,三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而亡。

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蒙武攻楚,初步得到胜利。楚军乘秦军不备,跟踪反击“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史记•王翦列传》)。后来,秦改派王翦领兵六十万向楚进攻,大破楚军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迫使项燕自杀。接着,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公元前222年,王翦更平了楚的江南地,降眼了越君,置会稽郡,楚亡。

当秦先后灭韩、赵、魏、燕、楚五国时,齐相后胜接受秦的贿赂,又使宾客受秦金,共劝齐王“去从(纵)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五国既亡,秦兵于公元前221年,攻破齐国,俘齐王建,齐亡。

[var1]

秦国从公元前232年到公元前221年,仅仅用了十三年时间,便将山东六国消灭,完成了海内统一的大业。

秦国所以能够完成其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而各国人民渴望脱离战乱之苦和秦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当是其重要原因。

战国时代,在大规模的残酷战争中,全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如同苏秦所说,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安葬、医药费用和车马武器的损失,“十年之田,而不偿也”(《战国策•齐策五》)。

[var1]

据说,韩、魏两国在秦国的进攻下,“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于老弱系虏,相随于路”,“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战国策•秦策四》)。当时的人民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都有反战情绪,因而就有墨子的“非攻”、“兼爱”的思想产生。为了免除战祸,需要和平,需要政治的统一。

在人民心理都趋于政治统一和周天子不起作用的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寄托。所以墨子就说:“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墨子•尚同下》)。孟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情况,也说“定于一”,而且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上》)。荀子认为“天下归之谓王”(《王霸》),就是说,做到天下归心,就能完成统一的“工业”。《吕氏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的迫切要求,同时还明确指出了“民之所走(归向)”是在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过程中“不可不察”(《功名》)的问题。由此看来,要求政治上的统一,到了战国时期已经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只是“尚”那一种“同”、“定”于那一种“一”,各家有不同的说法而已。当时的思想家所说的“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志在于天下,而不在一国,也反映了这种统一的要求。

[var1]

[var1]

秦之所以为七国之雄,而“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者,与商秧变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李斯所说,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凤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两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鄙、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令。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均见《史记•李斯列传》)。

[var1]

这就是说,有了六世之经营,秦在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已经具备有统一天下的条件。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使整个中国从战国割据混乱的局面下摆脱出来,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秦始皇不仅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还进一步在秦、楚两国经营西南少数族地区上完成了西南地区的统一,还统一了今天的江浙南部和福建一带东南沿海瓯越和闽越地区;统一了今之两广一带的南越地区;又击退了匈奴贵族对中原地区的扰乱,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更多文章

  • 战国冷知识-楚的衰落和秦、齐的联合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楚赵秦齐,秦齐楚燕韩赵魏的意思,秦齐人才政策

    [var1]在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家开展激烈的斗争中,便产生了所谓合纵连横的运动。“从(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所谓一强,是指秦国。秦在西方,六国皆在其东。六国中任何一国与秦的结合是东西的结合,东西为横,故称“连衡”;六国共相结合是南北的结合,南北为纵,故称“合从”

  • 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的户籍制度和度量衡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时期户籍制度是什么,战国度量衡换算,日本战国vs中国战国

    [var1]户籍制度是当时加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战国时代各国封建政权已把全国人口编入国家户籍,这种办法早在三晋已经实行,秦国推行较晚。秦在商鞅变法以后,对于户籍管理很严,《商君书•境内》说:“国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去强》也说:“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根据云梦秦

  • 战国冷知识-战国时期和边疆的少数族的外交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国时期外交方面,日本战国vs中国战国,战国时期的边疆情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战国时期中国境内有很多的民族,它们多数已经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中原华夏各国同各少数族的关系,在春秋时代主要表现为激烈、复杂的斗争。到了战国时代,其间的斗争虽然未曾停止,但融合已经是主要的倾向。北方与西方的少数族在燕、赵、秦的北方有东胡、林胡、楼烦、代、义渠、匈奴等族外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当时的世界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详细讲解,春秋和战国是谁划分的,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西周亡。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从这时起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经历了五个半世纪。这是一个列国争雄,社会剧变,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又分为两段:前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后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v

  • 田忌赛马:田忌能够赢得比赛,是田忌的马好,还是孙膑作了弊?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田忌齐威王孙膑的资料,齐威王田忌孙膑故事续写40字,田忌和孙膑

    魏文侯为政期间礼贤下士,在政治上重用李悝推行新政,在军事上重用吴起,实行军事改革,拜孔子的高足弟子卜子夏为师,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望,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君主怎么能不强盛呢?[var1]魏文侯去世以后,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大好江山,可惜的是魏国的霸业只持续了三代,大概70年就付诸东流,守江山真的有那么难

  • 史料发现荆轲刺秦其实肩负着其他使命,荆轲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荆轲以什么理由刺秦,刺秦荆轲完整视频,刺秦壮士荆轲读后感悟

    [var1][var1][var1]传说荆轲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荆轲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var1][var1]荆轲小时候曾跟随师傅前往赵国,在赵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在赵国邯郸的日子里

  • 战国七雄中的燕国,是最早的一批诸侯国,可是为何一直都不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燕国七雄,燕国七雄纪录片完整版,七雄纷争可以选燕国吗

    [var1]因此,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燕国都不至于弱小到如此地步,那么到底是什么制约了燕国的发展,使得燕国一直无法强大呢?地理位置的因素西周分封之初,为了通过分封宗亲开疆扩土,周王室将许多的王室子弟分封在当时的边疆地区,燕国就是其中一位。燕国的始祖是燕召公,在当时是权力十分大的存在。而燕国的位置就

  • 为何楚灭越,秦灭周,韩灭郑,赵灭中山都没事,齐灭宋就遭围殴?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为何楚灭越、秦灭周、韩灭郑、赵灭中山没有遭到列强的干涉?一、秦灭周秦灭周发生在秦庄襄王时期,此时的秦国,用如日中天来形容也不为过。自从秦昭襄王长平一战,打残了军事强国赵国后,六国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抗衡秦国的能力了。因此,就算列国想干涉也干涉不了。二、楚灭越[var1]楚国灭越国,是在楚怀王被张仪欺骗以

  • 荆轲错失3次机会刺杀秦王,为什么“荆轲刺秦王”仍被称为壮举?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荆轲最后刺杀秦王了吗,荆轲刺杀失败后谁又刺杀了秦王,荆轲刺杀完秦王之后的历史

    荆柯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刺杀行动中最负盛名的一个。这位名叫荆轲的勇士,为了挽救自己的国家,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刺杀秦王。这种不畏强权,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以及竭力扭转乾坤、勇于直面困难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这场刺杀活动最后还是失败了。是造化弄人,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呢?[var1]荆轲是一个

  • 山东出土一批竹简,揭露孙膑被迫害真相,学者:一点也不冤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后世人知道这段历史,还是通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这场著名战役的实际发生时间是在公元前353年,而《史记》则成书于公元前90年,中间间隔了260多年。即便司马迁秉承着史家求实的精神,所载与事实相符,但也难保不会遗漏了一些细节之处。山东省境内曾出土了一批竹简,这批竹简正巧揭露了庞涓迫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