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允炆谥号明朝无人敢评,清朝乾隆却抢着评,是真心还是虚伪?

朱允炆谥号明朝无人敢评,清朝乾隆却抢着评,是真心还是虚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134 更新时间:2024/2/17 0:54:21

朱元璋本来是将朱标定为大明王朝的太子,可是他却因为身体上面的疾病过早的死亡,这使得明朝太子之位一度出现了空悬的情况。后面年老的朱元璋爱屋及乌,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封为皇长孙,想要用自己的晚年来扶植自己的孙子上位,但他不知道的却是其他藩王已经生出了异心,到最后朱允炆就惨死在了帝位之争下面,连谥号都是清朝皇帝给评的。

朱棣和朱允炆的皇位之争

每一个朝代关于继承人的问题都是一场惊涛骇浪,特别是明朝的前期,朱元璋出身于普通百姓之家,这使得大家都对朱元璋的皇位抱有觊觎之心,大家都觉得这皇位既然他坐的,为何我却坐不得。整个明朝的前期都有着许多大臣的叛乱,一些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兵,一些是通过自己才华上位的顶级文臣,到最后,连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起来反叛了大明王朝。

朱棣反叛大明王朝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不服朱元璋,而是他不服朱允炆,中国人一直讲究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明朝第二代君主是朱标顺利继位的话,那朱棣绝对不会造反,而朱允炆的继位从一定程度上就是破坏了大明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到后面的朱棣他是有理由去反叛,他们普遍信奉的是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真理。

朱允炆继位之后并没有蛰伏发展,他选择的是迅速的削藩,他想学习汉文帝,用和平手段创造属于自己的大明盛世,因此朱允炆他把自己的国号取名为“建文”里面的意思就是说要建立像汉文帝一样的辉煌事业,可是他不幸的是遇到了一个强势的叔叔,在与朱棣的博弈之中他输掉了战争,连带着也输掉了皇位与天下。而建文皇帝朱允炆死后,连谥号也成为了明朝一件未解决的事情。

明朝皇帝不敢给朱允炆谥号的原因

朱允炆死后,他的谥号问题一直是明成祖以后诸多皇帝的心病。因为在中国古代,一个皇帝的谥号代表着对他一生功劳的总结,这个皇帝这一生到底是做得好还是做的坏,都会在皇帝死后的谥号之中提体现出来,因为谥号关系着皇帝自己身后的名声,所以每一位皇帝都对谥号问题十分关心。

明成祖朱棣是明惠帝朱允炆的一生之敌,他是踩着朱允炆上去的,按道理来说他应该会给朱允炆一个中肯的谥号来给他盖棺定论,以向天下臣民显示自己的雍容大度,可是这些都是由性格决定的,朱棣一直是一个性格狭隘的人,他对待自己的敌人都是十分的心狠。在他做皇帝之后,没有他的授意,明朝朝廷之中那么文臣根本没人敢给朱允炆上一个谥号。

而明成祖之后的皇帝从血缘上面来看,他们无论关系亲近都是朱棣的子孙后代。在每一代明朝皇帝看来,朱棣的忽视其实就是不想给朱允炆上谥号,作为朱棣子孙的他们,将祖先的话看得比圣旨还重要,所以没有一个明朝皇帝敢给朱允炆上谥号。

崇祯间,诸臣请续封帝后,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明史》

到崇祯皇帝的时候曾经有人提起这件事情,可是后面还是被崇祯皇帝给否决了,在他们看来,祖宗之法终究是不能改变的。

清朝皇帝给朱允炆上谥号的原因

明朝灭亡之后,南明在南方没有挣扎多久就灭亡了,清朝以女真不到十几万人入关统一天下,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十分不自信的,所以他们也才强迫中原百姓使用他们的文化服饰,可是对于朱允炆没有谥号这件事情,他们果断的评定谥号主要就是为了否定明朝皇帝的正统性,因为明朝皇帝除去朱允炆和朱元璋以为,其他人都是朱棣的后代,清朝皇帝为朱允炆评定谥号就是为了凸显明朝皇帝的不正义性。

大清乾隆元年,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明史》

而在否定明朝后面皇帝的不正义性之后,这样也能显示出清朝皇帝入关上十分正义的,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来帮助明朝的,可是后面阴差阳错的成为天下之主那是因为天命所归。因为给朱允炆评定谥号这件事情上乾隆皇帝一上台就决定了的,所以从侧面也能向天下人展示乾隆皇帝不同于明朝昏君,显示出他乾隆皇帝是一代明君。

寄语:

明朝皇帝不肯给朱允炆评定谥号是有着他们的苦衷的,并非是他们不愿意评。而是因为给朱允炆评谥号就代表着他们违背朱棣初衷,是以后不孝子孙。而清朝乾隆皇帝给朱允炆评谥号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样想事情大家都乐意去做。

不知道大家对清朝乾隆皇帝给明朝皇帝朱允炆上谥号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呢?大家觉得他是虚伪还是真心,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更多文章

  • 宋朝叫母亲为姐姐,叫比自己大的也叫姐姐,怎么区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妈妈为什么叫姐姐,姐姐的妹妹怎么称呼姐姐的女儿,宋代为什么称生母为姐姐

    电视剧《清平乐》之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镜头,徽柔公主在面对苗昭仪之时,称呼竟然为“姐姐”,而面对曹皇后的称谓却是“娘娘”!这并非是宋朝伦理制度上最为奇葩的,宋朝的升行制度可以使得父子变为兄弟。公主高贵,而宋朝相对于女性还是开放,自然皇家公主即使是下嫁到夫家,那也是代表着皇家的颜面。皇家之人怎可向臣子

  • 髡刑是会把身上的毛剃光,朱元璋却为何对亲儿子处以髡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下令对他施以髡刑,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刑法,朱元璋为什么不能用刑

    而且古代还有一种说法是,身体和头发都是父母赐予的,如果把身上的毛发都剃光,就是不尊重祖宗,可能会被赶出家门,断绝关系。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髡刑比死刑还要严重。而朱元璋就对自己的儿子用了髡刑,他儿子到底犯了什么错,要这样被对待?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在明朝建立了以后,就把儿子们分到了各地分封,成为藩王

  • 存在感极低的宋仁宗的“仁”体现在哪?他是个明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一代明君宋仁宗简介,宋仁宗死后曹皇后的下场,宋仁宗王凯

    不同的立场,则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仁”。宋仁宗名为赵桢,生于公元1010年,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公元1018年,赵桢被册封为太子,公元1022年,宋真宗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桢登基上位,自此开启宋真宗长达四十年的执政生涯。虽然其在位时间非常长,但是存在感却极低,宋朝皇帝多为民间才子们编

  • 并没有像其他太后那样强权干政,孝庄是如何稳定清朝局势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没有孝庄还会有清朝吗,经典传奇清朝孝庄皇后,清朝时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私情

    清朝的后宫是不能干预朝政的,那么孝庄是如何稳定清朝当时的局势的呢?其原因有两点。1、与蒙古联姻孝庄首先就采用了与蒙古联姻的措施,为顺治打下了外援的基础。我们知道孝庄是蒙古人,而顺治能够登基,也是在多尔衮等人的扶持下,才得以实现的。因此顺治登基后,皇位并不是很稳定,于是孝庄就想借助她娘家的势力,来作为

  • 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抗日战争时期,为我军赠送五百把大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一副农民模样的袁隆平,他的家庭可不一般,母亲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也是袁隆平等五兄弟的英语启蒙老师。父亲是高材生,当过校长,曾在国军中任职。袁隆平的父亲叫袁兴烈,江西德安人,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作为那个年代少有的高材生,袁兴烈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从政。有感于国家积弱,袁兴烈毅然选择了铁路工作。袁兴烈

  • 捻军与太平天国是什么关系?隶属于太平天国,为何又叫捻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捻军和太平天国合作,邳州窦元灏与捻军,捻军女兵图片

    捻军和太平天国达成合作关系,表面上捻军是归附了太平天国,但实际上并没有听从太平天国的管制,依然还是一支独立的起义军。捻军是由“捻子”形成的,捻子就是当时从事封建迷信行业一个职位的称呼,利用迷信的观念帮人驱邪避灾的人。随着百姓生活越来越艰苦,捻子从业者也讨不到生活,所以便受到起义浪潮的影响,也聚集一起

  • 年羹尧的妹妹你最爱哪个版本?一个假的一个最拽,还有一个最温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宫锁心玉》是最早播放的版本,在这部剧中,佟丽娅饰演年素言一角,只可惜这不是她本来的名字,为了辅佐四阿哥登基,佟素言救了小春并窃取了年羹尧的名号,随后小春认素言当妹妹,素言便已年羹尧妹妹的身份嫁给了四阿哥,虽然这个版本的年世兰是假的,可还是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欢。《宫锁心玉》播出没多久,刘诗诗的《步步

  • 这个词在清朝流行,必须是满族人才能使用,现在却专门用来骂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怎么称呼满族,清朝满族爱国英雄,清朝鼎盛时期满族人口

    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对于中国的每一个朝代来说,每一个皇帝来说,国策不是永恒不变,它会随着国家情形的改变而更改国策,也就是说每一位皇帝在位期间的国策是不同的。就比如说明朝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废除了中国实行一千年多年的丞相制度,将国家的权利牢牢抓在了自己的手中,中央集权的程度进一步加

  • 汪精卫曾问冯玉祥:“大家都说抗战到底,这个’底’在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汪精卫冯玉祥争吵,抗战前汪精卫有实权吗,冯玉祥回忆录淞沪抗战

    冯玉祥回答道:”日本无条件投降便是底”。汪精卫居然嘲弄到:“这简直就是一个丘八的狂妄与无知”。可是到了最后,谁无知?谁狂妄?1944年是汪精卫生命的最后一年,当时的中国战场形势大好,胜负将定,日方在中国的战况几近于穷途末路。而此时的汪精卫,身患重病,命不久矣。回顾一生,估计汪精卫自己都会觉得可笑吧。

  • 乾隆到底有多吃货?竟为一道菜甘当小偷,如今68元一盘就能吃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最爱的10道菜,乾隆的美食传说,乾隆十大顶级菜

    乾隆可以说是出生在了其他皇帝奋斗的目标那里。别人的目标则是他的起点,这就好比王思聪站在王健林的肩膀上创业一样。因此,刚开始,乾隆也确实是兢兢业业的工作。这才保证了清朝不至于快速衰败。至于乾隆后期让清朝走下坡路,则是因为乾隆太过于好大喜功造成的。好了,我们都知道乾隆这个超级“皇二代”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