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子的“教育”谁来负责?聊聊南北朝时期受“重视”的东宫侍读者

太子的“教育”谁来负责?聊聊南北朝时期受“重视”的东宫侍读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579 更新时间:2024/1/24 2:01:01

早在汉朝,侍从讲读制度便已经出现,并在皇室贵族中颇为流行。从表面上来看,侍从讲读制度也不外乎只是一种教育形式,只不过教授的对象相比于普通百姓而言显得异常高贵罢了。但其实,该制度的产生是既是中央集权制下皇权进一步巩固的措施,也是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国根深蒂固成为主导文化的体现。

在南北朝,侍从讲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而讲读本身也从皇帝身边简单的侍从逐渐成为特定的官职,履行着自己的义务。因此,在整个南北朝的历史时,侍从讲读制度几乎是贯穿始终的,甚至绵延到后面的朝代,这一制度的生命力与必要性也可见一斑。

太子的“老师”因何而来?从侍从讲读制度说起

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权力的常用措施

纵观所有封建王朝的历史,培养接班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能够起到扶大厦之将倾的重要作用,如唐朝时“会昌中兴”的缔造者唐武宗,便是一个典型的明君;而一个不合格的接班人,也能加速王朝的灭亡,如胡亥司马衷等便是前车之鉴。因此,在培养接班人这一事情上,几乎每个在任的皇帝都会格外慎重,生怕有所失误,使自己成为导致本朝灭亡的推动者。

但皇帝本身政务繁忙,再加上琐事缠身,自然不可能亲自去一点一滴地教导太子,讲读的侍从便应运而生,弥补了皇帝这一需求上的纰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说是侍从,但陪伴太子的讲读者大多都是通晓古今之事,富有一身才气的大文学家,“遍通《五经》,尤明《三传》”。并且身为朝廷大臣,拥有德高望重的特质,“太子以宏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理,横经请义,有师资之敬焉”。可以说,皇帝在培养接班人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全力栽培。

混乱时代下的应急举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南北朝并非只是简单的两个朝代,南朝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更犹有过之,共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可以说,南北朝时期的近一百八十年间,政权更替的速度之快,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而如此快的政权更替速度下的结果,便是战乱的频发与社会的动荡,六镇起义、万俟之乱、葛荣之乱等事情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绝。

在那个年代,不仅普通百姓难以保障基本的生存,即便是政权,也可能在一场战役之中便被颠覆。而为了确保本朝长时间地延续下去,优秀的接班人便必不可少。虽然在以前一直就有“东宫三师”的存在以教导太子,但在非常时期,便要使用更加完善的手段。“晋王绍宗迁秘书少监,仍侍皇太子读书,此侍读之始也”,讲读者可以天天陪伴太子,并起到时刻解太子所疑、答太子所惑的作用,这对培养一个需要在混乱时代下维护政权并强盛国家的的皇帝接班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南北朝时期,“东宫侍读者”越来越受重视

从低官贱位到正统职官

虽然侍讲者与太子太保、太傅、太师同属于皇室教育,但单从地位而言,侍讲者却显得无比尴尬。早期的侍讲者并非一个专门的官职,而是由一些官员兼任。这种名不正言不顺带来的后果就是侍讲者在传授太子学问时毫无师威可言,无法对太子进行有力地震慑的同时,教学效率也会大幅度下降。正如中国一句老话所说——伴君如伴虎,整日陪伴在如此危险的人身边却还得不到相应的俸禄与地位,这就使大部分人都不愿担任侍讲者,直接导致了侍讲者人群的缺失和减少。

但随着侍讲制度的愈发完善,侍讲者在古代官僚阶级中,也开始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地位并非经过一次改善就能得到,而是早有先例在前,如在《魏书》就曾有这样的记载:程骏沮渠牧键擢为东宫侍讲。要知道,“擢”一字在古时代表的可是官职的升迁,由此可以推断,在个别时期,侍讲并非低贱的官职。在北朝周武帝时期,侍读已成为正品官员,“后周诸王有侍读之官”,而“帝嘉焉,赐衣一袭,马一匹,擢拜汉王侍读”的文字记载更是可以佐证侍讲者地位上升的事实。

侍读对象由太子及贵族发展至皇帝本身

皇帝最初设立侍读者的本意是为了让太子受到良好教育,从而使其能够担当起统治天下的重任。但这种培养方式并非也逐渐被一些宗室成员效仿,贵族及大臣也开始采用侍读这一制度来达到教育后代的目的。在南朝时期曾担当过侍读者的有十三人,其中只有三人为东宫侍读,另外十人则为宗室贵族的侍读。而我们也可以从这一现象中发现侍读制度在南朝时期的流行程度,正如《资治通鉴》中所说:诸王有侍读,掌受五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皇权旁落的本质,内忧外患之下,皇帝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接班人更加成为重中之重。

北朝则与南朝有所不同,不仅太子、贵族有侍讲者,通常皇帝本身也会配备一位侍讲者,如北齐时的张雕就曾在”值帝侍讲马敬德卒,乃入受经书。帝慎重之,以为侍读,与张景仁并被尊礼,同入华光殿,共读《春秋》”。但值得一提的是,皇帝为自己设立侍读的原因却并非只是单纯的为了学习知识。如周武帝还曾经是鲁公时,便曾使“专精好学,略涉经史”的皇甫绩为自己的侍读,以显示自己想要成为皇帝的野心。另外,皇帝设立侍读还是为了向民众展示一种虚心爱学的良好形象,并无太大的实际作用,侍读也因此在皇帝身边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存在。

侍读者从他官兼任到选拔专门的人才担当

《魏纪》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司马懿为太傅、以爽弟羲为中领军、训为武卫将军、彦为散骑常侍、侍讲。

散骑常侍为皇帝侍从,其主要职责为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并骑马散从,为皇帝日常出行做好准备,其工作不可谓不繁忙。但就算如此,他也要兼任侍讲,这可以反应出两点:其一,侍讲这一职务较为轻松,无需花费大量心思;其二,侍讲在早期并不需要靠专门的文学类人才去担任,只要对朝政之事有所熟悉便可。而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侍讲在对太子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发挥到应有的文化熏陶作用,太子的文化水平也很难达到一个令皇帝满意的程度。

但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侍读成为一种正式的职官,对侍讲者的挑选也成为了统治者十分慎重考虑的事情。首先便需要精通儒家六艺,如贺革“少通三《礼》,及长,遍治《孝经》、《论语》、《毛诗》、《左传》。而起家晋安王国侍读,兼太学博士,侍湘东王读”。除开在文学上的造诣要求极高,对侍讲者品德上的要求也是丝毫不低,如南朝宋高组就曾明确提出只有“文学俱长兼有行者”才可以成为侍读。而作为中国历史上门阀制度最为盛行的时期之一,侍讲者的出身与门第也是统治者十分看重的一点。纵观作为太子侍读的人,即便不是名门望族,也至少是鼎食之家,而寒门出身者则极少。

在侍从讲读制度的发展下,南北朝有何获益?

虽然在南北朝时期对侍讲者的挑选十分严苛,要求也非常人所能达到,但终归有人能够脱颖而出,自此过上高官厚禄的生活,如北齐后主就将马敬德当作自己的师尊,“拜国子祭酒、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瀛洲大中正”。

又因为侍讲者每日陪伴在太子身边,与太子感情极为深厚,待到其登基成为皇帝后,对侍讲者在朝政上的建议也会多加考虑,这对想要实现自身政治抱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条十分便捷的道路。除此之外,这种侍从讲读制度在宗室中的大量流行与普及,会整体提高当权者的知识水平,不仅使统治者本身的国家治理能力有所加强,还为其提供了大量可信任的人才,更加巩固了本朝的统治。

总结

从整体上来说,侍从讲读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基本还是在往一个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发展的背后,既是当时人们对教育的普遍需求所推动的结果,也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的主观行动。虽然在这一制度的直接受益人为皇室贵族,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平民百姓也会因为统治者愈发英明的治理措施而在生活上有所改善。而侍从讲读制度在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后,在后来的朝代中也并未消失,相反,它变得更加具有生命力,并展现出制度化的趋势。

更多文章

  •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开始走向衰败,宦官当权带来了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后期宦官当权,安史之乱唐朝女性,鲍鹏山讲唐朝安史之乱

    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之前隐藏的问题开始一一暴露出来,让唐王朝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败,无力回天。唐王朝在建立初期,在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一起努力之下,大唐王朝一举成为当时强盛的国家之一。随后在唐高宗李治的和武则天的统治下,虽然经历了一连串的宫廷政变,但是大唐王朝的总体发展也并没有拉下后腿

  • 魏晋风流下的五胡乱华,国破家亡易子而食,这才是真乱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魏晋南和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易子而食魏晋,魏晋五胡为什么这么厉害

    魏晋表面上的风流让现今不少人们痴迷,甚至想要回到那男子以柔为美,战场上女子英姿飒爽,还有被天地认可的神仙爱情时代。殊不知真实的魏晋时期因“五胡乱华”人皆相食、白骨遍地、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华夏文明险些倾覆。背景:公元266年,马炎夺权篡位推翻魏帝统治建立新朝,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 若是此人不死,李渊父子并无机会建立大唐,但天下依然姓“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渊反隋自立大唐,重生大唐李渊孙子的小说,主角穿越大唐姓李的小说

    隋朝末年唐朝初代,到处都发生起义,只因杨广这个人好大喜功,暴戾待政,搞得民不聊生,于是各路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有瓦岗寨,此队伍中很多有名的人物都加入进去,因此也名声大噪,比如王伯当、单雄信、徐世绩等人都纷纷加入。但不久后,瓦岗寨内部出现矛盾,加上朝廷的围剿以及各方派的追杀,瓦岗寨很快

  • 杨贵妃究竟长什么样?流传的几张画像都不一样,哪个是你心目中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杨贵妃画像的照片,妖猫传最后杨贵妃画像,家里挂杨贵妃画像好么

    这是根据很多的历史记载和古籍之中的描述,还原的一张杨贵妃画像,而画像中的杨贵妃脸上看起来十分的圆润,身形也十分的优美,整个人都非常复合唐朝人的审美。而且在很多的现代人看来,这就是真实的杨贵妃,也是很多人心中的杨贵妃形象。 这个是著名的《太真上马图》,传说中这是五代南唐的时候的周文炬所画的,之后一

  • 杨广孙子的临终遗言,竟日后成为千古名言,透露出帝王之家的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广的最后遗言,杨广老婆全部图片,杨广张丽华最后吻戏

    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隋朝是历史上的存在时间较短的朝代,仅仅存在了38年,但是这个王朝集聚了无数个成就。首先在经历过魏晋南北朝无休止的战乱后,隋朝是第三个大一统的王朝。隋朝的建立者杨坚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励精图治,终生节俭。开创了一代盛世。其子杨广是一位比较富有争议的皇帝,他在史

  • 李白诗才无双,官场上却浅尝辄止,野路子出身对李白前途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白官场失意的事迹,李白在官场时写的诗歌,李白官场沉浮

    可惜天不遂人愿,虽然有着理想抱负,但与其他诗人一样,李白的政治之路并不顺利,前前后后也不过在朝廷当了两年文官,还是整日跟在玄宗屁股后面为其写诗作乐。 综合时代之因,可以考究的是李白在政治领域不受重视的原因有很多,当然这也和他自身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一、科举考试成所有问题之根源1.科举考试:唐朝选官

  • 李白向女子求欢,却遭到拒绝!于是写了一首很酸的诗,流传百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白被拒绝写的诗,李白和韩信接吻图片,李白2017诡异事件

    说道唐朝的诗人里面,最出名的就是李白了,而李白也是有着诗圣的称号。其实笔者也是非常喜欢李白的,因为李白的诗是非常的大气,而且有时候让人感觉到很狂,不知道大家读李白的诗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受。李白是一个胸怀非常宽广的人,经常写一些山水,写关于理想和抱负的诗歌,而李白写关于感情的诗歌很少的,而今天就来给

  • 李白写过的最狂的一首诗,读完让人拍案叫绝,几千年都没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白最狂的三首诗,让李白哭晕在厕所的古诗,李白之天火燎原

    比如说唐朝是唐诗,宋朝有名的是宋词,比如说李清照等诗人,而元朝则是发展成了元曲。不过要说到大家最熟悉的,估计还是唐诗,而唐诗背起来也是比较好背,因为比较的简单、要说到唐朝最有名的诗人,估计很多人会提到是李白,而李白的一些诗词也是被大家所铭记,比如说,《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等。而今

  • 吐蕃攻打强大唐朝二百年,为何放着弱小印度不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吐蕃为什么能打赢唐朝,唐朝吐蕃是现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吐蕃与唐朝联军击败过吐蕃吗

    吐蕃和唐朝可以说是共同成长的兄弟,都建立于公元618年,吐蕃成就的霸业是青藏高原历史上少有的,对当地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今天所说的西藏就来源于英语中的吐蕃。青藏高原上一直都存在着统治势力,在松赞干布执政之前,都是各自为政的,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政权。占据地盘的大小以及稳定与否的外部环境,对王

  • 唐玄宗赏赐婴儿五品官,婴儿父亲反口问:为什么不是三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杨玉环与唐玄宗共泡温泉,唐玄宗晚年怀念张九龄,神魂颠倒唐玄宗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王毛仲。王毛仲父亲因为犯罪所以全家被牵连,惩罚方式是将全家都给官府当奴才,这就是王毛仲的童年生活。然而幸运的是,王毛仲遇到的人是失意的李隆基,这是改变他一生的大事。唐朝是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王朝,唐朝以她独特的开放包容让世界敬佩,在唐朝也出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女皇武