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朱棣学习李世民逼父退位,明朝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果朱棣学习李世民逼父退位,明朝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951 更新时间:2024/1/28 19:23:49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就功绩而言他仅次于父亲朱元璋,政治上他设立内阁与东厂,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他五次亲征蒙,为王朝开疆拓土;文化上他编修《永乐大典》,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朱棣统治期间,国富民强,文化昌盛,史称“永乐盛世”,这一切都展现出朱棣的雄才伟略。

不过比起唐太宗李世民,朱棣还是略逊一筹,尤其是李世民敢于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而朱棣只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对侄子动手,这反衬出他上位模样的狼狈。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朱棣学李世民逼迫朱元璋退位,明朝历史会怎么发展?

笔者认为,朱棣逼父退位只不过是自寻死路,因为李世民成功的要素朱棣无法复制。

弑兄杀弟、逼父退位,一旦失败必然万劫不复,李世民敢这么做不仅仅是因为他胆识过人,更重要的是当时他已经具备篡位的实力。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起义频发,李世民瞅准时机,怂恿李渊在太原起事,使其成为万千起义人士中的一员。

不得不说,李世民天生就是当将军的料,他的军事才能堪称恐怖!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击溃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创造以少胜多战役的奇迹;浅水原之战他同样以少胜多,击败西秦数万优势骑兵,一举平定陇西;灭西秦之战中,李世民统兵三万便将号称拥有二十万大军的西秦打得抱头鼠窜。

在战略判断与战术选择问题上,李世民几乎没有犯过一次错误,就连某位伟人也曾这样评价评价的军事能力: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率军作战时,李世民经常身先士卒,冒着被流矢落石击中的风险冲锋陷阵,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毫不夸张地说,李渊能够打败各路诸侯建立唐朝,他儿子李世民至少有一半的功劳。

多年的戎马生涯让李世民积累了超高的威望,百姓与将士们都对他打心底里尊敬。

唐朝建立后,李渊论功封赏各大功臣,他发现李世民功劳太大已经封无可封,无奈之下只能增设“天策上将”的职位,让李世民享有仅次于皇帝及太子的莫大权力,这是对他功勋与威望的充分肯定。

身为天策上将,李世民享有各种特权,比如让全天下招贤纳士,搜寻人才作为天策府中的官员。李世民也正是利用这个特权网罗了大量的文臣武将,形成属于自己的强大班底,这是他有胆量篡位的底气之一,哪怕后来徐世绩和李靖在玄武门之变态度暧昧,李世民仍然能取得胜利。

除此之外,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素来有野心,他一直想要将哥哥李建成拉下太子之位,而李建成也十分嫉妒二弟的才华,他担心后者会威胁到自己,于是两兄弟明争暗斗,都想置对方于死地。

武德九年,突厥进犯唐朝边境,按照惯例击退敌军的任务应该落到功勋最多的李世民身上,然而此时李建成先行一步上奏李渊,请求让四弟李元吉担任主帅,同时带上李世民班底下的所有猛将,显然他想通过这个方式削弱李世民党羽的实力。

不仅如此,李建成还命人到处散布“太白经天,秦王当有天下”的谣言,让李渊对李世民产生猜疑。

面对心狠手辣的大哥,李世民不但没有畏惧,反而打算用更加狠毒的方式还之以颜色,于是乎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设计让李建成与李元吉进宫面圣,然后在半路埋伏将两兄弟斩于马下。

杀了李建成两兄弟后,李世民割下他们的头颅登上城头,吓得东宫人马如惊弓之鸟四下逃窜,解了手下之围。

同一时间,李世民还派遣尉迟敬德率一部分人马前往太极宫包围李渊。

当时李渊与一干大臣在等着李建成三兄弟开会,因为前一天太子党的人告诉他“秦王意图谋反”,而李世民又告诉他“太子祸乱后宫”,李渊一时间拿不定主意相信谁,便让他们第二天进宫当面对质。

可谁曾想,李渊没等到三个儿子,却等到了浑身浴血、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李渊带着满肚子的疑惑询问了尉迟敬德的来意,后者告诉他说:“太子与齐王打算谋反,好在现已伏诛,秦王担心陛下的安危便派臣前来护驾。”

此时李渊已经明白恐怕李世民早就将皇宫团团围住,如果不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自己怕是凶多吉少,不过为了找个台阶下,他故意询问裴寂等大臣怎样看待这件事,这时萧瑀、陈叔两人立刻上前表态,大肆贬低李建成与李元吉,同时极力吹捧李世民,并且建议李渊将他立为太子。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尽管李渊心中百般不情愿,也只能“含泪”答应这个建议。不过尉迟敬德并不满足,他还要求李渊将兵权交由李世民掌握,李渊同样只得答应。

《资治通鉴》里明确记载了这一段史实: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协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

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一招“先发制人”盘活了整盘棋。玄武门之变前,太子党已经基本得到了李渊的支持,在与李建成的争斗中李世民渐渐处于下风,然后他果断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两兄弟,并且派人包围皇宫,不让李渊与外界取得联系,从而一步步建立优势,最终顺利坐上皇位。

所以从本质上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根本目的不是除掉李建成他们,而是争夺李渊的皇位。

当然往深处探究,李渊仁慈的态度以及大臣的心思同样铸就了李世民的成功。

李渊一直明白李世民的野心,也对他和李建成的矛盾心知肚明,这相当于一个潜在的威胁。然而李渊却一直表现出仁慈的姿态,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儿子不会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并且努力调和几兄弟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仁慈的态度给了李世民先发制人的机会。

对李渊而言,最为信任的老臣有五个:裴寂、萧瑀、封德彝、陈叔达、高士廉。其中裴寂支持太子党,萧瑀、陈叔达、高士廉心向李世民,而封德彝首鼠两端,也就是说李世民篡位后不必担心老臣会不配合,这进一步降低了他篡位的难度大。

综上,我们能总结出李世民成功的秘诀是:

超高的威望+强大的班底+先发制人+父亲的仁慈+老臣的支持

然而这些因素朱棣一个都没有。

论威望朱棣远远不如李世民。因为前面我们说过,李世民打下了唐朝的半壁江山,这为了他积累了超高的威望。

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唐朝没有发生屠杀开国功臣的事情呢?这是因为李世民就是最大的开国功臣,剩下的功臣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与李世民有联系,这些功臣在其他人面前可能有些肆无忌惮,但是在李世民面前就和乖宝宝一样听话,再加上李渊不愿对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动手,所以屠杀开国大臣的悲剧才没有在唐朝上演。

而李世民对其他功臣的控制正是他超高威望的体现。

然而朱棣还没上位前,对于明朝做出的贡献十分有限。明朝建立后,朱棣曾随同傅友德远征漠北,立下大功,当时朱棣表扬他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

除了这一项以外,朱棣就再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功绩,仅仅凭借这个想要积累高额的声望无异于天方夜谭。

要知道,明朝光主要开国功臣就有三十六位,其实更是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大将,比如徐达、李文忠、常遇春、蓝玉等,这些人当中哪个立下的战功不是远超朱棣?更不要谈成功实现逆袭的明太祖朱元璋了!在他父亲面前,朱棣只不过是个毛头小子。

没有足够的威望,朱棣就不能使百姓与将士们心悦诚服,造反也就失去了根基。

论班底朱棣更是不值一提。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的班底文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武有尉迟敬德、程咬金、秦琼等人,这种配置放在哪个朝代都豪华无比。

相较之下朱棣的班底寒酸了许多。即便后来他来到北平做了燕王,能用的人才也不多,谋臣方面只有姚广孝一个人撑着,武将方面也只有张玉、朱能、谭渊寥寥数人上的了排面。

与朱元璋的班底比起来,这些人更是不值一提。谋臣方面刘伯温一个人便能将姚广孝压得死死的,武将方面也只需蓝玉一人出马,两人率领十万大军,不出一个月必然能将朱棣打得抱头鼠窜。

没有强大的班底,朱棣连与朱元璋对抗的勇气都没有,更不要说逼他退位了。

论父亲的仁慈程度,李渊与朱元璋完全是两个极端。

李渊心怀妇人之仁,即便窥视到李世民的野心也没有狠下心来除掉对方,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可朱元璋截然不同,他生性残暴,喜好猜疑,时常乱杀无辜,很多人都将他称为“暴君”。仅仅胡惟庸一案就有超过三万人死于非命,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也是超过一万五千人。

得罪朱元璋的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他秉持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到处制造杀戮。

当初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为了替年幼的朱允炆保驾护航,大肆屠杀明朝开国功臣,使得“开国功臣”四个字成为很多人的催命符,可见他有多么心狠手辣。

如果朱棣不小心暴露出自己野心,那很可能将迎来灭顶之灾,遇上这么一个心狠手辣的父亲,朱棣根本不敢有半点歪脑筋。

论老臣的支持,朱棣亦是完败。

李世民能够得到老臣的支持,主要原因是他已经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与势力,而朱棣仅仅只有“皇四子”的头衔拿的出手。

明朝的建立与朱棣没有什么关系,而朱元璋手下有太多能臣,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孤傲,试问朱棣拿什么赢得他们的支持?

即便撇开朱元璋不谈,这些能臣也只会支持太子朱标而不是朱棣。朱元璋对于朱标那是爱到骨子里,为了帮助儿子顺利完成从“太子”到“皇帝”的过渡,朱元璋将蓝玉、李善长等一大批开国功臣安排到他身边,希望他尽早建立起自己的班底。

不仅如此,朱标还让朱标代为行使监国的权力,这一放权就是十几二十年,直到朱标去世。在监国期间,那些开国功臣渐渐归心于朱标,承认他的能力,如果他后来没有英年早逝,必定能稳稳当当地接过皇位,单单这一点就是朱棣远远无法媲美的。

没有老臣的支持,即便朱棣侥幸篡位成功,也无法掌控大局,到时候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被拉下皇位。

至于先手优势,这是李世民能够成功的独特要素。因为当时他已经具备了造反的基本实力,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才能锁定胜利,而朱棣实力远远达不到能够造反的程度,先发制人只会加快他的死亡。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李世民成功的几大要素朱棣一个都没拥有,如果他效仿李世民逼父退位,恐怕会被朱元璋打得骨灰都不剩,到时候明朝历史上就会少一位雄才伟略的永乐大帝。

李世民逼父退位更多是像权臣发动政变,这是长期实力积累的必然结果,而朱棣逼父退位那就是老寿星上吊——自寻死路!

不过倘若将造反的人换成朱标,恐怕朱元璋不会反抗,还会满脸笑容地为他增添兵马吧?诸位读者,你们说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杨玉环受唐玄宗专宠,为何一直没有子嗣?都是这两个习惯害了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734年7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应邀参加。期间,咸宜公主的弟弟寿王看上了她,唐玄宗当年就下旨册封她为寿王妃。后来,唐玄宗也看上了她的美貌,将其纳为己有。事实上,杨玉环为了保持美貌,一直在吃各种能美容养颜的东西。除了常见的荔枝和人参等东西外,她还吃一种叫“息肌丸”的东西。息

  • 唐朝最狂妄的太监,不仅睡了皇帝的女人,还顺势灭掉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十大太监排名,唐朝太监刘克明,唐朝有太监吗

    这个太监名叫刘克明,他的父亲叫做刘光,熟读唐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大太监,在唐穆宗时期,刘光权力熏天,他利用自己的权力让自己的养子刘克明成功混入皇宫之中,在刘光的指示下,刘克明并没有经历宫刑,毕竟他自己有过那种悲惨的经历,并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再经历。刘克明被刘光安排到了皇子李湛的身边,两个人年纪相仿,自

  • 身为唐玄宗的儿子、杨玉环的前夫,李瑁的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杨玉环与李瑁有无子女,唐玄宗跟杨玉环的故事,李瑁杨玉环秀恩爱

    世人对于唐玄宗李隆基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李隆基是个明君,因为他曾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守护住李氏的江山,上位后又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有的人认为李隆基是个昏君,因为他在执政后期慵懒懈怠,并且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奸佞之臣,致使“安史之乱”爆发,唐朝

  • 武则天代儿子李旦摄政,下令改元换旗,这背后藏着什么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武则天为啥不立李旦,武则天杀李旦两个妃子,李旦武则天关系

    昔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曾言“崤涵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以表明他抛弃鲜卑传承、融入中原文明的决心。武则天用“光宅”作为新年号,这是表明要和大唐延续了66年的国祚割裂啊!如果说选用“光宅”二字只是巧合,可是,大唐的旗帜是按照“五行德运”来的。除非大唐被取代才会换旗帜,武则天要换龙旗

  • 渤海国古城在俄罗斯发掘,唐朝诗人温庭钧有诗为证,这里曾是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温庭钧九皇子知乎,宋安然温庭钧,温庭钧宋安颜免费阅读

    唐朝诗人温庭钧本人是花间派诗词的创始人之一,他诗词大部分都是以记录宫廷之中贵族生活为主,讲究的就是一个奢侈浮华艳丽无双。根据历史记载他曾经担任过唐朝朝廷之中的国子祭酒,到今天就是大学校长的位置。当时他曾经负责送渤海国王子回到故土,一首诗词远隔千年,但依旧表明了在7世纪的时候,位于海参崴以北地区的渤海

  • 西安发现隋朝墓葬,石棺刻着“开者即死”,专家打开后惊喜万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西安隋朝石棺图,九岁女孩石棺开启视频,洛阳市白马寺董村石棺

    因此,李静训从小在宫中过着锦衣玉食、人上人的生活。虽然杨丽华溺爱她,但该学的规矩一样不能少。在宫女的教导下,李静训从小行为举止有礼,气质跟后宫中的公主差不多。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之骄女,却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8岁。她去世后,杨丽华十分悲痛,下令厚葬李静训。为了保护李静训的墓,不让盗墓贼光顾,杨太后

  • 安史之乱虽被平定,却留下“后遗症”,以至于唐王朝成了空架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安史之乱相关资料,朱温灭唐和安史之乱有什么关联,安史之乱最终被谁平定

    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一个表面原因,就算没有这一个安禄山,也会有下一个“安禄山”,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制度的缺陷,唐朝直到灭亡都无法平衡内重臣与外重臣之间的关系。拿节度使来说,军政大权揽于一身,一个节度使就相当于一方军阀,越到后面势力越强大,朝廷根本压不住。可以说安史之乱是唐朝制度缺陷的外在表现

  • 上官婉儿是才女还是妖女,武则天为何让其终身未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武则天与婉儿吻戏,武则天让婉儿穿龙袍,武则天秘史婉儿被杀

    此外上官婉儿之所以终身未婚,可能是武则天重用她不想她嫁人之外,或许也是她自己不愿意。要知道她虽无宰相之名,但手里握有实权,因此也被称为“巾帼宰相”。而武则天虽然做皇帝了,但是封建社会女子地位并没有提高多少,受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约束,如果嫁人了就得相夫教子,这样她又怎么能在朝堂政局中呼风唤雨呢?上官婉儿

  • 武则天死后,李显为何要力排众议达成她归陵的愿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武则天废李显为什么,李显李旦武则天的关系,武则天儿子李显

    公元705年12月16日,霸占李唐江山数十年的女帝武则天在上阳宫病逝,李氏家族终于得到解放。站在皇室的角度,武则天显然是罪无可恕的逆贼,她不但篡唐立周,还肆意杀害李氏子孙,使得后者几十年内抬不起头了。既然武则天病逝,按理来说这些李氏子孙会将曾经受过的侮辱全部还给她,可为何唐中宗李显要力排众议,将武则

  • 杀人诛心!李世民在杀死李建成以后竟还用刀砍下其头颅!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建成要杀李世民吗,李世民李建成一起喝酒,历史上李建成真的比李世民强吗

    事情要从李家起义说起。话说隋朝末年,隋炀帝纵情声色肆意剥削黎民百姓,使得无数人被迫走上推翻暴君统治的道路,而李家亦是趁着这个机会揭竿而起逐鹿天下。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展现出极为出众的军事才能,几乎就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且由于他求贤若渴致使很多名人志士心甘情愿地为其卖命。在李世民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