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临死前为何要冒天下之不讳实施“人殉”?

朱元璋临死前为何要冒天下之不讳实施“人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929 更新时间:2023/12/27 1:56:12

然而,朱元璋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个皇帝,他建国立业的同时,也是出了名的暴君,为了保证江山永固,他大开杀戒,将开国功臣一一除去,甚至还滥杀无辜,他的血腥和残忍也是历代帝王中数得着的。作为一个帝王,如果说这些杀戮还勉强能找到托辞的话,那他临终前要求众多妃子陪珣的决定却实在找不出任何理由了。

人们不禁要问:精明的朱元璋为何要冒天下之不讳来恢复“人殉”制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还是先了解一下“人殉”制度的由来吧

“人殉制度”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起初的陪珣人员都是部落冲突时的俘虏。到了奴隶社会,“人殉制度”逐渐流行起来,《诗经》中记载,秦穆公死时甚至让三位德高望重的大臣陪殉,这引起大臣和贵族的不安,反对陪殉的声音开始出现。之后,即便有陪殉出现,大多数也以下人为主。可是,人们对这种野蛮制度还是心有余悸,再后来,人们开始用陶器人俑替代活人陪殉,进过汗、唐、宋的发展,这种残忍制度已经逐渐被消除

那朱元璋又怎么会想起这个制度呢?

因为明朝之前的朝代叫做元朝,蒙古人没有经历中原文化的熏陶,依然保留了彪悍野蛮的部落传统,人殉就是其中一项。《元史》中记载,元朝的开国皇帝成吉思汗在去世时就曾让四十余位妃嫔陪葬。可是,除了成吉思汗,史料中并没有发现元朝的其他皇帝传承了这一制度,直到朱元璋去世。因此,朱元璋实施人殉很有可能是对成吉思汗的一种效仿;

其二,清除后患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用在朱元璋身上再恰当不过

朱元璋为了保证太子朱标能够顺利执政,他不仅将朱标的众多兄弟都谴离京师,让他们远离朝堂、驻守边境,更是对开国功臣展开清洗,这都是为了儿子朱标。可惜,朱标命薄,英年早逝,为了防止皇子们争位,他力排众议将朱标的儿子、皇长孙朱允炆扶上皇位。

这和人殉有什么关联呢?因为历史上还有一股势力叫做“外戚”。在朱元璋看来,皇子们的威胁消除了,但他从汉、唐的灭亡中也看到外戚和宦官的强大。对付宦官,他定下了“内官干政者死”的铁律,接下来,就是防止外戚了。他让一大帮妃嫔陪殉,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

不管作为一个皇帝他称不称职,但作为一个父亲、爷爷,他把能做的都做了,祝朱老爷子真累!

这就是朱元璋恢复人殉的第二个原因

其三:帝王心作祟

可能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但是作为一个从放牛郎成长起来的皇帝,朱元璋肯定也有着自己的骄傲。为了彰显自己的不世功绩,他恢复人殉来安慰自己虚荣的帝王之心

最后一点,我们也不能排除朱元璋有迷信心理,他让这些妃嫔陪殉是为了到“那边”去侍奉自己;

按照封建统治者的说法,这些陪殉妃嫔应该感到荣耀,但是,只有这些妃嫔知道那有多可笑。这些妃嫔死状凄惨,司空见惯的毒酒、白绫等手段必不可少,还有一些甚至会被灌注水银,死前的痛苦根本无法用言语描述。这也是封建体制下的一个悲哀

对人殉制度的重新用让朱元璋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骂名。在他的带动下,人殉制度在贵族阶层大有死灰复燃的苗头,断断续续出现过一些类似悲剧,直到明神宗时期,这位一辈子都碌碌无为、让人想不出任何政绩的皇帝却下达了“全面废除人殉”的禁令,也正是从那时起,人殉制度才真正消失

更多文章

  • 朱棣做了一件事,假如崇祯照搬或能延续明朝国运,可惜他没领会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朱棣在南京称帝后,很快便下令在老巢北平营造紫禁城,为迁都做准备。迁都这种事历来都是非常艰难的,毕竟祖宗打下来的基业,除非像商朝那样,帝都实在没办法居住,必须要找个安稳的地方,否则一旦提出,必然会有无数人跳出来反对。朱棣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这些人反对也影响不了他的决心,但总归是非常烦的,于是朱棣做

  • 比朱允炆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子,他才应该是大明第二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称帝,史称建文帝。一直以来,建文帝都被认为是明朝正统皇帝,而后来的朱棣则是篡位。然而,在当时,有一位皇子却比朱允炆更为正统,更有资格继承皇位,这位皇子是谁呢我们都知道,朱允炆并不是太子朱标的第一个

  • 崇祯处死陈新甲,诉说明朝“内外交困”的悲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陈新甲,四川人,明朝兵部尚书,善于决断,深受崇祯赏识。担任兵部尚书期间,陈新甲建议崇祯重用孙传庭、傅宗龙、汪乔年,力挽狂澜。陈新甲的能力,不用怀疑,但崇祯的政策摇摆不定,又不想承担责任,坑死了陈新甲,诉说着明朝“内外交困”的悲哀。崇祯继位时,明朝江山岌岌可危,关外满清、关内起义军,以及东南沿海的殖民

  • 明明打赢“宁锦大捷”,袁崇焕为何还会被迫辞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袁崇焕坚守宁锦防线,宁锦战役,宁锦都司是现在哪里

    一年半后的天启七年,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又率领八旗精兵大举进犯辽西,在强攻锦州无果后,又掉头攻打宁远,结果,损兵折将、伤亡无数,最后不得不退回沈阳;这就是玩命历史上著名的“宁远大捷”和“锦宁大捷”。后金经过两次惨败,元气大伤,也不敢轻易进犯辽西地区;而明朝朝堂上下也从胆战心惊中走出,开始有点飘飘然

  • 明朝的“航海时代”比欧洲早80年,为何没能成为海上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的航海技术,明朝航海技术有多先进,明朝后期为啥发展航海

    其实,历史上每一个朝代达到顶峰的时候,往往都会出现暂时性的开放,就像明朝。明朝的开放程度并不逊于唐朝,尤其是从朱元璋开国到宣德年间,经过四任皇帝的努力,明朝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基础,其他领域的飞速发展也就成了一种必然。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以及对海洋知

  • 从“清算”张居正的那一刻起,万历皇帝就将明朝带入一条不归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万历怎么清算张居正的,张居正教育万历,万历首辅张居正廷杖

    万历皇帝执政的48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解读:万历十二年之前和万历十二年之后。万历十二年为什么是个分割点?因为这一年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已经过世两年的张居正被“清算”了!万历皇帝在展开对张居正清算的同时,也将张居正坚持推行了近十年的“万历新政”给一一否认、并悉数抹杀。很多现代学者都认为,从万历皇帝清

  • 刘伯温对朱元璋说了这八个字,为自己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临死时说刘伯温,刘伯温朱元璋精彩片段,刘伯温被朱元璋赶走

    刘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不仅才能出众,更传言其能掐会算,出神入化,因此民间一直将其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比肩。当然,历史上的刘伯温并不像演义中那么夸张,但其才能出众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战场上能掐会算,智计过人的刘伯温在政治上却并不能如鱼得水。《明史》记载,朱元璋有一次和刘伯

  • 成吉思汗的后裔林丹汗,为什么没能统一蒙古,却让努尔哈赤捡了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蒙古族林丹汗简介,林丹李宗伟2012伦敦奥运会,林丹成吉思汗

    林丹汗为什么没能像他的祖先成吉思汗那样统一蒙古呢?其主要原因有两点。1、林丹汗的政策错误林丹汗的政策错误,使得分裂的蒙古各部都与林丹汗离心离德。林丹汗采用了什么政策呢?他把蒙古信奉了十多年的黄教改为红教,这让蒙古各部落都接受不了。林丹汗的威信也因此下降不少。而后,林丹汗又没有团结蒙古各部,使得蒙古各

  • 和珅前去赈灾却在粥里惨沙子,乾隆皇帝听了却大赞:做得不错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的结局:狱中自尽。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嘉庆四年(1799年)2月22日,和珅在监狱中自尽而亡,年仅50岁,走完了自己宣赫的一生。和珅死前留下了这首绝命诗,被人各种分析,甚至还有人说和珅的前身是乾隆宠爱的妃子马佳氏,后身则是来报仇的慈禧太后,说和珅最终还

  • 光绪元宝北洋造33年库平七钱二分特征有哪些最新价格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资料,光绪元宝北洋造七钱二分真伪,北洋造光绪元宝33年七钱二分图片

    光绪元宝北洋造33年库平七钱二分图片(光绪元宝北洋造33年库平七钱二分图)光绪元宝北洋造33年库平七钱二分特征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33年为清朝光绪北洋造币厂铸造的银币,钱币共同特征为正面珠圈内满汉文“光绪银元”,上环“北洋造”,下环“库平七钱二分”,中间“光绪元宝”四个字,字体俊秀。钱币背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