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有人说韩信之所以被杀,并不是刘邦的命令,而是吕雉所为?

为什么有人说韩信之所以被杀,并不是刘邦的命令,而是吕雉所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057 更新时间:2024/1/16 15:31:42

在前去镇压叛乱之前,刘邦临走的时候,叫韩信跟他一块去,但是韩信却装病推掉了。而且,韩信拒绝刘邦之后,还暗中偷偷派人去找陈稀,和陈豨取得了联系。

与此同时,韩信和自己手下的家臣们也开始行动起来,韩信假传号令,把监狱里关押的那些罪犯都给放了出来,然后把这些人组织起来,临死组建成了一支军队,准备袭击皇宫。

等到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韩信开始蛰伏下来,就等陈豨的消息了。只要陈豨那边起兵,韩信马上就会同时在京城这边起事,一举控制京城,彻底端了刘邦的老窝。

然而遗憾的是,接下来,韩信没有等到陈豨派人送来消息,却等来了吕雉的邀请。

当时陈稀那边和刘邦已经打起来了,而韩信这边还没来得及起兵,就接到了吕雉的召令。吕雉当时召韩信进宫,韩信知道,吕雉肯定是没安什么好心,所以就不打算去。

但是接下来,韩信没想到的是,萧何来了。萧何为吕雉做说客,也劝他赶快入宫。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两个人的关系一直都不错,所以韩信非常信任萧何,没有意识到萧何会帮吕雉骗他。碍于萧何的情面,韩信实在是不好拒绝,所以最后只能和萧何一起进宫了。

结果,韩信前脚刚刚入宫,后脚就被吕后手下的武士给拿住了。这时候韩信才醒悟过来,意识到萧何骗了他,吕后也确实是要杀他。可是此时的韩信,孤身一人身在宫城之内,早已是回天乏术了。临死之前,韩信只能感慨一句“我后悔没有听蒯通的话,结果被一个女人欺骗,这难道是天意吗。”

说完这话之后,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变化,韩信直接被吕后处死了。而韩信死后,吕后更是直接下令,杀了韩信的三族。

这就是历史上那位兵仙韩信,最终的结局。至少,正史上是这么记载的。

对于韩信的死,史书上确实是记载得非常清楚的。从韩信打算发动叛乱的原因,导致韩信入宫,再到韩信临死之前说的那句话,仿佛史官当时就在旁边,亲眼看见了一样。但即便如此,对于韩信的死,后世依然还是存在很大的争议。

这个争议就在于,真正决定要处死韩信的,到底是谁?是刘邦还是吕后呢?

对于这个问题,后世最被大家接受的说法是:吕后是为了刘邦,为了刘邦才将韩信杀了。因为刘邦忌惮韩信的军事能力,毕竟韩信的功劳太大,已经达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

刘邦担心将来不能驾驭住韩信,又不想承担诛杀功臣的骂名,所以授意吕后将韩信给杀了

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吕后杀韩信的具体过程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件事其实有很多疑点。如果真的是刘邦想要杀韩信,其实韩信早在很久以前,其实就已经应该被杀了,根本活不到这个时候。

所以,后来也有历史学家,提出了另外一个猜想。

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想要杀韩信的根本不是刘邦,而是吕雉。

这个猜想,其实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邦其实并没有真的对韩信下杀手。哪怕之前刘邦曾经有过好几次机会,可以直接杀了韩信,但他依然没有杀。

刘邦为什么不想杀韩信呢?

其实在刘邦和韩信产生矛盾之后,就是后来天下初定的时候,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刘邦有很多的机会能够找借口将韩信处死,但是刘邦都没有,很多情况下,刘邦的反应都是很迟疑的。

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杀掉另一个人,除了突发事件,就是蓄谋已久,那么如果刘邦想要杀韩信的话,一定是有计划性的,而计划杀人,一般都是趁着对方没有防备的时候,攻其不备。

然而,天下初定的时候,刘邦和韩信的矛盾已经激化了。

公元前201年,有人上书给刘邦,举报韩信谋反。刘邦召集众将领讨论该怎么办,众将领一致给出的意见是,直接将韩信给杀了。但是刘邦当时听到了这个意见的时候,他的反应是,他沉默了。

如果众将领给出的意见是刘邦想要的,那么刘邦就会毫不犹豫地执行,接下来想好该怎么杀韩信。

后来刘邦在韩平的建议下,假装去巡视云梦泽,在到达楚国西部边界的时候,召集诸侯来会见,顺便派武士将韩信拿下。

刘邦到达楚国之前,派人通知韩信前来觐见,当时刘邦和韩信之间已经产生了矛盾,韩信当时也担心刘邦是要来收拾自己的。

所以韩信当时是想要起兵造反的,那时候韩信手里有兵马有粮草,如果韩信想要起兵的话,刘邦是完全打不过他的。

但是韩信始终对自己的主公有一丝指望,希望刘邦能够让韩信在自己的诸侯国,逍遥快活地做一个诸侯王,所以韩信为了取得刘邦的信任,在手下人的建议下,杀了项羽以前手下的将领钟离昧,来向刘邦表忠心。

可是刘邦到了楚国,见到了韩信,二话都不说,就派武士将韩信给抓起来了,韩信当时感觉自己的一腔热血都喂了狗,以为刘邦想要杀他,所以悲愤之下说出那句经典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而刘邦听完这句话之后,回过头对韩信说“有人控告你谋反”。

刘邦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不是我想要杀你,而是你有谋反的嫌疑,现在我需要你想我证明你没有谋反的意思。

随后,刘邦也没有杀韩信,而是将韩信装上车,带回京城囚禁起来了。

如果刘邦想要杀他,怎么会跟韩信说这样的话呢?这明显就是还有缓和的余地,或者说,刘邦根本就没想杀韩信。

而且,如果刘邦想要杀韩信,他为什么要将韩信带回京城呢?完全没必要啊!

后来,刘邦回到京城之后,果然将韩信赦免了,只是将韩信的王位削去了,又将韩信贬为淮阴侯,让韩信去自己的封地淮阴县居住。

刘邦先是将韩信软禁,又将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那个时候韩信已经明白刘邦对自己的忌惮了。

如此一来,韩信对刘邦没有防备的这个说法,就不成立了。韩信此刻对刘邦充满了不信任,虽然刘邦赦免了韩信,但是韩信并没有对刘邦放下戒心。

而当时韩信说出了“狡兔死,走狗烹,”的话的时候,刘邦听到韩信这么说,当时的反应是沉默,这个反应明显是愧疚,和纠结的状态。

说到底,刘邦的当时的心理状态就是,不知道该将韩信怎么办,现在将韩信一撸到底,刘邦都已经很愧疚了。

刘邦此刻感觉自己卸磨杀驴的刽子手。

既然刘邦想要计划杀韩信,而韩信现在的状态,又对刘邦充满了不信任和防备,那么刘邦想要攻其不备的杀韩信,就需要对韩信进行安抚,而刘邦并没有这么做。

这次刘邦将韩信贬为淮阴侯的理由是,擅自发兵。如果刘邦想要杀韩信的话,在这个过程中,早就将韩信给杀了。

从韩信擅自发兵打齐国的时候,刘邦就开始忌惮韩信了,后来韩信又请封假齐王。刘邦当时恨不得杀了韩信,但是转念一想,以韩信的军事能力,为刘邦打下了大半江山,韩信确实居功至伟,配得上齐王这个位置。

自从韩信投身刘邦麾下开始,韩信帮助刘邦冲出蜀中,击败章邯,还定三秦;攻灭魏国,破除赵国,灭掉代国,说服燕国投降,夺取齐国,最后又在垓下之战当中干掉了项羽。这些贡献,直接奠定了刘邦在楚汉战争当中的胜利基础。

对于刘邦而言,韩信无疑是一个天才的将领。如果没有韩信奇迹一样的军事才华,刘邦想要夺得天下,似乎也不那么容易。

但同时,也正是这个出众的军事能力,使刘邦感觉到了功高震主的压力。如果说刘邦是一个好汉三个帮的话,那么韩信惊人的才能,足够在楚汉争霸之中一枝独秀,换了谁都不会对韩信这样的人放心的。

正所谓“恃才傲物”,有能力的人怎么会屈居人下呢。

但是即便如此,刘邦也没有想过杀韩信,一来,韩信谋反确实没有证据,二来,韩信的功劳确实不小。

虽然韩信有这个能力,但是他本来是没有这个心的,只是因为他左右摇摆,一会听蒯通的话,一会又坚持做个忠臣,才把自己搞成现在这样进退两难的状态。

而刘邦之所以将韩信的诸侯王之位削去,又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发配淮阴县,目的就是想要让韩信没有能力再搞事情,这样自己就能安心的坐稳江山了,而且也不用杀了韩信这个大功臣。

说白了,刘邦从来没有想要杀韩信,真正想要杀韩信的,是吕雉。

那么吕雉为什么想要杀韩信呢?

原因很简单,吕雉极有可能想要拉拢韩信,让韩信加入吕雉的阵营,但是韩信拒绝了。吕雉担心韩信傻劲上来了,再举报给刘邦,自己的计划就泡汤了,所以一定要杀韩信。

为什么说吕雉是想要拉拢韩信呢?

有一个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关于韩信和樊哙的小故事。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仔细地分析一下。

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之后,心情非常郁闷,毕竟自己作为一个将军,兢兢业业给刘邦打仗好多年,如今自己建立了泼天的功劳,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还差点被主子给杀了换作谁都会郁闷的。

韩信和普通的将领不一样,他的功劳不是周勃灌婴,樊哙等人可以比的。可是如今,韩信的官职却落得跟这些人一样,所以韩信都要抑郁死了。

在韩信看来,周勃、灌婴这些人,跟莽夫没有什么分别,跟自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但是换一种思路,能跟韩信一个等级的人物,在当时的汉朝,还真找不出第二个。

后来,某天韩信百无聊赖,决定出门走走。而韩信出门之后,想来想去,就走到了樊哙的家门口。

樊哙是吕雉妹妹的丈夫,也是刘邦的连襟,如今凭借军功被封为舞阳候。樊哙以往在军中的时候,向来对韩信很敬重。所以韩信这个时候就想到,如今自己很无聊,想找人喝酒,不如就找樊哙,毕竟两人同为军旅中人。

于是,韩信就来到了樊哙的家门口,经过门口守卫的通传,樊哙亲自出来迎接韩信。但令人意外的是,接下来,樊哙给韩信行的礼太大了。

樊哙见到韩信之后,就屈膝跪下,对韩信说:“欢迎大王,光临臣下的寒舍!”

韩信听到了这话,也是有点惊讶,但是当着樊哙下人的面,韩信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跟随樊哙走进了他家。

接下来,韩信在樊哙的家中,两人具体说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是史书上记载了韩信走出来的时候,自嘲的说了一句“生乃与哙等为伍”。

这里面不合理点就在于,樊哙如今和韩信属于平级,樊哙不可能不知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那么樊哙在称呼韩信为大王,这明显不合理。

但是我们换一种思路就会发现,这其实很合理。

假设韩信和樊哙进了门,韩信问樊哙,陛下已经把我贬为淮阴侯了,你为什么还叫大王?

樊哙回答说,吕雉让我拉拢你入伙,事成之后裂土封王不在话下。韩信瞬间秒懂,然后果断拒绝,于是走出樊哙的家门,自嘲一句,我竟然和樊哙这种人混到一块去了。

合理不?合情合理啊!

虽然这个故事编的比较粗糙,但是意思没有表达错。

简单的来说,就是当时有可能是吕雉派樊哙拉韩信入伙,答应韩信,事成之后,给韩信封王。这样一来,樊哙称呼韩信为大王,也是合情合理了。

樊哙作为功臣集团核心人物,不可能不知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然而刘邦前脚因为怀疑韩信谋反,后脚樊哙就称呼韩信为“大王”,将韩信捧的高高的。

这不明显不把刘邦当回事吗?这个事情足够可以反应出来,樊哙已经不跟刘邦一条心,樊哙已经加入了吕雉的队伍。

还有一点就是,韩信为什么偏偏去找樊哙唠嗑呢,只能有一个原因就是,韩信是樊哙邀请的。

所以,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樊哙极有可能是被吕后派来拉拢韩信的。如果韩信同意了,将来吕后就会给韩信封王。而如果韩信没同意,吕后就要想办法,利用刘邦和韩信的矛盾,来个借刀杀人,除掉韩信。

那么吕雉为什么要拉拢韩信呢?

其实吕雉拉拢的人不止韩信,还有萧何和张良。简单的来说,吕后是想要把“初汉三杰”全都拉拢到自己的旗下。

那么吕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吕雉知道自己的丈夫刘邦,当时已经和自己不是一条心了,吕雉不在乎自己的老公有多少女人,但是刘邦想要换太子,吕雉坚决接受不了。

吕雉原本是一个千金大小姐,被自己的父亲吕太公嫁给了一文不名的刘邦,简直是凤凰落入草窝里。吕雉是大家闺秀,听从父母之命,嫁给刘邦,嫁了就嫁了,凭借吕家这么有钱,吕雉也不会过的太差。

但是没想到,吕雉嫁给了刘邦之后,吃了无尽的苦,不仅要料理家务,照顾老人,教导儿女,还要坐牢。

刘邦在外面打仗的时候,吕雉就被项羽抓起来了,可以说,吕雉完全是因为刘邦才受了这个罪,但是吕雉是一个明事理的人,她也没有说什么,忍辱负重顾大局。

按照常理,吕雉这样的女人为了丈夫做到这种程度,将来一定会获得夫君的善待,但是没想到,吕雉从监狱中出来之后,刘邦有了其他的女人。

吕雉知道自己年老色衰,无法挽回刘邦的心,她也不计较什么,但是吕雉在意的是,刘邦因为宠爱别的女人,竟然想要换太子。

刘邦在吕家的辅助之下,打下了江山,自己为了刘邦吃了这么多苦,刘邦竟然在分蛋糕的时候,想要将吕雉的儿子排除在外,这明显是想要忘恩负义的节奏啊。

吕雉的父亲吕太公,之所以将吕雉嫁给刘邦,就是说为了在刘邦飞黄腾达之后,分一杯羹,所以在刘邦艰难奋斗的前期,吕家愿意无私的帮助刘邦,出钱出力出人等等。

如果刘邦真的换太子了,吕家的一切心血就都白费了。这是吕家以及吕雉绝对不能容忍的。

所以,为了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吕后会想进一切办法,苦求刘邦这种办法是没什么用的,所以吕雉就打算强化自己阵营的力量,也就是多给刘盈拉拢一些支持者。

所以,吕雉就想要拉拢“初汉三杰”的韩信、萧何和张良了。

事实上,吕雉当时也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她已经成功拉拢了张良和萧何加入了自己的阵营。

吕雉拉拢张良的证明是,张良在夺嫡事件中,给吕雉出了主意,让吕雉去请商山四皓。所以吕雉为刘盈请来了商山四皓,这个主意直接让刘邦放弃了换太子的想法,这个态度足以证明了张良的立场。

而吕雉拉拢了萧何的证明是,吕雉想要杀韩信,萧何给吕雉出了主意,又将韩信骗来,帮助吕雉杀掉韩信。

萧何对吕雉这么言听计从,足以证明萧何已经加入了吕雉的阵营。

这些事情,其实都在侧面证明:吕雉之所以将韩信杀掉,就是因为韩信拒绝加入吕雉的阵营。而韩信之所以拒绝加入吕雉的阵营,是因为观念不合。

在韩信看来,吕雉让自己加入他的阵营,这个行为是对于刘邦的背叛;而樊哙加入吕雉的阵营,是背叛了自己的君主。

韩信当时对刘邦或许还是有那么一些忠心的。他跟了刘邦,就没想过要背叛。而到了最后,也是因为刘邦对韩信的忌惮猜忌,韩信才想要反刘邦的。

樊哙找上韩信的时候,韩信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局了。那时候在韩信的心中,他还是不信刘邦会真的杀他。

韩信认为,事情还没有坏到那个地步。所以自己也没有必要去投身吕雉的阵营,没必要玩那些阴谋诡计。甚至有可能韩信当时之所以临时组建一支军队,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反刘邦,而是为了提防吕雉造反。

但可惜的是,韩信最后还是漏算了萧何。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这个追随刘邦多年,并且一手把自己介绍给刘邦的男人,会把自己骗到吕后的屠刀下。

而等到韩信入宫之后,吕雉为了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自然就只能把韩信给杀掉了。

更多文章

  • 刘备:出身贫寒生于乱世,因个人魅力,总能化险为夷,并建立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备死后多久蜀国灭亡,蜀国刘备陆逊,刘备娶孙尚香回蜀国的过程

    刘备在三国鼎立的时代,"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的曹操、"权有雄才"的孙权、"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的刘备皆是千古留名的英雄,但是与前两者相比,刘备似乎没有表示出特别的才能或者是英勇之处,甚至还多次陷入了险境。可即便如此,刘备却每次都能够化险为夷,不但全身而退,而且最终还建立了独霸一方

  • 霍光曾经权倾朝野,连皇帝都能废黜,为何他自己却不愿篡位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霍光为什么不篡位,云歌霍光,西汉霍光墓发掘纪实

    更重要的是,就算霍光敢篡位,他也没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更没有实力能够保住江山。历史上真实的霍光,其实是个大帅哥,史书上曾经对于霍光的颜值,有过一段非常详细的描写,“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一个小伙子,一米八大个,身材魁梧,白皮肤,眉目舒朗,沉静自持。要是

  • 长城为什么2000年屹立不倒?秦朝、汉朝、明朝都立下了不朽功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长城什么时候建成的历史资料,长城修建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长城实际上防御了多少年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1935年的秋天,主席在翻越六盘山的时候豪情万丈留下这句诗。藏在诗中的"长城"就是修建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古代第一军事工程,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防御建筑——万里长城!修长城的真正历程——秦朝从西周开始,各个国家各个朝代的人都在为这项工程做贡献,修建了两千多年的长城如今全

  • 乐进击败关羽,在关羽传中,为何对此事没有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关羽打得过乐进吗,射中关羽并最终让关羽疗伤的是谁,老版关羽对比新版关羽

    在平定荆州后,乐进奉曹操之命,镇守襄阳。赤壁之战,曹操惨败,留下曹仁镇守南郡,乐进依旧镇守襄阳,他带领大军退回北方。在与关羽的对峙中,乐进曾击败关羽及其手下偏将苏非。当时荆州南部诸郡大都是蛮夷,这些蛮夷是随风倒,如果关羽打了胜仗,他们归顺关羽,给关羽写降书顺表,听从关羽的号令,如果乐进打了胜仗,他们

  • 三国演义中,暗器最厉害的猛将,碰见吕布也可一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真正不惧吕布的三国猛将,吕布帐下首席猛将是谁,真三国无双6有比吕布强的猛将吗

    他就是曹操帐下猛将,被称为“古之恶来”的典韦。典韦本为张邈部将,后投奔了夏侯惇,夏侯惇见其武艺勇猛,就将他推荐给了曹操,曹操见典韦勇猛,十分欣喜,便将典韦留在了自己身边。之后典韦更是表现出超强的战力,深得曹操喜爱。曹操任兖州刺史后,觉得自己势力稳固了,就派人去接自己父亲,但没想到被陶谦部下击杀,曹操

  • 两名征讨朝鲜的大将,为何都被汉武帝严厉责罚?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武帝攻打朝鲜路线图,朝鲜历史上最勇猛的武将,清朝征讨朝鲜

    箕子画像而在战国时期,北方强国燕国依靠军事实力平定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由于国内形势不稳定,其便放弃了在朝鲜半岛建立郡县的想法,这让朝鲜半岛本部再次成为无主之地,一些较小的部落制国家在那里出现。而在汉朝初年的时候,燕王卢绾起兵失利,逃入匈奴,其麾下将官卫满在燕国当地纠集了千余

  • 东汉风云:汉和帝英年告崩,邓太后临朝听政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东汉邓太后听政,临朝听政,皇后临朝听政全文

    班超立如此大功,生虽封侯,死不予谥;而宦官郑众,居然得加封为鄛乡侯,真是有汉以来,闻所未闻了!话说郑众封侯,乃是汉廷创例,汉和帝因他诛窦有功,颁赏时又辞多就少,所以,格外宠遇,竟给侯封。哪知刑余小人,只可备供洒扫,怎得视若公卿?就使郑众驯良可取,有功不矜,终究不能封他为侯。这便是教猱升木,引蚁决堤。

  • 连李广的儿子都封侯了!为何李广还在原地踏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广为什么终身没被封侯,李广信李广,李敢封侯而李广没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当中就是说的李广在年过花甲之际和王朔聊天,想象身边有多少的官员唯独只有自己都已经一把年纪了为何却没有封侯呢?自己也曾创下不少的战绩。首先了解一下李广的出身,李广他是名将的后代,自己也是征战一生。可以说是一生驰骋沙场打过不少胜战。在战场上有着“汉飞将军”的名号,其实像这样浑身都

  • 历朝历代都是以弱灭亡,为什么汉朝是强盛而亡国明犯强汉者必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视频,汉朝统治中国历朝一览表,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说的话

    国家非常的兴盛,那么外面的人自然是不敢觊觎,但是也不要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内部不能有矛盾。而汉朝之所以会亡,就是因为“内忧”,国内的权臣想要篡权,所以引发了矛盾。追究起原因,就是因为地方的权利太大了。在对外用兵这一点,东汉军力非常强盛,这是一个优点。但是在国家的治理上,东汉就没有那么优秀了。结局大家

  • 历史上的大汉朝,为何会饱受妖巫之乱的摧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妖巫,汉朝巫案是怎么回事,蛊巫之祸改变汉朝

    其实当时巫蛊之乱最兴盛的时期就是汉武帝时期,虽然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明君,但是在他老年的时候,他也没有办法能够辨认出哪些人是真的为自己好,而哪些人说的又是讲迷信霍乱的话语。只能说他那时候已经丧失了一些年轻时候的。机智和聪明,他缺少了一些分辨人的能力,而她偏偏就错信了那些只懂得用封建迷信欺骗皇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