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作为雄才伟略的帝王,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谁是最狠的人

作为雄才伟略的帝王,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谁是最狠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56 更新时间:2024/2/6 9:44:13

传统的史书对于这三位皇帝的功绩,是大加赞扬的,对他们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但是对于他们晚年的一些政策,以及对待官员对待百姓的态度,基本没有什么详细的介绍和描述。这就容易让人们对这三个皇帝的认识不足,对他们缺乏理性的认识和评价!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列数一下汉武帝、唐太祖、明太祖这三位皇帝在晚年都做了些什么事!

一、汉武帝的晚年――北击匈奴、巫蛊之祸、《轮台罪己诏》

如果要用几个词来概括汉武帝的晚年,那我觉得用北击匈奴、巫蛊之祸、《轮台罪己诏》这三个词来概括汉武帝的晚年再合适不过了!汉武帝的晚年基本上是围绕着三件事展开的。

这三件事也为汉武帝的一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这三件事:

1.北击匈奴!

北击匈奴可以说是汉武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标签。汉武帝与匈奴周旋了一生,也和匈奴打了一生!汉武帝刚刚继位就开始筹划打击匈奴,以此来回应匈奴的冒顿单于对吕后的侮辱!汉武帝有自己的雄心壮志,同时又有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骁勇善战的大将军。所以在早期汉武帝对匈奴的斗争当中,有非常大的优势而且多次打败匈奴,在这些众多的战役当中比较著名的有三场:

河南战役。元朔二年汉武帝命令卫青为大将军,率领汉朝军队,在河南地大败匈奴,夺回了河套地区。从此之后汉武帝在这里设置了五元和朔方两个郡,而且修补秦朝的长城,有移民戍边。巩固了对这里的统治!

陇右战役。元狩二年,霍去病率领汉朝军队,西出陇右,击败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这次战役中霍去病杀掳匈奴四万多人,是一次少有的大胜利。从此之后河西走廊地区再也没有匈奴了。

漠北战役。元狩四年,汉武帝命令霍去病和卫青分兵两路,跨过沙漠追击匈奴的军队。在这场战役当中卫青和匈奴的单于大战于龙庭附近,大败匈奴单于。霍去病和匈奴的左贤王交战,在这场战役当中霍去病杀掳匈奴八万余人,卫青杀戮匈奴四万余人!从此之后匈奴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匈奴也很难再对汉王朝形成大的威胁。

上面的三个战役主要是在汉武帝比较年轻的时候所取得的重大胜利。等到汉武帝老了之后,仍然是对匈奴耿耿于怀,想要彻底消灭匈奴来解决这个边患问题。但是汉武帝老年,对匈奴的作战当中并不顺利。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虽然也有一些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长期对匈奴的作战,使得汉朝人力物力财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国内的各种社会矛盾也是逐渐的激化。经过文景之治,在经过汉武帝多次的挥霍,文景之治时期形成的家业基本上被汉武帝败光了。汉王朝又一次处在摇摇欲坠的险境当中。

2.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晚年的一场大的宫廷内乱。因为汉武帝晚年多病,他认为是朝中的官员巫蛊所致,而且当时流传着在地下埋上木偶人并且用咒语阻咒可以害人。因此汉武帝认为有人是想这样害他。可能是汉武帝晚年比较糊涂了吧,再加上又有小人在他身边吹耳边风。使得汉武帝引起了一场宫廷的内乱。

这场内乱首先由丞相公孙贺引起,因为当时有人告发公孙贺,在驰道埋木偶人陷害汉武帝,最终汉武帝逮捕了公孙贺,公孙贺不久便死在狱中。但是这场内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随后江冲告发太子宫中木偶人甚多,太子害怕被杀,因此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死了江冲。汉武帝派人追杀太子,太子也发兵拒捕,双方激战数日四者数万人。最后太子兵败自杀。太子兵败后追随太子的一些政治势力基本上被杀,而且就连太子的后人也基本上没有人生还。

巫蛊之祸,作为汉武帝时期一场重大的宫廷内乱,深刻地影响了汉朝的历史走向,以及皇位的继承权。虽然事后汉武帝搞清了真相,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十分的悔恨,但是为时已晚太子已经没有了。

3.《轮台罪己诏》

如果说有什么事件能够表明汉武帝的过人之处,那恐怕首屈一指的就是《轮台罪己诏》。经历过巫蛊之祸之后,汉武帝对自己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而且对待武力征伐匈奴这些事件上都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他逐渐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不惜人力财力物力征伐匈奴的话,整个国家的经济就会崩溃,人民就会爆发起义。到那时汉王朝就会垮台。

因为多年征伐匈奴,而且对国内的百姓横征暴敛,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所以汉武帝决定不再对匈奴大规模的用兵,而是在国内与民休息,休养生息。《轮台罪己诏》有名汉武帝的政策已经由国外转向国内,开始重视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轮台罪己诏》也是汉武帝在位时期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使得汉武帝和穷兵黩武的暴君画上了界限。这是汉武帝的过人之处。

二、唐太宗的晚年――少于纳谏、滥用刑罚、大修宫殿

唐太宗的晚年相对来说有些膨胀。唐太宗晚年时期很少纳谏,而且经常大修宫殿。相比于青年时期的虚心纳谏,重用贤才这方面的优点来说,汉武帝的晚年时期确实有点退步了。但是唐太宗晚年的膨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唐太宗青壮年时期,基本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在政权方面: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太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已经巩固了唐朝的政权。而且唐朝的繁盛,也让百姓对唐朝很有归属感。已经改变了唐高祖李渊时期政权不稳的局面。

在民族方面:唐太宗可以说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典范,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吾独爱之如一”相比于汉武帝的征伐,唐太宗主要通过羁靡政策来解决民族问题。因此唐太宗也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

在军事方面:唐太宗前期基本上已经把军事问题解决的非常好,唐太宗早期征服了突厥和吐谷浑,而且还对西域用兵,把西域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正是因为取得了上述几个方面的成就,所以唐太宗在晚年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再加上唐太宗晚年时失去了魏征这样的直言不讳的大臣。对于唐太宗的皇权的限制更加少了,所以唐太宗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少于纳谏、滥用刑罚、滥用民力、大修宫殿、求仙炼丹等。

虽然晚年的唐太宗存在上述的一些缺点,但是他并没有滥杀大臣和滥杀无辜。没有犯什么原则性的大错误。而且对于上述的一些缺点唐太宗在晚年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

三、明太祖的晚年――屠戮大臣,滥杀无辜!

明太祖朱元璋的晚年,相比于汉武帝和唐太宗来说是心狠手辣的。在明太祖的晚年,为了能够使大明的江山传至万代,他选择了对自己身边的一些建国元勋痛下杀手。以此来防止他们专权擅政,威胁到皇权。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越老越恨,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跟着他一块打天下的元勋基本上没有一个是有好下场的。基本上都死在朱元璋的刀口之下。明太祖的晚年主要围绕两件事来开展,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消灭蒙古势力。第二件事便是消灭这些元勋!

1.打击蒙古势力

随着朱元璋渐渐老去,他开始思考自己的身后事,他觉得在自己死后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蒙古问题。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虽然自己有能力能够打败蒙古,但是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后世子孙能够打败蒙古。因此他想趁着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彻底消灭蒙古,解决这个大明朝的隐患。在这种动机的指使下,朱元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对蒙古征伐!

由于朱元璋已经老去,主要负责指挥打击蒙古势力的藩王是朱元璋之子朱棣。说到朱棣其实也是一狠人,因为朱棣在朱元璋晚年的夺嫡之争当中失败。所以朱棣在这次对蒙古的征伐当中,使劲了吃奶的力气,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在蒙古身上。而且一口气把人家蒙古的老巢给端了。在朱棣彻底打败蒙古之后,让朱元璋一直耿耿于怀的蒙古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2.诛杀功臣

在解决了蒙古人的威胁之后,老年的朱元璋将焦点放在明朝的功臣身上,朱元璋认为大明朝除了来自蒙古的威胁之外,第二个隐患就是功臣,因此朱元璋也开始了诛杀功臣的行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赐死、有处死、有暗杀致死!

处死的功臣:

韩国公李善长――死于胡惟庸案吉安侯陆仲亨――死于胡惟庸案延安侯唐胜宗――死于胡惟庸案平凉侯费聚――谋反处死南雄侯赵庸――死于胡惟庸案荥阳侯郑遇春――死于胡惟庸案靖宁侯叶升――死于胡惟庸案永嘉侯朱亮祖――谋反罪被杀凉国公蓝玉――谋反罪赐死的官员:

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德庆侯廖永忠临川侯胡美定远侯王弼死因存疑的功臣:

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诚意伯刘伯温淮安侯华云龙朱元璋杀死这些官员大多是明朝的开国元勋,经过这三场屠杀,明朝建立之初有资历,有威望官员所剩不多了。在完成了这一系列屠杀之后,朱元璋也完成了他最后的心愿,之后不久便撒手而去!那他到死也没想到,虽然蒙古和功臣的威胁没有了,结果他的儿子朱棣却造反了!

瀚海说:三位皇帝中最狠的还是朱元璋。

虽然三位皇帝在年轻时期都有各自的功绩,但是他们在晚年却走了不同的路,汉武帝和唐太宗属于改过自新类型的,他们在晚年时对自己所犯的错误都有一些清楚的认识。而且在晚年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比较客观的,比如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唐太宗在晚年也写了相应的反思自己不足的作品。

相比于前两位皇帝,朱元璋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心狠手辣的。他为了维持大明的江山。对自己的功臣也毫不出软。明朝的建国元勋基本上被朱元璋屠戮殆尽!

更多文章

  • 吕思勉:李世民能力中等,不如宋武帝、陈武帝、梁武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简史吕思勉,李敖评价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价格

    吕思勉,近代著名史学家,尤其擅长研究南北朝、隋唐史,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史学四大家”,史学研究能力自然没得说。吕思勉的代表作,《隋唐五代史》评价:“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文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帝矣。”吕思勉看来,李世民不过中

  • 东晋孝武帝:在位24年,赢得淝水之战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晋孝武帝与刘裕,东晋十六国淝水之战,历史上真实的东晋孝武帝

    317年,司马睿在江东称帝,却没能掌握实权。司马睿能立足江东,靠的是门阀士族的拥戴,王氏、庾氏、桓氏、陈氏,相继主导朝政,皇帝就是个摆设。司马睿作为开国皇帝,却被王敦控制,郁郁而终,其余皇帝可想而知。到了简文帝司马昱时,由于桓温掌权,并有取代晋朝的打算,简文帝临终前,居然想“禅让”皇位给桓温。孝武帝

  • 唐高宗李治的最大悲哀——生前遇到武则天,死后撞上影视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关于李治的评价大都很“反面”,说他生性懦弱,在其他几位皇子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李治都是置身事外,对政治也不感冒,没成想,这样的“二傻子”竟然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法眼”,成为接班人。登基之后也没有表现出一个君王该有的威严,一个长孙无忌都让他束手无策。直到那位“武才人”二番进宫,李治才在武

  • 说一说:李世民背后那些各有千秋的女人们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一生有多少女人,李世民最喜欢的女人是谁,如何评价李世民的一生

    一、贤惠皇后——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贤后之一,她也是最称职的皇后。在李世民征战四方的岁月里,她紧紧追随,她为李世民沏茶洗衣,事无巨细,悉心照料李世民的生活起居,正是因为他贴心暖肺的照顾,李世民才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胜仗。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她作为正宫娘娘,对后宫其他嫔妃,像对待一家人一样宽

  • 李世民一生为何只册立了一位皇后?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世民在长孙皇后怀里哭,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立过皇后吗,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

    正因为皇后在国家统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历代帝王都非常注重皇后的任命,当前任皇后殡天之后也往往会及时补缺,就连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也先后任命了三位皇后,而周宣王和昭武皇帝刘聪更是同时任命了四位皇后。可是,与这些十分重视皇后的帝王相比,唐太宗李世民就显得异常低调,他一生之中只有一位皇后,就

  • 她是隋文帝遗妃,因隋炀帝送的一个金盒,羞愤之下郁郁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隋炀帝野史传闻,隋炀帝后妃的下场,隋炀帝的女儿与唐太宗

    多少帝王被最底层的起义军轰下了宝座,而不少朝代开国之君也是卑贱平民,刘邦一介草根布衣,朱元璋要饭叫花放牛郎。他们都颠覆了前朝开辟了新政,所以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做到荣辱不惊才能笑看风云,在低谷和高位之时都要不断地提醒自己。隋文帝的出身也极为平凡,但是他凭借自己的智谋和手段,结束了三百年的混战局面,

  • 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杀兄弑弟,为何却单单的放过他们两人的妻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谁,大唐情史李世民玄武门,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完整版

    可是他的夺位之举我们暂且不提,单说兵变的后续处理就让人很难的理解,他幽禁老皇帝,给了一个太上皇的头衔,自己接管了天下,这在情理之中,他杀了建成圆寂二人,争取绝对的主动权这也合理。为了不让他们的后代寻仇,他将二人的是个儿子全部斩首,以绝后患也无可厚非。就是他在所有事情都尘埃落定后,却将二人的发妻占为己

  • 大臣临死前掏出两块免死金牌,李渊:朕有最终解释权,斩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渊临死遗言全集,李渊赏赐免死金牌,李渊给秦琼的免死金牌

    事实证明,得到免死金牌,基本上都是悲剧的开始。皇帝之所以赐下免死金牌,就是因为大臣立下大功,为了笼络人心,也给他一颗定心丸,表明自己不会卸磨杀驴。于是功臣天真的以为自己彻底安全了,开始变得膨胀,甚至胡作非为。等到皇权稳固,外敌基本被肃清,对皇位威胁最大的就是这些功臣了。再加上一些人因为手握免死金牌,

  • 明朝一县令判身中五刀死者为自杀,皇帝:你当我是晋惠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县令孟殷,明朝被朱亮祖害死的番禺县令,专家发现明朝县令墓

    案件审理完结后,县令按制将此案上报刑部,刑部查验卷宗,发现案理不通。你想啊,谁自杀会往身上砍五刀,还刀刀是致命之处?正常人无非也就是割腕、上吊之类了。因此本着避免出现冤情的情况,刑部责令将案件发还杭州府重审。然而没过多久,杭州府重新将审理结果上报,还是判定自杀。这下子可把刑部官员给惹怒了,这不拿大家

  • 此人救过李渊一命,李世民却“骗”他做了一件几乎必死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李世民对待晚年的李渊,李世民死后李渊为何不杀武则天,李渊把李世民从天牢里放出来

    隋朝末年,李世民带领一批忠臣良将四处征战,一手开创了大唐盛世。李世民也素来号称知人善用,对待手下将领几乎能做到坦诚相待,视若股肱。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就有一人被李世民忽悠,做了一件几乎必死的事情。这个人就是凌烟阁功臣排名第二十二位的唐俭。唐俭出身士族,父亲与李渊是好友,他也很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