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甲午战争中,南洋水师为何两次拒绝参战?张之洞:士兵还不会开炮

甲午战争中,南洋水师为何两次拒绝参战?张之洞:士兵还不会开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709 更新时间:2024/1/6 1:06:52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甲午战争对于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其不但令清政府失去了对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的控制权,更将洋务运动以来,被寄予厚望的北洋水师全部葬送,敲响了清朝的丧钟。

在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曾先后两次征调南洋舰队北上助战,但却都被南洋水师拒绝了。

不少史学家因此指责南洋水师见死不救,俨然将其视作北洋舰队覆灭的直接原因之一,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孱弱的南洋水师

虽然南洋水师听起来是和北洋水师相似的军队,但两者在当时的地位,可谓天壤之别。

北洋舰队作为清政府洋务运动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一直都是清廷重点经营的对象。

其不但购买了定远镇远这样的铁甲巨舰,还为将士们请来了外国教官,这让北洋舰队一度被认为是全亚洲最强的海军。

▲镇远号

南洋水师的境遇,则完全不同了。

相较于北洋水师,南洋水师虽然在富庶的两江一带,但其并没有得到财政的支持,因此南洋水师的船只数量远少于北洋水师。

在1891年新任两江总刘坤一前往视察时,他发现当时南洋水师中能够参加战斗的舰艇只有六艘,其中还有两艘状况极差,几乎无法形成战斗力。

而且当时南洋水师从清廷得到的拨款,也十分有限。

而且由于管理不善,大量资金都被贪污浪费掉了,这让水师的武器装备常年处于短缺状态。

刘坤一在调查之后认定,南洋水师不具有出海作战的能力,最好的选择便是在长江下游配合沿岸炮台和陆军做好防卫工作。

▲两江总督刘坤一

当时南洋水师的疲弱,在清廷是一件尽人皆知的事情。

因此有大臣提出应该裁撤南洋水师,这样就可以省去不少开销,北洋及其他舰队也可以借此购置新舰来增加战斗力。

针对这一问题,清廷大臣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终奕劻提出了和刘坤一相仿的意见,认为南洋水师至少能起到巩固江防的作用,可以维持现状不予裁撤。

虽然南洋水师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其每年得到的资金支持依然十分有限。

刘坤一面对这种情况,提出了购置造价较低的鱼雷艇,来改善战斗力的方案,并将鱼雷厂改为鱼雷营,以便在鱼雷艇交付之前训练士兵。

但南洋水师还没等来鱼雷艇,甲午海战就在黄海打响了。

二、南洋水师第一次拒绝征调

1894年6月23日,日军在牙山附近击沉了高升号商轮,正式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在战争伊始,曾经有人向李鸿章提议征调南方各省的军舰前往日本近海游弋,来起到威吓日军的作用。

▲影视剧中的南洋水师舰队

但一直瞧不上南洋水师的李鸿章却说:

“南省兵轮不中用,岂能吓日!”

直接拒绝了这一提议。

当时他认为北洋水师的战斗力远在日本海军之上,因此并没有调用南洋水师的必要。

可之后的黄海海战结果令他大跌眼镜,北洋舰队在大败后元气大伤,只能退回威海和旅顺基地休整。

日方则乘胜追击,多次派出军舰在威海基地外巡视,这让李鸿章压力陡增。

此时的他已经知道,北洋水师无力和日军抗衡了。

为了稳定形势,他决定孤注一掷使用“空城计”,即每日派出威海海军基地中的鱼雷艇外出巡视,显示清军尚有一战之力。

为了增加威吓效果,他甚至还让北洋舰队的主力舰艇带伤出航。

▲中日黄海海战

为了助长舰队“声势”,李鸿章向清廷请求调派南洋水师的几艘船只,前往威海助战,清廷也采纳了他的建议。

不过后续清廷给南洋水师下达的命令,却颇值得玩味。

朝廷要求刘坤一派三艘舰艇北上助战,但这三艘舰艇务必要:

“连樯前进,不可远离,免被敌人截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清政府对于南洋水师战舰的不信任,他们也知道这些舰艇没有出海作战的能力,因此希望他们能够小心前往,避免在到达威海之前,就被日军发现击沉了。

▲在威海训练的北洋舰队士兵

刘坤一也看出了当时的局势和李鸿章的心思,他知道这三艘战舰的北上无法起到任何作用。

于是他便上书朝廷,表示现在南洋水师能够使用的军舰只有五艘,如果调走三艘则东南门户大开,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于是,其便大胆拒绝了清政府的调令。

与此同时,日军也看出了李鸿章和北洋舰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日本海军增加了在北洋水师基地外巡视的次数,有一次一名清军守将因为过度紧张,朝着日军舰艇连开四炮。

这让李鸿章的空城计破了功,日本人和西方媒体都看出了清廷的虚弱,日军随即开始策划登陆作战等相关事宜。

知道此事的李鸿章,当即罢免了那位开炮的官员。

心知无法在海战中取胜的李鸿章,便将防御重心放到了陆战上,他征调了大量军队驻扎在山海关至大沽一线,北洋舰队的舰艇也不再出巡。

▲晚清名臣李鸿章

此时就算南洋水师的几艘战舰成功抵达了威海,恐怕李鸿章也要让它们再原路返回。

因此刘坤一的拒绝征调,从结果上看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他也不应为后续北洋舰队的失利承担责任。

三、张之洞二次拒征

在日军确定了登陆作战的大体方向之后,他们便迅速从国内派出了多艘运兵船并在旅顺等地完成了登陆。

虽然清朝在这些地方安置了守军,但这些人并不是日军的对手,日军的兵锋很快就抵达了旅顺基地的外围,这让北洋舰队的形势岌岌可危。

李鸿章及其亲信盛宣怀明白,一旦旅顺失守,那么想要再夺回来可谓难于登天了,到那时京畿地区也将受到日本人的威胁。

为此他们征调了附近地区的大量陆军,驰援金州城和旅顺基地一带,意欲保住旅顺基地周边的炮台。

在这种作战计划下,海军舰艇只能扮演陆军的辅助,李鸿章也强调舰船不得离开港口炮台太远。

▲停泊在旅顺港的北洋舰队船只

但远离前线的军机处,对于战况的了解就没有这么充分了。

他们觉得想要守住旅顺不能只靠陆军,北洋舰队的舰艇也要同时出击,阻击日军的登陆舰艇,并发布了要求舰船主动出战的命令。

这让北洋水师的前线指挥方针,一度陷入了混乱,令其战斗力大打折扣。

其实当时军机处的迷惑操作,远不止于此。

那时军机处大臣们天真地认为,日本派重兵攻打旅顺,其国内防御一定十分空虚,此时只要用一招围魏救赵,那么旅顺之围就迎刃而解了。

但他们打算派去攻击日本本土的,既不是南洋水师,也不是福建、广东的船队。

竟然是希望从广东地区征集渔民驾驶渔船,前往日本作战!

而理由仅仅是他们听说广东地区的渔民熟悉水战,且有使用火炮的经验。

试问这样的决策部门,又怎么能够领导清军取得胜利呢?

▲晚清名臣张之洞

在日军逐渐逼近旅顺基地的过程中,李鸿章又想到了邀请南洋水师的战舰前来助战,不过此时南洋水师的负责人已经变成了张之洞。

在接到清廷的命令之后,他并没有直接拒绝,但他认为南洋水师的将士们缺乏训练,直接北上恐怕起不到任何作用。

因此他希望北洋方面能够派林国祥以及其他优秀军官南下,然后带领南洋水师舰队北上。

可北洋舰队的前线战场,也需要这样的优秀人才,因此李鸿章拒绝了张之洞的请求,还多次催促他尽快派船北上。

张之洞作为南洋水师的统帅,其深知此时南洋水师的士兵中,有人甚至连舰炮都不会使用,这样的状态是不可能北上参战的。

▲当时的舰炮

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广东海军求援,希望他们能够派出有实战经验的将官,前来统领南洋水师。

到后来要求甚至放宽到了广东水师学堂的学生,这足以看出张之洞对南洋水师将官的不信任。

有人认为,张之洞所谓的求贤,只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其心中根本不想派舰队北上支援李鸿章。

但事实上,李鸿章在旅顺之战早期,便笃定将战略重心放在了陆军上,而张之洞反而是海战的支持者。

他还曾经修书李鸿章劝他派舰艇出港决战,这样即使最终战败,也可以“庶几无憾”,由此可见张之洞是有参战的决心的。

但没等张之洞找到合适的人才,旅顺海军基地便陷落了。

北洋舰队仅存的船只,只能退回威海继续死守,可此时的他们已如瓮中之鳖,再无逆转战局的可能了。

此时纵使张之洞觅得良将,仅凭南洋水师的几艘老式战舰,也是于事无补了。

▲复原的北洋旗舰定远号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甲午战争期间,南洋水师虽然两次拒绝了清政府的征调命令,但是这对于甲午战争的大局并没有实质性影响。

真正让清政府输掉甲午战争的,还是落后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糟糕的经济基础。

倘若在战前,南洋舰队能够按照刘坤一的方针进行补强,或许南洋水师还能成为北洋舰队的强援,战争的结果也会大不一样。

更多文章

  • 左宗棠西征时,为何专挑利息高的银行借款?跟胡雪岩吃回扣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胡雪岩怎么搞定左宗棠,有关左宗棠胡雪岩的电视剧,胡雪岩电视剧左宗棠视察上海

    1867年3月,左宗棠给朝廷上奏,以胡雪岩为借款全权负责人,向上海洋商借银120万两,以充作军饷。朝廷以闽海关税、粤海关税、浙海关税、江汉关说、江海关税作抵押,同意了左宗棠的请求。这次借款的利息是每月一分三厘(13%)。同年12月,西征军军饷再次告急,左宗棠再次上奏朝廷拟向洋商借款200万两,这次借

  • 成就大名的举人左宗棠,若没有这5个贵人相助,恐怕也就终老山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左宗棠最大的贵人,左宗棠最辉煌的功绩,左宗棠人生多遇贵人及原因简析

    可以说在左宗棠的成名之路上离不开几个“伯乐”的知遇之恩。一、父亲春航公的启蒙左宗棠的父亲名观澜,字晏臣,又号春航,也是秀才(县学察生),因为家贫,祖先传下数十亩薄田,不足以供养9口之家,他终年在外开馆授徒。塾师的收入微薄,平时仅能维持温饱,遇到荒年,粮食就买不起了,余夫人只得用糠屑作饼给家人充饥。虽

  • 他是大清第一个“尸谏”的大臣,虽轰动朝野最终还是草草收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尸谏吴大瀓,史尸谏中史鰌是个怎么样的人,大清最有权力的大臣

    光绪五年三月,在安葬同治帝后棺椁时,吏部主事吴可读参加了葬礼。吴可读,字抑堂,甘肃皋兰人,曾任御史,为人耿直。同治十二年冬十一月,曾因奏请将提督成禄立正典刑,其语十分激切,遭王公大臣弹劾而降调。这次从西峰口外隆福寺移葬同治帝后棺椁入惠陵,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再行奏本上书,后果就可想而知,御史潘敬

  • 清朝男子的辫子有多脏?传教士坦言:跳蚤,油污,气味让人呕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辫子有多臭,清朝老婆揪住丈夫辫子,美女剃清朝男人阴阳头留长辫子

    男女发型的历史趣闻说起现代发型,无论是华晨宇花花的鲤鱼头,还是朋克感的摩根烫,甚至还有一句鬼传江湖的顺口溜"渣男锡纸烫,渣女大波浪"的现象。皆上,都是可见现代社会遵循审美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规律。回顾历史上的古风发型,祖先们的发型变化与是否婚配,朝代风骨以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大有联系。女子发型中最为华贵

  • 创下青铜器拍卖记录的西周“兮甲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相传“兮甲盘”于南宋时出土,曾被元代宰相鲜于枢等人收藏。历经数代收藏传递,至清末民初辗转入大收藏家陈介棋之手,随后“兮甲盘”不知下落。上世纪,日本、香港曾先后传出发现“兮甲盘”的消息,但均被证实为伪造。直到2010年,一位旅居美国的华人在美国一家小型拍卖会上发现了“兮甲盘”,并花重金买下。2014年

  • 就因和姜子牙顶了句嘴,让他挂了2次,最终上了封神榜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姜子牙封神给谁用最好,姜子牙可以让多少个人封神,姜子牙也能给对方封神吗

    话说黄飞虎家族七世忠良,在商朝世居高位,其父亲黄滚是商朝赫赫有名的镇边老帅,黄飞虎亦封为镇国武成王。后被逼偕同二弟、三子、家将过五关,投降姜尚讨伐纣王,被封武成王,与姜子牙率兵直逼朝歌。黄飞虎其弟黄飞彪(河魁星官),黄飞豹(天嗣星官),其四家将黄明(伏龙星官),周纪(南斗星官),龙环(西斗星官),吴

  • 马未都:朋友让我鉴定商代玉七孔刀,打开层层包装,我一看很眼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马未都鉴定商代玉七孔刀,商代玉羽人,马未都收藏黑皮玉

    马未都不仅精通于瓷器家具,对于兵器也是略有研究。大家伙不要看马未都弱不禁风,人家对兵刃很感兴趣。有网友笑侃马爷年轻的时候,那也算一条好汉啊!这还真没假说,在他的官府博物馆里,不仅有精美的瓷器,而且也有戚家刀。可见,马未都对于兵刃确实是有研究。马未都也曾表示,朋友让我鉴定商代玉七孔刀,打开层层包装,我

  • 周武王、汉高祖都选择甲子日统一天下,古人为何迷信甲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当甲子遇到甲子,生于甲子死于甲子,地甲子与天甲子相差15倍

    早在6000多年以前,古代劳动人民对于遥远的星空产生无限的遐想,但苦于没有现代这么发达的科技,只能通过肉眼观察它们的移动轨迹并且记录下来。他们观察发现太阳和月亮在一年之中有12次重合,每一次相互重合的位置有所不同。因此古人将太阳转动一周所形成的轨道分成12等分,也叫十二宫,用“子丑寅卯”来代表一年的

  • 一说夏朝发源东方,一说西方,谁说得对?可能两说都陷入同一误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夏朝对应西方什么时代,老梁讲夏朝完整版,夏朝女人有多漂亮

    上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傅斯年发表过一篇著名的论文,名曰《夷夏东西说》,囿于当时史前考古资料的贫乏,傅氏认为长江流域到东汉以后文化才大发达,故汉末以来中国史上南北分裂相争的现象在三代不可能出现,“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那时的文化依地理形势大抵可以

  • 姜子牙,为啥要娶68岁的黄花闺女马氏为妻?看完原著细节更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其主要讲述了姜子牙代表元始天尊封神的故事,其中很多轶事耐人寻味。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有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最终,他们被封为神仙一点也不出乎读者的意料。但有一个人却极有争议,大部分读者认为她不配封神,这个人就是“马氏”。马氏,也就是姜子牙的第一任妻子,姜子牙在七十二岁时,才迎娶了六十八岁的黄花闺女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