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齐威王开创了齐国强盛时代的到来,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直接把霸主魏国拉下了马,桑丘之战又教训了秦国一顿,在较长时间内齐国虽然不是霸主,但俨然力压齐楚赵等国实力首屈一指;齐湣王即位之初就赢得了垂沙之战的大胜,第二次合纵攻秦齐国是领头羊再一次大败秦国,一时之间齐国的实力达到了顶峰,不过此后齐国联合魏楚两国灭宋却给自己惹来了大麻烦,因为不愿看到一个实力凌驾于各国之上的超级强国诞生,所以各国达成默契合纵攻齐,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在燕国名将乐毅的率领之下伐齐,差点灭亡了齐国。
[var1]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和齐军大战于济西,齐军一触即溃,主将触子逃亡不知下落,有点奇怪的是,济西之战后联军原本应该乘胜追击,不过除了乐毅率燕军一路追击之外,其余各国军队却并没有随同作战,之所以如此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都在忙着抢夺胜利果实,那么各国得到了哪些好处呢?
[var1]
秦国:宋国虽然不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却是5个千乘之国之一,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宋康王时期东伐齐、南败楚、西败魏,实力曾强横一时,宋国之富庶天下皆知,尤其陶邑不仅是宋国的经济中心,还是战国有名的商业中心,齐、楚、魏三国灭宋之后陶邑落入齐国之手,五国伐齐秦国率先攻占了陶邑,并把它作为秦相魏冉的封邑。
楚国:楚国并未参与五国伐齐,相反他还出兵救齐,不过楚国也没安好心,如果齐国占据上风他肯定和齐国结盟,现在齐国一败,楚国趁火打劫夺回了垂沙之战后落入齐国之手的淮北之地(淮北原本就是楚国的)。
[var1]
燕国: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围而不攻,原本燕国得利最丰,不过对乐毅无条件信任的燕昭王去世之后,继位的燕惠王中了田单离间之计解除了乐毅的兵权,田单复国之后一一收复了被燕国夺取的所有失地,燕国啥也没捞到白忙活一场。
赵国:赵国和齐国本来就为河间的归属争夺不休,所以济西之战一结束,赵国就马上北取河间。
韩国:韩国一无所获,貌似啥也没得到,不知出兵图的是啥?
魏国:相对而言,魏国得到的实惠最多,攻取了大部分宋地,此时在位的是魏昭王,战国时期谥号昭的几乎都是明君,比如秦昭襄王、燕昭王,魏昭王虽然有点名不副实,但魏国也由此甚至隐隐有中兴之势。
[var1]
由此可见,乐毅五国伐齐造成的后果是:齐国衰退,秦赵楚魏得到莫大好处,韩国空手而归,燕国白忙活一场,从直接战果来看,显然魏国是最大的赢家,不过从长远来看受益最大的还是秦国,原本东齐、西秦两大强国并立,五国伐齐之后齐国迅速衰弱,而且齐国经此一役对其余五国积怨颇深,战国后期齐国之所以不再参与合纵攻秦也和五国伐齐有一定关系,总之秦国称霸和统一的路上由此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