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冷知识-细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徐、舒二国

历史冷知识-细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徐、舒二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223 更新时间:2024/2/4 17:07:09

[var1]

徐、舒

徐舒的分化及其迁徙古文字徐和舒本是一字。金文,徐作■。《说文》云:“余,舍之省”,则徐本应作■,与舒“从舍正合。“予”,可能就是从“邑”之误。《春秋经》僖公三年,“徐人伐舒”,《玉篇》引作“徐人伐■”,则是舒作■之证。但是我们不能读作“徐人伐徐”,只能是说徐已分为二族,即徐和舒了。旧说徐,嬴姓;舒,偃姓。赢、偃,一声之转,也可证明其为同族的分化。殷周之际,管、蔡与武庚同时叛乱,今山东泰山到沿海一带的东夷部落纷纷响应。其中有熊、盈、徐、奄诸姓。有人认为熊就是荆楚,盈就是赢,徐、奄就是徐舒。这是很可能的。因此,他们必定居地相互邻近。周公东征,灭国五十,人民四处逃亡,有的逃到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甚至逃到海外。有的向西北逃,有的向江淮流域逃。舒在今安徽庐江舒城之间,部落繁多,有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总称为群舒。

[var1]

西周时期,他们被称为东南夷或者东国、南国。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西周及齐、晋等国的反抗斗争。文献记载缺略,但《鲁颂•闽宫》里还提到“荆舒是惩”的话,铜器中如《小臣》、《善鼎》都有关于征伐东南夷的记载。《鲁颂》以荆舒并称,可见他们尚相距不远。

后来荆楚更向西南迁徙。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也与征伐徐楚有关。当时的战线由长江下游延伸到了汉、淮流域。穆王时,西北犬戎活动频繁,穆王曾经向西巡狩,到达昆仑山下,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正在这时,他听到西南徐偃王叛乱的消息,立刻命造父(赵的祖先)驾车,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赶快回来。对于徐偃王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有的说,他好行仁义,当时有三十六个小国都朝见他。有的说,他长得很软弱,驼背,仰起头来才能看到对面的人。其实这只是从偃王的“偃”或“尸”(夷)字上想象出来的。偃有曲屈之义;尸,甲骨金文作■,也是曲屈之形。也有人认为他的时代与穆王不合,考证出他是春秋时楚武王、文王时的人物。但是,徐国确实存在过一个了不起的反抗西周统治的英雄人物,却无可怀疑。

[var1]

徐舒的兴衰西周末年,徐暂时衰落。公元前668年(鲁庄公二十六年),《春秋经》:“公会宋人、齐人伐徐”。此春秋以后,徐始见于记载。以后徐经传者,逐渐频繁,可见它正由衰而渐兴盛。

齐桓公称霸时,江南楚国也逐渐强大,列楚穆王、楚庄王时,它的势力已经伸入江淮流域,因而徐与群舒也逐渐与楚发生战争。

公元前657年(楚成王十五年),《春秋》僖公三年记载:“徐人取舒”。上文已经说过,徐、舒已经分裂为二。徐所以伐其同族,正说明徐有兼并群舒而成为大国的企图。据它书记载,这时朝见徐国者有三十六国,所以徐旭生认为徐偃王应在此时,而不应在西周穆王时。但是,不论是否如此,徐此时必是强大。而且齐为了防范楚的东侵,显然有拉拢徐舒等国及散布于河南东部的小国的企图,因而徐舒就成为齐、楚争夺的对象。《左传》鲁僖公五年载:“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

[var1]

弦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息县南。它灭亡的原因是它依赖齐国并跟江(嬴姓,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有故江城)、黄(嬴姓,今河南光县西)、道(今河南确山县)、柏(今河南舞阳县有柏亭)等小国有婚姻关系,而不防备。楚之灭弦,则是楚、齐争霸的结果。

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三月,诸侯大夫救徐。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今湖北随县有厉山店)以救徐。冬,楚人败徐于娄林(今安徽省泗县东北)。《左传》认为此次楚伐徐的原因是“徐即诸夏”,意即徐国依靠齐国为首的华夏诸侯而遭到楚的征伐。但齐和华夏诸侯并不能起到保护徐的作用。自弦被灭之后,江、黄等国都被楚灭掉。后来楚国又灭六(今安徽六安)、蓼(今安徽霍邱县)。这样已经逼近了群舒的范围。公元前615年,群舒叛楚。次年,楚伐群舒,灭之,并与吴越结盟而还。

[var1]

徐舒的灭亡

当楚国的势力正向江淮流域发展时,长江下游吴、越相继兴起。晋利用吴以制楚,楚也利用越以制吴。因此,江淮之间的小国成了吴楚争夺的对象。《左传》,成公七年(前584年),吴入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同年,吴始伐楚,伐巢(今安徽巢县),伐徐。

公元前576年,舒庸人导吴围巢,伐驾,围釐、虺。此三地,不详所在,但当与巢不远,仍在安徽北部。这次战争,舒庸人是吴的向导,可见群舒中已经有一部分归附吴国了。故前570年楚遂伐吴,克鸠兹(今安徽芜湖市东南二十五里)至于衡山(当涂县东北六十里之横山)。这时,楚的力量已经伸展到长江下游,因而引起了华夏诸侯的恐慌。公元前563年,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于祖(今江苏邳县北而稍西之加口),它们不得不与吴寿梦举行和平谈判。吴以后更集中兵力争夺群舒。公元前560年,前559年,吴楚于庸浦(舒庸之浦)、于棠(今江苏**县境),都发生战争,互有胜负。前549年,吴召舒鸠人,煽动它们叛楚。楚责备舒鸠人,舒鸠人遂与楚结盟。不久,吴又来救,楚大败吴,并灭舒鸠(今安徽舒城县)。

[var1]

在吴楚争夺群舒的斗争中,徐都没有参与,它只能自保而已。直到公元前538年,以楚为首,会诸侯于申,楚把徐子捉起来。那次参加会盟的有蔡、陈、许,还有顿、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处)以及淮夷等。楚国又乘机攻克朱方(今江苏丹徒县境内)。这朱方是吴封齐的叛臣庆封的邑,其目的就是防御楚国。两年之后,徐仪楚去朝聘楚国(传世有■王义楚鍴),这说明楚国还是比吴强大。

但是新兴的吴不肯罢休。前537年到前530年,吴楚连年在淮南江北一带发生战争。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公元前518年,吴又灭巢和钟离(今安微凤台县东南稍北)。前512年,吴伐徐,吴筑防壅水灌徐。就在这一年,徐灭亡了。

[var1]

越强大后,它又继吴北上称霸,与晋争夺盟主的席位。它的势力伸向淮水以北,与鲁、徐、邾、滕、莒国接壤。但是战国以后,越也衰落了,楚又灭越。泗上小国也大都被齐、楚所吞并。

徐、舒是春秋时期江淮之间的小国,南北接通的枢纽。它在沟通南北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1979年,江西靖安县李家村发现青铜器窖藏一处,其中有徐器三件,其一为徐王义楚鉴。1988年靖安以南高安县西清泉市出青铜器十二件,其中一件徐王义觯和二件徐王义楚觯。徐都自称为王,与楚相同。

[var1]

徐、舒与吴也有密切的关系。吴国北上,必须经过徐国。据说吴季札经过徐时,徐君殷勤招待季札。徐君看见季札身上的佩剑,十分爱慕,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国时,徐君已死,季札到徐君墓前扫墓后,就把剑挂在墓前树上。人问其故。季札说:“我知道徐君爱慕我的剑,我因出使上国,没有能够给他,但是我已心许之”。这一故事反映了徐吴的关系。以上出土青铜器,所以在江西发现,是因为吴的西境即在今江西境内。

更多文章

  • 历史冷知识-细聊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时期的晋国历史,纪录片战国之晋国,战国时晋国在哪里

    晋、郑晋和郑,是姬姓诸侯受封较晚的两个国。郑之受封,已在周宣王的时候。平王东迁,晋、郑都出了不少的力。所以《国语•周语》说:“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春秋初期,郑在当时政坛上颇为活跃。此后,成为晋楚齐秦争取和争夺的对象,而仍能于夹缝中求生存,以至战国之初。晋在春秋时期,始终是中原的大国。但它在军事上

  • 历史冷知识-细聊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时的宋国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穿越到战国的宋国,战国宋国变法

    [var1]宋,是殷商贵族微子在周初受封的国。当殷纣时,微子和箕子、比干都看到殷前途的危险,分别向纣进谏。纣不能采纳,反把比干处死,把箕子囚禁。微子知道殷的危机,已无能为力,他离开了殷的朝廷,不再说话了。微子,名启,姓子,是殷帝乙的长子,纣的庶兄。箕子,是纣的诸父,一说是纣的庶兄。比干也是一位王子。

  • 历史冷知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商鞅不死秦国是否能提前统一六国,秦国统一六国地图变化

    秦自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后,国力渐强。他要向东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三晋。秦与三晋的战争最为频繁,也最剧烈。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也称王了。由于魏、齐战争中魏失败了,秦国乘机攻占了魏国河西河东的一些城邑。公元前318年,魏以公孙衍为相,发起了三晋、燕、楚“五国伐秦”。这是第一次“合纵”策略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酿酒和建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期开始酿酒,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春秋在战国

    酿酒是淀粉质发酵糖化酒化的过程,这一化工技术最初是由粮食储存中的发酵现象得到启示而产生的。用谷物酿酒有可能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代已较普及。商人饮酒之风甚盛,青铜和陶质的酒器种类繁多。《尚书•说命》记商王武丁和傅说的对话,其中提到:“若作酒醴,尔惟鞠蘖”,“蘖”即是制酒用的酵母。《礼记•月令》说: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时期的越国,战国时吴国和越国的形成,春秋战国越国版图

    [var1]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说,越“其先禹之苗裔”,是夏后帝少康之庶子所建立的国家。因此,他与吴国一样,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不一定是同族。但也“文身断发”,随从了土著的风俗习惯。相传,经历了二十余世,到了允常。他与吴阖庐的时期相当。这时,吴越之间曾发生过战争。晋利用吴以牵制楚,楚也同样利用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国时许国在现在的什么地区,许国最新消息,大许国

    [var1]姜姓与姬姓世代通婚且结联盟。周克殷以后,姜姓诸侯与姬姓诸侯受到同样“封土建国”的待遇。姜姓诸侯国虽然不及姬姓之多,但是它的地位还是重要的。周东征胜利以后,姜姓的齐和姬姓的鲁同时分封于今山东境内,是东方诸侯中最重要的国家。许国在今河南的许昌。春秋时,它恰好在郑、宋、陈、蔡和楚的包围之中。[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秦(2)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时期秦国的资料,战国秦详细历史,春秋秦国史深度解析

    [var1]商鞅变法秦是在周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在其建国以前,还是在羌戎的包围中过着游牧的生活。周室东迁,羌戎的一部分虽然被秦的军事力量所驱逐向东南迁徙,但是关中之地依然是羌戎,后来还有从北方来的狄人杂居,时叛时服。大概在秦穆公以后,秦才扩大和巩固了国家的基础。春秋时期,尽管穆公称霸西戎,但是与晋、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秦(1)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战国秦历史简介,战国时期秦统一的基础,春秋战国秦朝的历史简介

    [var1][var1]秦,嬴姓,是西周东迁时才被周平王承认其为诸侯国的。对于它的起源,很早就有不同的传说。《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杞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春秋时期杞国灭国始末,黄旗堡杞国王城遗址,杞国在哪里

    [var1]杞,是夏禹的后裔,是从商至周还保留下来的小国。甲骨文中有“杞”字,作为地名,与商(今河南商丘)相距不远。还有一片卜辞,称“杞侯”。杞于夏灭之后,似仍然是殷商的诸侯。《史记•陈杞世家》说夏禹之后“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杞地,在今山东省诸城、安丘一带。西

  • 历史冷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战国时期的吴国在哪里,战国越王怎么灭掉吴国,战国吴国势力

    [var1]依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吴的建国是在吴太伯和弟仲雍的时期。相传,当周古公亶父(即太王)时,他已准备“翦商”。他预见到他的小儿子季历将生一个大人物(文王昌),因此要把王位(其实当时尚未建国)传给季历。大哥太伯、二哥仲雍知道了父亲的意图之后,便自动跑到了“荆蛮”,以便父亲传位给季历。象这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