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母亲教子有多前卫?亦母亦师、寓教于乐的母训文化盛行于世

唐代母亲教子有多前卫?亦母亦师、寓教于乐的母训文化盛行于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024 更新时间:2024/1/25 9:35:41

唐代社会对《母仪传》中的《邹孟柯母》最为推崇,以孟母的事迹作为母仪的标准,把子女教育作为母亲的重要职责。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子女关系着家族的未来与门第的兴衰,所以在唐代将子女抚育成才,做一个令人敬佩的贤母,成为大多数母亲的毕生追求,也是封建礼教下,女性获得社会成就和荣耀的唯一途径。

唐代母训化在各种条件下逐渐形成,其内容也异常丰富。唐前期的母训倾于,母亲对儿子仕途的指点,在廉洁、为政技巧等方面来教育孩子。而唐中后期,由于科举取士的偏重,母训内容则强调母亲对孩子的学业辅导和督促。

唐代母训文化在多种原因下不断形成

1、母亲训诫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

儒家思想在处理人伦关系时,对每个人的家庭角色进行了严格限制,“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在家庭延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母慈”的内涵比较宽泛,其中不仅包括母亲对孩子的慈爱,还包括母亲对孩子含有浓郁的期望。另外,“子孝”也给母亲教子提供了有力的伦理依据。

虽然,封建社会对妇女给予各种限制,如“幼从交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妇礼和“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的经济上一无所有,但是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则是人伦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孝”被称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之生也。”(《孝经译注》)。子女为了尽孝,不得不服从母亲的管教,母亲训诫子女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2、亦母亦师:女性学识的提高,使母亲能在唐代私学中担当教育者的角色

唐代女子接受教育之广泛、女子观念之清新和女子地位之重要,在中国古代史上独具风采。开元、天宝以降,随着科举进士制的盛行和士人政治的形成,教育普及和文化下移的趋势愈益明显,使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也大为增加,从而提高了广大女性的学识教养,也为更好地培养子女打下良好基础。

唐代士人对私学的重视,使得母训文化在唐代相对引人注目。自魏晋门阀士族形成以来,士族高门之家族教育不外乎家风培养与家学因袭两大要目,而这二者与母系一方所具备的门风教养关系甚密。因此,结婚时对门第声望的讲求,是必要的,即不仅强调父系亲属应具有较高的索养,同时强调母系亲属应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学养。惟其如此,才能承绪传家、光大门嵋。

唐代母训内容丰富,如仕途的指点、忠孝观的培养、学业的教育

1、在仕途上进行指点的郑氏母训

郑氏,唐右常侍景让之母。李景让担任浙西观察使时,部下中有一左都押衙违背了他的意旨,李景让竟将这个左都押衙用木杖打死,军队中群情激愤,眼看就要发生变乱了。

郑氏叫李景让站在庭院中,训诫道:“天子会汝以方面,岂得妄杀?万一致一方不宁,岂惟上负天子。”(《新唐书》)。

说完,命令左右家人脱去他的衣服,叫他坐在庭院中,而她自己举起鞭子就要抽打李景让的背,军队于是才安定下来。李景让的母亲性格严明果断,教子有方。李景让妄杀人命,激起公愤,她当众斥责李景让,还要鞭打他,一方面教训了儿子,使他以后不再肆意妄为。另一方面又轻而易举地将一场兵变消饵于无形。

能在仕途上给孩子指点的母亲,往往性格坚强强,深明大义,自身既有高尚的操守,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不仅在孩子年幼时悉心调教,而且在他们长大成人、步入仕途之后,依然对他们施加有益的影响。让自己的孩子在为官之路上少走岔路,真正的造福一方。

有时母亲们并不见得能直接灌输教授给幼子多少有形的知识,但她们始终勉励儿子一心向学,鞭策儿子学有所成,同时在仕途上不断教导儿子做人做官的道理,而一旦儿子成材,就自然会给社会增添精神和物质财富。唐代母训文化中的重德垂范等精华,对子女一生,乃至对后世历史都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2、忠孝观的培养也成为唐代母亲重视的内容——杨氏母训

忠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后演变为君臣之间的伦理道德;孝是处理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实际上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道。因此,忠孝观的培养也成为唐代母亲重视的内容。杨氏,监察御史董昌龄之母。董昌龄生于蔡州,历经吴少诚、吴少阳,至吴元济起兵造反时,任吴房令。

杨氏告诫昌龄曰:“逆顺之理,成败可知,汝宜图之。”杨氏又告诫曰:“逆党欺天,天所不福,汝当速降,无以前败为虑,无以老母为念。汝为忠臣,吾虽段无恨矣。”杨氏叫昌龄速降于师,不要担心母亲的安危;若能成为忠臣,做母亲的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董昌龄依母计,降于王师。宪宗听说了之后大为喜悦,授予郾城令兼监察御史。昌龄哭着叩谢说:“这一切皆是我母亲教育的结果!”吴元济把杨氏关了起来,准备杀掉,替杨氏求情的人很多。等到叛军平定了,杨氏竟没有什么事,宪宗封她为北平郡太君。杨氏劝子降王师之举,既消除了一场战争,又保全了董家的名声,同时也挽救、教育了儿子,得时人盛誉。

3、重视学业,无论困难多大也要把子女抚养成材

唐代母亲们克服种种困难把年幼的子女抚育成材,借此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她们格外重视子女学业,勤于劝导。

例如:在唐代墓志铭中记载,深州毕府君夫人孀居之后,对嗣子学业尤为关注,“夫人虑怠学而色严,憨幼孤而心恻,提耳抚首,哀而谕焉。或择邻而居,或断织以示,训育渐长,器皆老成”。大意就是重视孩子的学业,同时也很严厉,择邻而居、断织以示,用尽种种办法,把孩子培养成才。

唐代母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鼓励子孙后代创业裕后、光宗耀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学而优则仕”。于是母亲对儿子的教育方向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好官,光宗耀祖。随着唐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学而优则仕”的势头更甚,简直可以说是疯狂。

科举考试推动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而读书人尤其是寒门读书人也乐此不疲。这是普通士人步入上层士大夫殿堂的敲门砖。在这种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全社会父教其子、兄教其弟读书考进士蔚然成风。而这时母训的主要内容,也是激励、鞭策子孙后代要通过考试进入上层社会。

唐代母训的方式多样,在言传身教和寓教于乐中教育子女

1、通过自身的学习,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

唐代女性受教育的范围与程度有一定的提高,所以上层社会的母亲们大多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素养,所以她们在教育子女时多亲自教导。

例如唐代颖上县令李府君夫人郑氏,“尝慕释理,耽读典坟,每获精义,未尝不执卷以召诸幼而教导之,孜孜诲谕,唯曰不足,即可知其训方也”(《唐代墓志汇编》)。

母亲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深读典籍,等自己把知识理解贯通之后,再教导孩子。这种教育形式,就是以身作则,想让孩子爱上学习,首先就要自己喜欢学习。当然,唐代母亲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教导孩子,主要源于唐代社会放宽了对女性学习的限制。

社会对女子接受教育开始保持宽容的态度,并对学有所长的才女大力推崇。在唐代中上层仕宦更是家庭重视女子文化教育,士大夫诗礼之家的女子也有不少习文读书的。不过,让女子读书习文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使她们知书而达“礼”,以便更好领会三从四德等“事人之道”,并非是培养优秀知识女性人才。

2、寓教于乐,在游戏与闲谈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游戏与闲谈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游戏的特殊情境中,一方面与幼小进行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在嬉戏中学得知识与道理。如唐代将军独孤公早逝,夫人张氏孀居,张氏在“嬉戏之间,用能率导。终徙学官之舍,载成慈母之家”。最终“能读旧史,兄弟至穆,吏职尤精”。张氏这种在“嬉戏之间”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兄弟二人成就了一番事业。

母训将书本典籍中丰富玄奥的道理,通过寓教于乐,传递给孩子。母亲在与孩子的谈话中,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把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深刻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口语对话,言谈心交,有别于书面语言,它是一种俗文化类别;而典籍,则是一种雅文化存在。可以说,母训文化通过俗文化形式表达雅文化内容,这种教子方式如今看来也很前卫,它是文化传播上一种突破和创新。

总结

唐代母训文化的形成是多方面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唐代母亲教育子女,之所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归根结底都是是母亲对子女未来的殷切期望,也是母亲,通过教育下一代,来实现因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在现实社会中直接实现的追求。

封建社会大量“母以子贵”的现实影响着女性,于是通过培育孩子间接地达到目的,成为封建女性追求卓越的重要方式。女性是人类生命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她们既创造了生命,也通过培育这些生命来显示自己的价值,昭示自己的存在,并通过孩子间接实现卓越的追求。

更多文章

  • 太子的“教育”谁来负责?聊聊南北朝时期受“重视”的东宫侍读者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太子为何称为东宫,东宫李俨和太子李承邺,古代太子都学什么

    早在汉朝,侍从讲读制度便已经出现,并在皇室贵族中颇为流行。从表面上来看,侍从讲读制度也不外乎只是一种教育形式,只不过教授的对象相比于普通百姓而言显得异常高贵罢了。但其实,该制度的产生是既是中央集权制下皇权进一步巩固的措施,也是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国根深蒂固成为主导文化的体现。在南北朝,侍从讲读制度得到进

  •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开始走向衰败,宦官当权带来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后期宦官当权,安史之乱唐朝女性,鲍鹏山讲唐朝安史之乱

    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之前隐藏的问题开始一一暴露出来,让唐王朝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败,无力回天。唐王朝在建立初期,在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一起努力之下,大唐王朝一举成为当时强盛的国家之一。随后在唐高宗李治的和武则天的统治下,虽然经历了一连串的宫廷政变,但是大唐王朝的总体发展也并没有拉下后腿

  • 魏晋风流下的五胡乱华,国破家亡易子而食,这才是真乱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魏晋南和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易子而食魏晋,魏晋五胡为什么这么厉害

    魏晋表面上的风流让现今不少人们痴迷,甚至想要回到那男子以柔为美,战场上女子英姿飒爽,还有被天地认可的神仙爱情时代。殊不知真实的魏晋时期因“五胡乱华”人皆相食、白骨遍地、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华夏文明险些倾覆。背景:公元266年,马炎夺权篡位推翻魏帝统治建立新朝,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 若是此人不死,李渊父子并无机会建立大唐,但天下依然姓“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渊反隋自立大唐,重生大唐李渊孙子的小说,主角穿越大唐姓李的小说

    隋朝末年唐朝初代,到处都发生起义,只因杨广这个人好大喜功,暴戾待政,搞得民不聊生,于是各路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有瓦岗寨,此队伍中很多有名的人物都加入进去,因此也名声大噪,比如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等人都纷纷加入。但不久后,瓦岗寨内部出现矛盾,加上朝廷的围剿以及各方派的追杀,瓦岗寨很快

  • 杨贵妃究竟长什么样?流传的几张画像都不一样,哪个是你心目中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杨贵妃画像的照片,妖猫传最后杨贵妃画像,家里挂杨贵妃画像好么

    这是根据很多的历史记载和古籍之中的描述,还原的一张杨贵妃画像,而画像中的杨贵妃脸上看起来十分的圆润,身形也十分的优美,整个人都非常复合唐朝人的审美。而且在很多的现代人看来,这就是真实的杨贵妃,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杨贵妃形象。 这个是著名的《太真上马图》,传说中这是五代南唐的时候的周文炬所画的,之后一

  • 杨广孙子的临终遗言,竟日后成为千古名言,透露出帝王之家的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广的最后遗言,杨广老婆全部图片,杨广张丽华最后吻戏

    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隋朝是历史上的存在时间较短的朝代,仅仅存在了38年,但是这个王朝集聚了无数个成就。首先在经历过魏晋南北朝无休止的战乱后,隋朝是第三个大一统的王朝。隋朝的建立者杨坚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励精图治,终生节俭。开创了一代盛世。其子杨广是一位比较富有争议的皇帝,他在史

  • 李白诗才无双,官场上却浅尝辄止,野路子出身对李白前途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白官场失意的事迹,李白在官场时写的诗歌,李白官场沉浮

    可惜天不遂人愿,虽然有着理想抱负,但与其他诗人一样,李白的政治之路并不顺利,前前后后也不过在朝廷当了两年文官,还是整日跟在玄宗屁股后面为其写诗作乐。 综合时代之因,可以考究的是李白在政治领域不受重视的原因有很多,当然这也和他自身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一、科举考试成所有问题之根源1.科举考试:唐朝选官

  • 李白向女子求欢,却遭到拒绝!于是写了一首很酸的诗,流传百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白被拒绝写的诗,李白和韩信接吻图片,李白2017诡异事件

    说道唐朝的诗人里面,最出名的就是李白了,而李白也是有着诗圣的称号。其实笔者也是非常喜欢李白的,因为李白的诗是非常的大气,而且有时候让人感觉到很狂,不知道大家读李白的诗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受。李白是一个胸怀非常宽广的人,经常写一些山水,写关于理想和抱负的诗歌,而李白写关于感情的诗歌很少的,而今天就来给

  • 李白写过的最狂的一首诗,读完让人拍案叫绝,几千年都没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白最狂的三首诗,让李白哭晕在厕所的古诗,李白之天火燎原

    比如说唐朝是唐诗,宋朝有名的是宋词,比如说李清照等诗人,而元朝则是发展成了元曲。不过要说到大家最熟悉的,估计还是唐诗,而唐诗背起来也是比较好背,因为比较的简单、要说到唐朝最有名的诗人,估计很多人会提到是李白,而李白的一些诗词也是被大家所铭记,比如说,《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而今

  • 吐蕃攻打强大唐朝二百年,为何放着弱小印度不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吐蕃为什么能打赢唐朝,唐朝吐蕃是现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吐蕃与唐朝联军击败过吐蕃吗

    吐蕃和唐朝可以说是共同成长的兄弟,都建立于公元618年,吐蕃成就的霸业是青藏高原历史上少有的,对当地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今天所说的西藏就来源于英语中的吐蕃。青藏高原上一直都存在着统治势力,在松赞干布执政之前,都是各自为政的,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政权。占据地盘的大小以及稳定与否的外部环境,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