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冷知识-细聊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

历史冷知识-细聊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779 更新时间:2024/2/4 17:06:36

晋、郑晋和郑,是姬姓诸侯受封较晚的两个国。郑之受封,已在周宣王的时候。平王东迁,晋、郑都出了不少的力。所以《国语•周语》说:“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

春秋初期,郑在当时政坛上颇为活跃。此后,成为晋楚齐秦争取和争夺的对象,而仍能于夹缝中求生存,以至战国之初。晋在春秋时期,始终是中原的大国。但它在军事上的优势,为世卿势力的扩张提供条件,终于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时期,三晋各为七侯之一。而中山国作为鲜虞族的政权,则活动于赵魏邻近地区,又有一段兴亡的历史。

晋的建国、分裂和统一

[var1]

晋是周武王子,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叔虞的母亲在生产前,武王告诉他说,他做了一梦,梦见上帝对他说:“我命你生个儿子,名虞,我给他封地于唐”。后来叔虞的母亲果然生了一子,手上有一个“虞”字形,因此就取名为虞。武王死后,唐有乱,周公灭了唐,因而就封叔虞于唐。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初分封之国有鲁、卫和唐(晋),都是姬姓诸侯中重要的国家。唐分封的地点即是“夏虚”,故《左传》定公四年说:“以夏政,疆以戎索”。这就是说,仍用夏的政治制度。索本是绳索,古人用绳索测量土地,故索引申为法。戎索就是仍用当地戎人的土地法。夏戎杂居。因此夏政、戎索实际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当时所谓戎,实际就是指媿姓的狄,即《传》所谓“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由此可见夏虚不但是夏人活动的地方,而且是戎狄活动的地方。这情形对于了解唐(晋)的社会历史是很重要的。

[var1]

《史记•晋世家》说:“唐叔子燮,是为晋侯”。这就是说,唐叔虞第二代时已改国号为晋了。《正义》云:“唐叔虞子燮父徙居晋水旁,今并理故唐城。”周初所分封的诸侯,地方不过“方百里”,晋也是如此,而且周围有许多戎狄。《晋世家》又说:“自唐叔至靖五世,无其年数”。我们对于西周时期晋的社会历史,实在所知很少。

大约西周宣王时,北方戎狄叛乱,晋穆侯曾经帮助宣王共同作战。恰好伐条戎时,生大儿子,取名为“仇”(太子仇);后来在千亩之战时,又生少子,取名为“成师”。古人名字都是有意义的。当时师服说:“异哉,君之命(名)子也!太子曰仇,仇者,雠也。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之者也今适(嫡)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这里埋伏了此后晋国将发生内部分裂的因素。

穆侯卒,弟殇叔立,太子仇出奔国外。过了一年,太子带领徒众去打殇叔,自立为文侯。晋文侯时正当周幽王时。犬戎杀幽王,周室东迁。晋文侯与郑、虢助周平王在洛邑建国,很有劳绩。

[var1]

晋文侯时已迁都于绛,在今山西翼城东南。公元前475年,文侯卒,子伯立,是为昭侯。昭侯分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县)。曲沃的城要大于翼(绛),这是不合制度的,也预兆曲沃与翼之间可能发生对抗的局势。

成师封于曲沃,号为桓叔。他很得民心。当时人说,“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公元前739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立桓叔。桓叔欲入晋(指翼),晋人发兵抵御桓叔。桓叔败归。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不久,桓叔卒,子鲜代桓叔,是为曲沃庄伯。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弑孝侯于翼。晋人攻曲沃庄伯,复立孝侯子郄为君,是为鄂侯。

鄂侯六年卒。曲沃庄伯听说,兴兵伐晋。周平王使虢公带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败归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

[var1]

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卒,子称代庄伯立,是为曲沃武公。哀侯八年,曲沃武公伐晋于汾水旁,虏哀侯,晋人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晋小子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周桓王使虢伐曲沃武公。武公败归曲沃。晋人立哀侯弟缗为晋侯。

公元前677年,晋侯缗二十八年,齐桓公始霸。这一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并且把它灭掉了,完全兼并了晋地。曲沃武公被封为晋君,正式列为诸侯。是为晋武公。

曲沃桓叔始封曲沃,到晋武公并晋,经历了六十七年的分裂时期。因此春秋初期,晋国不曾参加黄河下游诸国的战争。齐桓公称霸,它也很少过问。武公死后,子献公立,他在晋国统一的基础上,使晋国成为黄河中游的一个强国。

[var1]

戎狄的活动和晋的始霸

晋献公是个英明能干的君主。他深知“本小末大”是晋国所以分裂的原因,因而他即位后,把权力集中起来,把公子公孙都统统驱逐出国。《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大夫士药说:“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富子”,指曲沃庄伯之子孙。虽然献公自己也出自曲沃、桓庄,但是为了权力集中起见,他不能不对桓、庄的子孙们下毒手了。“富子”之名始见于此,因为强大的宗族就是富有者,故称“富子”。

但是这时真正威胁着晋国的基础的,不只是晋内部的贵族,还有晋周围的戎狄部落。西周春秋之际,北狄已充斥于今陕西北部到山西河北北部,他们已严重地威胁周和沿边齐、鲁、卫诸国的安全。

[var1]

骊戎也是犬戎之一,原在今陕西的临潼骊山之下。周室东迁以后,它也逐渐向东迁徙,到了晋西。晋献公在一次战争中打败骊戎,俘获了骊姬。献公很宠爱她,并且决心把太子申生废除,立骊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因此派太子申生去打东山之戎,又派二子重耳去防守蒲城(今山西永清县),三子夷吾去防守屈(今山西吉县)。这不只是献公因宠爱骊姬而把诸子调开,也是戎狄对晋的威胁所致。

公元前658年和前655年,晋荀息又借道于虞(今山西平陆)以伐虢(今三门峡)。晋灭虢后,虞也随着被灭亡了。这虞、虢以西的黄河两岸,也是戎族活动的地方。晋灭虞、虢,与抵抗戎狄是有关系的。

对于北方的狄人,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晋献公虽然没有参加这一争霸活动,但他连续灭亡了耿(今山西河津县)、霍(今山西霍县)和魏(今山西芮城),并封赵夙于耿,封毕万于魏,让他们防守,晋扩大了自己的地盘。

[var1]

晋献公听了骊姬的谮言,使重耳不得不到母家狄人那里避难,夷吾也逃到梁(今陕西韩城)。重耳在狄人那里住了十二年,取了狄人廧咎如的小女儿,生了儿子;随臣赵衰娶了廧咎如的大女儿,也生了儿子。后来重耳离开狄,到了齐、卫、曹、宋、郑、楚等国。异姓诸侯国都对他很好,相反,同姓诸侯却对他都很不礼貌。最后他在秦穆公的护送下回到晋国即位,即晋文公。

秦这时已经强大起来,它羡慕华夏诸侯的礼乐文化,积极准备东进。在晋文公以前,晋惠公的即位,也是由秦护送入晋的。在晋遭到饥荒的时候,它也运来了粮食周济晋国。但是惠公不知好歹,恩将仇报,原来应允给秦河西的一些地方,也赖着不给,终于发生韩之战(公元前645年)。

晋文公和晋献公一样,是很英明能干的君主。他的臣僚如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等都是忠心耿耿,追随着他,并且也很有才能。过去晋国很少关心华夏诸侯的会盟、战争,而现在它已兴起,成为齐桓公霸业的继承者了。

[var1]

晋文公的霸业,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勤王”。当时正当周襄王时,王朝发生了王子带之乱。襄王出居于外,王子带进入王城。这时秦穆公驻于河上,有帮助襄王入国的意图。晋大夫赵衰对晋文公说:“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晋文公认为这是称霸的机会,便出兵送周襄王入国,诛王子带,乱事平定。这是公元前635年的事。

又一件大事是公元前633年城濮之战,晋文公打败楚国。这一年,宋因受到楚国侵扰,求救于晋。晋文公才即位,楚又是强国,因而他起初很是犹豫,而他的大臣先轸、咎犯等都力主一战。先轸说:“报施定霸,于今在矣。”报施是指晋文公从狄回国时,路经宋国,得到宋国的优遇,现在宋国求救于晋,不能坐视不救。这当然只是借口,定霸才是真正的目的。于是晋楚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楚军大败。楚将子玉怕楚成王责备他,便愤而自杀。从此许多过去从楚的诸侯都纷纷倾向晋国。次年,诸侯拥护晋文公为霸主,会盟于河阳。周襄王也来参加会盟。《春秋》为天子讳,以“天王狩于河阳”,载入史册。

[var1]

晋文公在霸业活动中最要紧的,还在于他很重视在政治上对人们的教养,从而提高公室的威信,加强人们的战斗力。子犯在这里起了决策的作用。《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这是关系晋文公霸业活动的很重要的记载。

这里所说“晋侯”、所说“公”,即指晋文公。

晋文公的霸业,比齐桓公更有军事上的成就,也有更大的政治影响。而且齐桓公的霸业,是及身而论,晋文公的霸业在他身后仍有延续。

更多文章

  • 历史冷知识-细聊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时的宋国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穿越到战国的宋国,战国宋国变法

    [var1]宋,是殷商贵族微子在周初受封的国。当殷纣时,微子和箕子、比干都看到殷前途的危险,分别向纣进谏。纣不能采纳,反把比干处死,把箕子囚禁。微子知道殷的危机,已无能为力,他离开了殷的朝廷,不再说话了。微子,名启,姓子,是殷帝乙的长子,纣的庶兄。箕子,是纣的诸父,一说是纣的庶兄。比干也是一位王子。

  • 历史冷知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商鞅不死秦国是否能提前统一六国,秦国统一六国地图变化

    秦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渐强。他要向东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三晋。秦与三晋的战争最为频繁,也最剧烈。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也称王了。由于魏、齐战争中魏失败了,秦国乘机攻占了魏国河西河东的一些城邑。公元前318年,魏以公孙衍为相,发起了三晋、燕、楚“五国伐秦”。这是第一次“合纵”策略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酿酒和建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期开始酿酒,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春秋在战国

    酿酒是淀粉质发酵糖化酒化的过程,这一化工技术最初是由粮食储存中的发酵现象得到启示而产生的。用谷物酿酒有可能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代已较普及。商人饮酒之风甚盛,青铜和陶质的酒器种类繁多。《尚书•说命》记商王武丁和傅说的对话,其中提到:“若作酒醴,尔惟鞠蘖”,“蘖”即是制酒用的酵母。《礼记•月令》说: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时期的越国,战国时吴国和越国的形成,春秋战国越国版图

    [var1]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说,越“其先禹之苗裔”,是夏后帝少康之庶子所建立的国家。因此,他与吴国一样,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不一定是同族。但也“文身断发”,随从了土著的风俗习惯。相传,经历了二十余世,到了允常。他与吴阖庐的时期相当。这时,吴越之间曾发生过战争。晋利用吴以牵制楚,楚也同样利用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国时许国在现在的什么地区,许国最新消息,大许国

    [var1]姜姓与姬姓世代通婚且结联盟。周克殷以后,姜姓诸侯与姬姓诸侯受到同样“封土建国”的待遇。姜姓诸侯国虽然不及姬姓之多,但是它的地位还是重要的。周东征胜利以后,姜姓的齐和姬姓的鲁同时分封于今山东境内,是东方诸侯中最重要的国家。许国在今河南的许昌。春秋时,它恰好在郑、宋、陈、蔡和楚的包围之中。[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秦(2)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时期秦国的资料,战国秦详细历史,春秋秦国史深度解析

    [var1]商鞅变法秦是在周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其建国以前,还是在羌戎的包围中过着游牧的生活。周室东迁,羌戎的一部分虽然被秦的军事力量所驱逐向东南迁徙,但是关中之地依然是羌戎,后来还有从北方来的狄人杂居,时叛时服。大概在秦穆公以后,秦才扩大和巩固了国家的基础。春秋时期,尽管穆公称霸西戎,但是与晋、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秦(1)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秦历史简介,战国时期秦统一的基础,春秋战国秦朝的历史简介

    [var1][var1]秦,嬴姓,是西周东迁时才被周平王承认其为诸侯国的。对于它的起源,很早就有不同的传说。《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杞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时期杞国灭国始末,黄旗堡杞国王城遗址,杞国在哪里

    [var1]杞,是夏禹的后裔,是从商至周还保留下来的小国。甲骨文中有“杞”字,作为地名,与商(今河南商丘)相距不远。还有一片卜辞,称“杞侯”。杞于夏灭之后,似仍然是殷商的诸侯。《史记•陈杞世家》说夏禹之后“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杞地,在今山东省诸城、安丘一带。西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期的吴国在哪里,战国越王怎么灭掉吴国,战国吴国势力

    [var1]依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吴的建国是在吴太伯和弟仲雍的时期。相传,当周古公亶父(即太王)时,他已准备“翦商”。他预见到他的小儿子季历将生一个大人物(文王昌),因此要把王位(其实当时尚未建国)传给季历。大哥太伯、二哥仲雍知道了父亲的意图之后,便自动跑到了“荆蛮”,以便父亲传位给季历。象这样的美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交通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详细讲解,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变化,春秋和战国如何划分

    南北交通诸道路平王迁都雒邑,是为东周。不久即入于春秋时期。由于都城的迁徙,雒邑代替了丰镐。也就是说,以前是以丰镐为中心,向外辐射出若干交通道路。这时应以雒邑为中心,向外辐射交通道路。论东周的国力远不能和西周相比拟。不过雒邑在当时是居于“天下之中”,地理条件使它在一定程度保存住这样的交通中心。由于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